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银行理财

理财产品“猫腻”多 投资者“防火墙”设在哪?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09年11月16日10:57

   原以为一年多前沸沸扬扬的雷曼迷你债事件会随解决方案出台而画上句号,然而因迷你债事件爆发的银行信任危机显然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

  回头看看当初在香港各大银行热销时“通俗易懂”的雷曼迷你债,再看看眼下各银行形同虚设的投资者风险评估。到底普通投资者的“防火墙”设在哪儿?让普通投资者困于巨大风险蒙受巨额损失的究竟是银行专业人士的失职,还是一份敢于对看不懂的投资品说“不”的勇气?

  【投资者】

  自以为看懂了 其实已经被扭曲

  直到今日,香港街头依然会有身披大块写有控诉银行“还我棺材本”标语的布条在银行门口静坐的愤怒投资者。在香港工作的陈小姐说,现在随便找个衣着普普通通的香港老太都可以跟你大谈银行如何利用投资者的信任如何有意误导、忽略理财产品的真实风险。可在迷你债事件爆发前,几乎人人都以为这款被命名为“债券”的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甚小。

  一位迷你债投资者在博客中如此写道:“雷曼出了问题后,我都没有担心迷你债,觉得挂钩公司没问题,迷你债也不会有什么的。但从报纸上读到些文章,才发现此‘迷你债券’非我心目中的‘迷你债券’。香港市民对于银行的信任已经全部丧失……”

  投资者自以为看懂了的投资理财产品,其实仅仅是看懂了被人为扭曲过的产品。据了解,雷曼迷你债在销售过程中宣称的“挂钩7家公司”实际上和这7家公司的资产毫无关系,而是用投资者的钱为“7+100多个公司”提供的保险金,属于风险相当高的结构性产品。

  在雷曼迷你债事件爆发后,银行对产品信息“以讹传讹”以及对销售责任“退避三舍”的做法被诸多受害投资者指责。不过或许,亲历了雷曼迷你债事件的香港市民,真的用惨痛的损失学会远离那些复杂且看不懂的理财产品。

  【银行高层】

  承认看不懂 而让银行逃过一劫

  不过真的有敢于承认自己看不懂理财产品的银行从业者,恒生银行前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柯清辉就是其中一个。这位有着37年银行从业经历的老银行家因为坦白承认自己看不懂雷曼迷你债的产品结构和投资标的,让他所供职的恒生银行幸运地成为极少数没有涉足雷曼迷你债的港资银行。

  “有段时间连分析员都会问我,为什么投资的利息收入那么低?”柯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曾经有一段时间全球利息低迷,差不多所有的大银行都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衍生品趋之若鹜,迫于压力恒生也做过投资高息债券的打算。

  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恒生银行董事会已经批了投资高息债券的额度,但拿到产品后,柯清辉和财资部的人发现弄不清楚投资产品背后挂钩的资产究竟是什么,“我们向提供产品的投资银行查询,发现他们也说不清楚,信贷评级又高,也就作罢没有涉及。”而这款谁也说不清楚的产品正是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的雷曼迷你债。令恒生及其客户逃过这一劫的,是银行高管、专业金融从业者的审慎和诚实。

  柯清辉坦言,恒生一向保守稳健,当时英国的大银行在隔夜市场已经借不到钱了,他隐约对前景感到不安:“不能再关注收多少息,而是要保本了。”

  【学者】

  巴曙松 出现监管真空地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中国金融》公开撰文指出,“特别是一些交叉性的、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往往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

  巴曙松指出,当前各类创新金融工具和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分立的监管机构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避免出现令出多门、相互掣肘的现象。目前国内理财市场的监管机构涉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多个互相分立的监管主体,产品发行审批和监管各自独立,但是销售渠道高度依赖银行。

   郭田勇 总感觉有“黑箱操作”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坦言:“未来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市场的透明度还是要继续提高,我总感觉有一种黑箱操作的感觉。”

  郭田勇说:“你从外面观察,你买了这个产品,银行公布它有多少净值,它就有多少净值。现在他自己在对外公布净值,我想未来怎么能够改进一下。或者加入一个第三方的托管机构,或者是有一个市场公平的监督方,到底这个钱募集起来,什么时候投到哪个地方去了。现在投资者都是一头雾水,因为你只能看到它的净值,是低了还是高了,但是你并不清楚银行的钱是怎么投的。”

  【专家支招】

  如何应对理财“天书”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该怎样应对像“天书”一样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一起听听两位专家的看法。

  金岩石:

  越厚的合约越不能签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前如果只听银行的说法,只看到产品的收益,投资失败的概率非常大。

  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越是厚的合约越不要急着签,一定要看清楚合同,而要看懂合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遵循三条基本准则:

  先看后面的

  第一,由后及前,要看懂合约就要先看后面再看前面,因为风险提示都写在后面。

  先看浅色字

  第二,由浅入深,重点看浅色字,不要先看黑体字。因为浅色字都是(银行)保护自己的,他不想让你看到。

  先看小字

  第三,由小极大,先看小字,再看大字,多数时候,隐藏的风险和亏损可能性就藏在小字里面。

  刘彦斌:

  看不懂的钱不要赚

  “我与金融学博士比算门外汉,与老百姓比算专业人士,但是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我也看不懂。”中国理财规划师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说起那些看不懂的银行理财产品时如此评价。

  面对看不懂、听不懂的产品,刘彦斌建议投资者不要片面追求高收益,“看不懂的钱不要赚”,挂钩海外的产品最好碰都别碰,很多挂钩海外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往往特别复杂。

  此外,他提示投资者,银行给出的预期最高收益一般是最好情况下得到的收益,但是能拿到最高收益的几率很低,一般只有1%或者更低。投资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于最高收益,而且还要扣除相关费用。所以,买理财产品,不能老是盯着收益率。看懂产品说明书,搞清楚风险是买产品最根本的前提。 (程商)

  

责任编辑:乔瑞昕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