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财险行业已进入盈利周期。而外资财险正前赴后继,再度赶场。
“最近又有一些国外知名财险公司委托我们做中国市场进入调研,他们有非常迫切的热情,来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以及加深对中国本土市场的了解。”一位第三方服务提供机构人士向《中国经营
报》记者透露。2010年12月底,保监会批复信利再保险美国公司、信利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在上海市设立信利保险(中国)有限公司。
而此前的十多年,外资财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市场份额停滞不前。
来之不易的盈利周期
据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主任李劲夫介绍,2010年前11个月,财险保费收入3527.7亿元,同比增长33.6%。财险业实现盈利180.5亿元,同比多增166亿元。
相比2009年全行业微利,180.5亿元的盈利数据无疑是2010年底最大的礼包。不少行业人士纷纷向记者表示这一数据来之不易。“据此判断,2010年全年财险行业盈利不成问题。其实,上半年的保费增速较快,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产生,就能看出全行业盈利的征兆。”国金证券分析师认为。
多年经营,财险难逃“靠天吃饭”命运。但让业界人士更欣喜的是,2010年前11个月的行业盈利显示出优质的特征:承保直接盈利89.6亿元,同比增加188.3亿元,摆脱了多年来承保大量亏损靠投资收益弥补的状况。过去连续多年亏损的车险也开始盈利。
“2008年灾害较多,从2009年开始,中国财险行业就开始进入了一个盈利周期。财险是周期性行业,这个周期一般为5年或许更长一点,从外资财险目前渴望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不排除他们是希望能进入到盈利市场,分享果实。”上述第三方服务机构人士解释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增长性人人皆知,现在外资财险看中的是中国财险进入了盈利周期。
市场的逐渐规范同样在增强中国市场对外资财险的吸引力。“经过专业部门测算,执行会计准则2号解释的实施,对2010年前11个月财险盈利影响比重不到30%,盈利主要还是通过加强监管、规范市场和公司自身加强内控所带来的。”李劲夫说。
保监会数据显示,至2010年11月末,财险全行业批退率为3.1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在财险行业中,违规退费和虚挂应收保费,套取中介费用挪作他用是行业痼疾。监管层已经明确表态,在2011年将加大市场规范力度,把打击虚假经营行为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重点。
顺势还是逆市?
在财险行业进入盈利周期之际,外资财险顺势进入或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外资财险公司来说,中国市场并不那么乐观。
越来越高的行业集中度让外资财险的进入并不容易。
目前,中资三巨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意味着留给外资财险的空间已经不大。2010年前11个月,三大财险公司总计实现保费收入约2424.8亿元,市场份额66.4%,分别比2009年全年和2008年全年的市场份额提高2.2和2.5个百分点。
而中小型中资公司也一反以往“靠投资收益吃饭”的状态,开始实现盈利。如大地保险今年前10个月保费收入114.37亿元,承保利润达2.5亿元,全系统30家分公司实现报表利润。从其中的关键指标来看也非常喜人,总成本率水平位居行业前三位,剔除分期后,全险种应收率仅为0.7%,车险基本实现零应收。
而先期进入中国探路的外资财险并未给这些后来者树立良好的标杆。2010年1~11月,18家外资财险保费收入38.6亿元,仅占同期财险行业收入的1.06%。
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调查表明:随着中国本土保险公司的日益壮大,外资保险公司在华业务拓展面临压力,市场份额可能停滞不前。据介绍,参与本年度调查的31家外资保险公司大幅降低了他们对2010以及今后三年市场份额增长的期望值。10家财险和意外险公司预计,在未来三年的份额也将停留在1%左右。
外资财险公司为何在中国难以取得较好的业绩?究其原因,中国省份多,经营差异比较大,外资财险的本土化相当困难。中国市场缺少历史数据与承保记录。在市场迅速增长、保险公司增多的同时,人才同样极度缺乏,尤其是精算与风险管理人才。另外,在政策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在分公司设立方面也受限,难以形成中资公司那样众多的服务网络,这也将造成保险风险集聚在特定区域,不利于风险分散。
在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林同文看来,外资财险在产品和人才方面难以实现本土化正是其在中国发展的软肋。
靠创新性产品拾遗补缺
外资进入中国,监管层自然希望这些外资财险公司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产品优势以及经营经验。但这却难以两全。
外资财险产品独特则显得曲高和寡,很难本土化,占据不了市场份额。比如一些外资公司提供的全球医疗保障产品,保费远远高出国人消费能力。目前这类产品针对的是一些跨国企业高管,在推进过程中,服务对象大部分仍然是外国人。另外,外资企业在寻找业务合作伙伴时,通常仍会找本国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比如,日资保险通常会找日系企业开拓业务,德系保险找德资企业,这样的国籍圈内消化大量存在。
看好中国财险市场,外资财险也只能“另辟蹊径”——开拓创新险种和创新服务。比如,来自英国的太阳联合保险开发了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险种。如在他们看到江苏省内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集聚效应后,第二家分公司就开在了江苏。
来自美国的利宝保险则在车险中的商业险上发力。苏黎世保险、美亚财险在董监事责任保险、航运保险上均有相当优势。尽管董监事责任保险常常被媒体批评为“应者寥寥”,但达信保险经纪公司一位人士对这种看法并不赞同。“在我知道的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的保险安排中,美亚、苏黎世提供的此类险种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达信保险经纪公司的该人士说。
不少外资财险公司在国外也有着相当好的责任险经验,比如来自美国的信利保险,就以工伤保险著名。
不过有外资财险人士认为,外资财险在中国难以发挥责任险的优势,也源于中国的法律制度不如美国或者欧洲成熟。“随着中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改以及产品责任相关法律的发展,相信经营环境会好转。”目前责任险在国内体量较小。根据保监会数据,2010年1~11月,责任保险保费收入108.8亿元,同比增长26.5%。在整个财险行业3527.7亿元的规模下,仍显得非常微小。
对于外资财险在中国的发展困局与机会,曾在美亚保险工作多年,现任苏黎世保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胡晓勤深有体会,“外资财险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发展,可行之路是‘拾遗补缺’,即寻找缝隙市场,错位竞争。例如海运险、大型商业风险、责任险等领域,这些险种是效益非常好的业务。”
亦有国外机构报告指出,基于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强劲内需潜力,投资者已形成以短期成本获取长期成果的预期。因此,尽管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增长迟缓,外资保险依旧“前赴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