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消费主义 中产拯救消费市场?
大学刚毕业就来到北京的顾博(化名)是幸运的,工作在外企,一个月有10000元的收入,在普通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白领。在没买房之前,顾博也是活得潇洒自在,穿名牌、高消费,名副其实的“月光族”。自从女友开始发出“不买房不结婚”的宣言后,顾博就为房子发起了愁,自己不是北京户口,根本享受不了北京买房政策优惠。高昂的房价让这个对生活一直充满激情的小伙子变得萎靡不振,父母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钱30多万支付了首付,为他买下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一居,30多万的贷款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消费压到最低,不敢聚会、不敢消费。半辈子就这样被房子套牢了。
顾博是为房子烦恼,而刘臣(化名)则是为车忧。为了追赶同事的步伐,刘臣订购了一辆新款两厢福特福克斯,首付6万元,贷款10万元,他争取3年还完,每个月差不多还2000多元。刘臣盘算着,汽车绝对是消耗品,交强险不能少,每个月汽油1200元左右;一年要做一两次小保养,1000多元;小区停车费300元,还有出外停车,每月至少200元左右,还有后期维修等。保守算算,一年至少需要数万,着实不是一笔小数目。
其实,无论是购房,还是买车,中等收入人群都是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未来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按这个群体的收入和现在大城市的房价,显然是很难买得起房子的。高收入者有钱住豪宅别墅,低收入者纳入了政府的住房保障,夹在中间的“中产阶层”在暴涨的商品房面前,成了最尴尬的一个群体。中产阶层要么持币观望,不敢买房;要么买房以后变成了还贷的“房奴”,固定的月供支出让他们在工作中不得不保持足够的谨慎,不敢轻易跳槽辞职。中产阶层还要养车,“每次在加油站,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钱数,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刘臣的感触也是大多数中下产们的心中所想。
不能否认,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蔓延。而奢侈消费与优越感连在一起,就变成一种文化。这种奢侈是时装、珠宝、豪宅、私家车等奢侈消费品构成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表象。他们甚至认为,能否在自家客厅放一架钢琴,或在书架上摆满各类艺术品,都事关自己的荣誉。
中产阶层为了防止自己在社会流动中滑落为下层,不得不用炫耀性的消费维护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名誉地位。他们在不断努力工作中得到所需,然后再炫耀他们的优越感,接下来又在为之努力工作的循环下,很多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或许,中产阶层是促进琳琅满目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军,而又有谁来填补中产消费过后的空洞呢?
中产之梦 中国梦接棒美国梦
人人都想成为比尔·盖茨和奥巴马,在这样的华丽外衣包装之下,80%的中产阶级最终成就了一场实实在在的“美国梦”;而当这场“美国梦”随着经济危机的阴影渐渐走远,崭新且充满希望的“中国梦”慢慢浮出水面:你可以把不断强大的中国中产阶层看做“圆梦者”——无论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的存在,但却寄托着中国社会前进的希望和动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