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理财图踏实
“我的"理财"非常简单:发了工资就放在抽屉里,攒够1万就存进银行,”北京的章女士哈哈一笑,“我承认自己没什么理财意识。”章女士的话似乎印证了零点公司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北京人的理财意识最弱。
鸡年贺岁金条在北京发售的首日,一大早,菜市口百货商场门前就弯弯曲曲排了一条上百人的长队,有些人竟然从头天晚上十点就来排队。因为有记者的摄像机在旁边晃来晃去,不少人都戴着厚厚的帽子,竖起高高的领子,或者索性拿背包挡住脸,似乎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家里捂着黄金。
这也许是北京人理财的经典故事。三年来,贺岁金条价格一路上涨,却越来越受欢迎。一位老大爷说,他要集满12年的生肖贺岁金条。显然,这位大爷不是为了赚取买卖差价,而是把黄澄澄的金条“捂”在家里,心里踏实。这种理财,图的是安全、保值。
在上海人眼里,这就有些“老土”了。AC-尼尔森的一份金融市场综合报告认为,在京、沪、穗三城市中,上海人金融意识领先。也难怪,这座被称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一心要作中国的金融中心,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一向以金融知识丰富而自豪,自然不会一提到理财就先想到银行存款,黄金也难入他们的眼。
说北京人喜欢低风险产品,还有一个例子。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外汇结构性存款在北京就比上海卖得好得多,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年收益率大概3%左右,比外汇存款利率高,而且是保本的,基本没有风险,“低风险是吸引北京客户的第一法宝,收益倒是其次。”相反,虽然最近上海的各大银行也掀起了一轮外汇理财的竞争,但是总的来看,愿意承担一定风险来换取高收益的上海人对此并不买账。
到了广州,基金却卖得不疼不痒。一位广州人告诉记者,广州做生意的人多,需要充足的现金流,需要来钱快的门道儿,至于基金,只有保守的人才会去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