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海2009年财险数据出炉,实现承保盈利,产险扭亏为盈。“全年产险公司承保利润5945.25万元,承保利润率为0.53%,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15个百分点,上海产险市场成功实现费用率和赔付率双降目标,整体扭亏为盈。”
上海保监局认为这是2009年以车险业务为
突破口、结合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和行业自律,坚持推进产险市场效益监管的结果。关于财险全面盈利的预期早已出现。保监会公布的2009年前11个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产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为23.43亿元,同比增加93.98亿元。
在产险2009年历史性扭亏为盈的契机下,跟随产险利润一起“变脸”的,是财险三大家——人保、太保、平安的市场份额的触底反弹。
与此同时,财险公司的份额占比出现了细微变化。2009年前11个月,人保、太保、平安三大家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从64.09%上升至64.40%,如果将之与前几年的急剧下滑相对照,更可看出个中变化。记者从可统计的公开数据计算,2004年至2008年三大家保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的占比分别为79.87%、72.63%、67.25%、63.97%、63.86%,2004年至2009年前11月的占比分别为80.90%、73.4%、67.8%、64.22%、64.09%、64.40%。
上述数据显示,在连续3年的高速下滑后,三大家在2008年地位回稳,市场占比下降幅度缩小至0.11%,2009年成为其市场占比触底反弹的转折点。
三大产险集团的反弹与整个市场的扭亏,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
2004年以来,中国财险业无论从保费规模还是公司数量上都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记者统计发现,从2004年至2008年的5年里,财险保费收入从1124.55亿元增至2446.25亿元,涨幅117.5%,财险公司从26家增至2008年的47家,涨幅80.77%。
一直跟踪财险市场、最早注意到这一变化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博士陈辉表示,根据旧的会计准则,一般保费规模年增长超过30%,公司就很难盈利。
而在2007年,整体财险业发展几乎到了失控的地步,记者统计显示,2007年财险全年保费较2006年增长达到32.03%,有些公司还超过这个速度,例如安邦财险达到65.29%、阳光财产保费年增长更是达到137.18%,都邦更是达到了497.1%。
为了规模取胜,新老保险公司陷入价格战的泥沼,互相比拼手续费、“三假”案频出,财险市场秩序混乱。价格战和规模战不仅使得小公司难以盈利,不少大公司疲于奔命、叫苦不迭。
陈辉分析说,随着市场规范、监管部门对市场不理性竞争的监管日趋严格,低价抢市的新公司或小保险公司可操作的空间大大缩小,市场开拓乏力,给资金雄厚、营销网络和品牌号召力都更强的集团公司收复失地的机会。
此外,新财险公司初入市场时,往往会牺牲利润求规模,随着保险业竞争日趋激烈,股东对于盈利的需求加强,促使财险公司放弃以规模打天下的旧路,更注重盈利,使得整个财险业盈利能力增强。
陈辉认为,三大集团市场份额触底反弹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市场规范化进程中,财险市场也在一步步洗牌。未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大公司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小型公司合并重组,走集团化路线;专业化保险公司则应找准市场地位、瞄准个性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