中产是一种生活方式
提要:中产的标准绝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系列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的门槛。跨过了这些门槛,你将进入一种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更加幸福的生活方式之中。
“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
“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
“我的床铺很大,我却从没睡好!”
“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
这被称为典型的中产心理写照。
梁先生的烦恼
杭州的梁先生就是这么一个烦恼的中产。他和妻子的月收入都过万元,在杭州拥有两处房产,还是有房无贷,照理梁先生的日子可以过得很悠闲。可实际上他却总是行色匆匆,看起来一点也不轻松愉悦。原来他身边随便一个同事,手头上都有三四套房,而且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钱人,手上房产就更多了。所以即使攥着两套房在手,梁先生仍然很焦虑,为了下一套房产,生活忙碌得甚至和家里人说话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无论按照市面上哪一种中产标准,梁先生的情况都可以称得上是中产了,然而他活得却并不快乐。如今许多人像梁先生一样,月入过万,房子、车子都有了之后,却又开始怀念起20年前“每月800元的幸福生活”。
许多中产都有这样的疑惑:以前没有中产的时候还挺开心的(穷开心),如今被中产了以后看似账面财富多了许多,却为什么反而不开心了呢?
欲望管理 幸福中产的起点
人们追求财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答案恐怕是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可什么是幸福呢?人们的答案标准不一。但许多人晋身中产阶层的道路上却逐渐迷失了自己,把拥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看成了幸福本身,殊不知有时候金钱越多,欲望就越大,欲望越大而不得满足,痛苦就越多,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表示,通常有三种人活得不快乐(幸福),即活在过去的懊恼中、活在未来的担忧中、活在当下的比较中。在这三者中,又以活在当下的比较中最容易引发人的忧虑和痛苦。也就是说,人往往不会单单因为自己拥有某样东西而感到满足和快乐,而会因为自己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或者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感到满足和快乐,反之则会感到不满。
就像美国有一句谚语叫“keep up with the Jones’”(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致),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邻居比你有钱,你就会感觉自己不幸福,但如果你比你邻居有钱,你一开始会感到幸福,但很快你就不愿意再与那些比你穷得多的邻居为伍,你会觉得自己高他们一等,于是就搬去了更高级的社区。但在那个社区中,你又发现有许多比你更有钱的邻居,于是你又感到不幸福了,你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赚更多钱,去与邻居保持一致……然而,除非你是世界首富,否则你总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比你更有钱的人。
由此可见,虽然今天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都要比改革开放前好得多,但人们对物质条件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在一轮又一轮的造富运动中,许多人没有搭上财富快车,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有些人虽然搭上了财富快车的边,但也因此看到了更多乘坐在舒适的财富快车车厢里的那些富人们的生活,于是就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挫折感。
这也是那些财富状态正处于不上不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状态的中产阶层们之所以不快乐的根源所在。
那中产阶层怎么做才能在现有的财富阶层不改变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幸福感获得提高呢?张怡筠指出,那就需要放弃和他人的比较,活在仅与自己有关的当下中的人最幸福,如果你脑海中思考的问题都是和自己当下有关的话,那表示你一路走来都很轻松,没什么压力和负担。比如现在几点了?我是不是该喝水了?
因此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中产者,必须要学会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必要的管理,约束自己的攀比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