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即将过去,理财市场又到半年盘点时。统计显示,由于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银行结构性产品表现出严重分化,既有提前实现收益终止的,也有多达16款出现零收益,部分投资者颗粒无收。
根据普益财富相关统计,截至6月18日,今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共发行4311款理财产品,稳健型的产品占绝大部分。截至6月18日,到期的结构性产品共有310款,其中263款达到预期收益,占比85%。据介绍,在监测到的到期产品中,2款年收益为-4%,为某外资银行发行的优化商品组合挂钩结构性投资第二期(澳元和美元款)。有16款为零收益,主要为外资银行发行的股票和指数挂钩型产品,还有某国有银行发行的欧元对美元汇率挂钩型产品。
“今年投资于石油的产品实现收益提前终止的占多数,而与股市、外币挂钩的理财品表现则不理想。”银行理财师陈先生告诉记者,2009年年底至今,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导致欧元汇率不断走低。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兑美元今年6月7日创下近4年以来的新低1.1877,距离去年11月25日的高位1.5144下跌了约20%,由此引发了部分银行挂钩欧元对美元汇率的产品集中爆发零收益。
陈先生表示,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对挂钩标的有所了解,因为投资者如果对所购产品挂钩标的的未来走势判断失误,便会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窘境。通常情况下,挂钩标的为股票、基金、指数或商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多为高风险投资,银行可能将其设计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或者部分保本型产品,但投资者需要识别其中蕴藏的风险,看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实现盈利。
同时,陈先生也提醒各位投资者,并非投资标的上涨结构性产品就一定赚钱。以挂钩黄金产品为例,并非黄金涨就一定能赚钱。因为结构性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设定一个涨跌区间,达到一定幅度标准,才能实现收益。本报记者 刘锋
作者:刘锋
(责任编辑:聂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