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发表《揭示年中银行理财产品战报
招行产品累计亏损38.53%收益垫底》一文,对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盘点,文章指出,上半年银行理财零收益产品均属“结构性”,而负收益产品多系证券投资类,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之“金选双赢”理财计划收
益率最低,到期累计亏损38.53%。
文章刊发后引起各方关注,有媒体评论指出,上半年招商银行自己盈利50%以上,而招行的理财产品累计亏损近40%。自己大赚,为用户理财大赔,招行是太会经营了,还是太不会经营了?还有网友表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给人的印象是相对安全,但是其中的投资风险也不可小视。
理财产品亏损无碍银行赚钱
署名苏文洋的评论指出,上半年招商自己盈利50%以上,而招行的理财产品累计亏损近40%。自己大赚,为用户理财大赔,你说招行是太会经营了,还是太不会经营了?太有经营人才了,还是太没有经营人才了?是应该给他们一些掌声,还是给他们一些嘘声?我有点糊涂了。无论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怎样亏损,银行从推出产品本身就能赚钱,因此,银行永远是利润大增,这种事情合情合理吗?
还有网友认为,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收益偏低或亏损的银行理财产品多是与证券投资挂钩的。其实,购买同股票或股票基金“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还不如直接买股票基金,何必多经过“一道手”呢。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有网友表示,“预期年收益率10%”,“最高收益可达36%”,如此字眼在银行理财产品宣传资料中并不新鲜,然而一年下来,实际的收益率有时还不如银行存款,甚至亏损。
有网友提醒,有些投资人往往被很高的预期收益率吸引,而忽略了产品的风险,结果造成重大损失。切记:预期收益率并不是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往往是“最理想状态”下的投资收益率,而这种“最理想状态”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概率可能只有1%。
此外,计算收益率时,许多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将手续费等费用计算在内,而有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手续费其实很高。署名“忍者神龟”的网友质疑,银行理财产品计算收益率多少时,一般都不把各种费率加进去。实际结算的时候还得扣掉这个费那个费的。就不能直说费后收益率吗?
有网友指出,建议各位买理财产品,不能听理财经理吹,要看白纸黑字的合同,既然是保本型的,合同一定要有注明,还有要看收益是固定的还是预期收益。至于外币理财产品,你一定要了解在你买时是先要把人民币先折算成外币,然后赎回时再把外币折成人民币给你,哪怕是银行投资持平,你还得损失折来折去的汇率损失费。
“买者自负”还是“卖者有责”
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甚至亏损,署名“业内人士”的网友表示,理财产品亏损应该只是“买者自负”吗?卖者到底有没有责?出了问题银行应该是承担还是耍赖?
对此,有网友表示,投资属于个人行为,如果合同没有明确属于“保本”产品,那么投资的损失应该由投资者个人承担,投资者应该具有风险意识。但是也有网友质疑,银行理财产品介绍生涩难懂、收益率被夸大、风险提示不足、甚至产品设计有缺陷,银行对投资亏损难道真的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有网友指出,理财市场对于银行业来说充满着机遇。重质量、重诚信、善始善终,都是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理财产品的售出,并非意味着交易完成,而是标志着持续数年后续服务的起始。如何妥善经营,保持投资者对自己的信任,是银行必须深刻反思的问题所在。
还有网友建议,有必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一个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制定相关资产管理的业务规则、从业基本道德标准等,规范银行理财业务。
(责任编辑:聂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