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案例篇 罗永盛:追随信托“三进两出”
文前提要:浙江金华商人罗永盛的信托投资故事绵延十余年,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中国信托业发展的“K线图”,也展示了一位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信托时所享受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
文 本刊记者 陈婷
“第一次亲密接触”初尝成功
浙江金华商人罗永盛清楚地记得,1993年7月的一天正值酷暑高温,午后还下了一阵小雷雨。那天,罗永盛要去一个朋友家谈生意上的事。路过金华市区西市街111号的时候,罗永盛被眼前的场景“震住了”。
“不知道那么多人在干什么,只见在那门口挤满了人,而且人越来越多,排队的人群至少超过了1公里,” 罗永盛回忆道:“那简直可以和现在看世博的观众排队‘相媲美’啊。”
当晚,罗永盛回家后晚饭也没有吃,“闭门”考虑,要不要也在信托项目上做点投资。
“我是1980年下海经商的,到了1993年,已经经营着三家加工厂,厂子效益稳定,所以家里年收入还算不错。但靠办厂赚钱,毕竟都是辛苦钱,那时候身边有两三个生意上的朋友从1991年就开始炒股了,我的两百万元闲置资金却还全部放在银行里吃利息,收益情况那是不能比的。”罗永盛房间的灯一直亮到了深夜。
“一天之后,朋友就给我介绍认识了一个信托公司的工作人员。当时他们推出的几个产品,年收益率在4.5~4.7%。而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当时刚调过不久,我记得是2.25%。两者差异不小。”罗永盛当时盘算着,就拿出一部分资金试试吧。
三天后,罗永盛决定先购买50万元试试看。“其实那次还是托关系从内部买到的,因为想要认购的人实在太多了。”现在想起来,罗永盛觉得有点那时大家作为投资者还有些“幼稚”。
1994年7月,罗永盛顺利拿回了第一期的50万元本金,以及2.3万元的收益。1994~1997年,他又通过最初接触的那位销售人员,陆陆续续购入了不少信托产品,最高峰的时候,他手里同时持有650万元信托产品,占自己家庭总资产的60%~70%左右。
到了1998年,罗永盛手里的信托产品陆续到期。与此同时,信托市场似乎充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空气。罗永盛看到天空中布满黑压压的浓厚云层,信托业整顿的一场场风波也难免让人心有余悸。
当时,信托公司给我们推荐的产品五花八门。人家都在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信托公司的业务无所不包,神通广大,银行和证券公司能做的,它也能做;银行和证券不能做的,它还是能做。”。果然,1999年2月份开始,央行“大刀一挥”,对全国范围的信托投资公司开始了全面彻底的整顿,200多家信托公司最后只剩下10几家。削减力度之大让人唏嘘。
“当时我看到、听到这些信息,觉得政策风险太大了,所以还是保守一点吧,索性不做了。”1999年开始,罗永盛捂牢口袋,任凭信托公司的销售人员怎么劝,不再投资信托产品,并转“攻”股票投资。
信托风暴中惨遭亏损
才进入股市一个多月,罗永盛就享受了“5.19”行情带来的盛宴。很快,他又将自己生意上的钱、前几年信托投资上赚的钱,几乎都挪到了股票投资中。结果,2001年6月14日上证综指攀到最高点2245.44点之后,股市进入了长达四五年的漫漫熊市之旅。
罗永盛忍痛割肉,将大部分的股市资金撤出,重新回归老本行——做实业。然而,尝过了快速赚钱滋味的人,即便回归本行做生意,也就不像当初那么“老实”了,眼睛总还是望着投资市场,心里总还是有一个“盼头”。
2002年,罗永盛看到证券类报纸连续刊登了很多信托产品的介绍文章。“那时碰上证券市场改革,所以信托公司推出了很多‘大小非集合理财计划’。当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98%,而这些大小非集合理财计划一年期的话给出了预期收益率可以达到5.5%以上。三年期的产品期收益率说锁定在7%左右,所以大家都非常踊跃。”罗永盛回忆说。
从2002年底到2005年初,罗永盛又购入了将近1000万元的信托产品,占到家庭总资产的50%左右。由于一直与最初的信托业务员保持着联系,自己又是金华人,所以他大部分时候都还是在金信信托购买。
更猛烈的风暴终于还是来了。
2005年12月30日,浙江省银监局和浙江省金华市政府发布公告,宣布在金华当地注册的金信信托自即日起“停业整顿”。该公告指出,金信信托“违规经营和经营不善,造成较大损失”,中国银监会委托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停业整顿工作组,进驻金信信托,具体负责停业整顿工作。江南第一猛庄——金信信托,被宣判为“猝死”。
“金信信托一直是金华乃至浙江的龙头金融企业之一,毫无征兆地突然停业整顿让人感到震惊。”罗永盛回忆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的震惊。
由于“金信信托事件”涉及的人数众多,一年多以后,罗永盛终于讨回本金的90%。和当初预期10%左右的收益率相比,等于差了20%。但是也没办法,总算拿回了大部分本金。罗先生回忆起当年的跌宕起伏,至今还心潮起伏。
再战信托追求稳健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罗永盛的工厂订单不断下滑。“这些年积累起来的资产,要寻找出路啊。”常年订阅财经类报刊的罗永盛,似乎已经摸到了一些门道。
“国家出台了信托行业的‘一法两规’(一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两规分别是《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记者注),说明国家对规范化的信托业还是扶持的。”罗先生向记者说。“我也仔细阅读了一些信托产品的说明书,觉得现在的产品比较规范,风险控制上也特别注意,所以慢慢地我对信托产品又重新产生了热情和配置念头。”
2009年以来,罗永盛又逐步投资了一些信托产品作为家庭资产的配置品种,现在他主要投资三类,分别是房地产基金信托(集合类)、固定收益类信托,证券类的阳光私募信托,还有PE股权投资类信托。总投资金额大约在1500万元左右,占到家庭资产的60%。
“我现在是这样想的,信托收益比较稳定,比较适合我们这类有一定年纪、一定资产积累、资产配置风格不很激进的人群。如果去跟股票、基金等品种比,现在的信托风险还是较低的。另一方面,我觉得目前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足够战胜通货膨胀等因素,适合作为家庭长期稳定收入来源之一。当然,政策上、产品本身的、投资标的等风险,肯定是要特别留意的。毕竟我也栽过不小的跟头。”信托投资的“粉丝”罗永盛这样概括自己的观点。
记者点评:
其实,罗先生这十几年的信托投资故事,就像一幅信托发展的“K线图”,他给我们展示了17年来信托发展过程中几个相当重要的节点。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个人投资者,投资信托的时候最应该关注风险可能性,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预期收益率数据。
而作为信托业监管层及信托机构,一定要提高信托经营过程中的“透明度”,不能等到发生特大事件来再“临时救火”。
比如,可以要求各信托公司借鉴公墓基金的做法,增加信息披露量,公布年报、揭示潜在的风险等详细的规定,如果涉及关联交易,必须披露关联关系、关联交易数额、关联比例、定价的比例和依据、公允市场价值,以及采取的隔离措施,增加对信托公司的约束力。
这样,投资者在选择信托计划时可参考的依据可增加很多。同时也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和经营业绩差的公司带来巨大压力,加速了企业的分化和淘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