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联合发布我国儿童理财习惯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国85%的城市孩子有个人积蓄,但只有18%的孩子将钱存到银行,孩子理财意识很弱。专家认为,这与家长给钱的方式有关。
“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城
市对三千多名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发放了六千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有17.5%的学生个人积蓄在5000元以上,有16.7%的儿童没有个人积蓄。其余六成以上的儿童个人积蓄在5000元以下。超过六成的少年儿童每月有一定数额的零花钱,大多数在100元以内。调查显示,对于多余的零花钱,2%的孩子会想办法花掉,53.9%会放在家里,25.7%会交给父母管理,只有18.4%会存银行。由此可见,少年儿童理财意识不强,很少有“钱能生钱”的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分析认为,孩子理财观念不强,与家长给钱方式不当有关。此前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消费比较研究就显示,中国家长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是最“随意”的。只要孩子需要,就会给孩子钱,而不是定时定量地给钱。只有35%的中国父母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而56%的日本高中生和44%的韩国高中生是定期得到父母零花钱的。实际上,每周或每月固定的时间给孩子发放零花钱,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的计划开支,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此次对全国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孩子获得零花钱来源渠道多样,其中几个主要途径为:个人劳动换取、学习成绩奖励、生日或节日礼物、主动要或家长直接定期给。其中“主动要和家长定期给”两者相加在所有情况中所占的比例也仅为38%。这样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孩子理财观念的培养。同时,专家指出,用钱作为奖励学习成绩的筹码并不是一个好方法,这在导向上有隐患,会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认知动机,家长不应该将钱与成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