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保险频道-提供保险资讯产品信息的保险门户 > 保险业界

深圳保险公估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申宝菊
2010年01月13日09:42

  深圳市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保险公估业的发展。近5年来深圳保险公估市场份额一直占全国40%以上,公估机构数量在全国位居首位,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产业集群及总部集聚地。但2009年以来,深圳保险公估业却呈现发展动力不足的态势,深圳保监

局对公估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深圳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特点

  (一)形成了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公估产业集群。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相继成立,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保险公估机构相继出现,如上海市商检局和人保上海分公司合资组建的东方公估行,深圳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深圳民太安保险公估有限公司,上海市科委、工商局批准成立的上海大洋物产公估公司(后更名为上海大洋公估行)等。其后,以保监会2001年批准26家专业保险公估机构开业为标志,我国保险公估业步入市场化发展阶段。深圳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快速发展的保险业以及较高的保险赔付率,为深圳保险公估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2003年至2008年,深圳保险公估法人机构由6家增加到31家,年均增长38.9%,比全国同期年均增幅高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在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对保险公估业也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保险公估总部经济的发展。同益、普邦公估相继将总部移到深圳;在收购兼并3家居全国前十的公估机构后,占市场份额13%的泛华保险公估也落户深圳,再加上占全国市场份额18%的深圳民太安公估,深圳保险公估业总部集聚较为明显。

  (二)创立了车险服务外包模式。

  2003年以前,深圳保险公估市场相对集中于非车险理赔服务,车险公估收入占比约为9%。2003年,民太安公估公司涉足车险理赔公估,与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展开车险理赔整体外包合作模式的探索,其经验很快得到行业认可并推广。2003年8月,民太安公估公司增资分立我国首家专业汽车保险公估公司。随后,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智信达、联胜、同益、俊通等公司相继成立。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深圳车险公估以172.2%的年均增速发展,2008年车险公估营业收入3.03亿元,占全国车险公估收入总额的53.7%。深圳公估机构在车险理赔环节与保险公司的全面合作,推动了公估行业分化为非车及车险公估两大类,带动市场快速扩张,初步奠定了保险公估在保险理赔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从公估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方式看,已由最初的整体外包发展到多种模式并存的阶段。目前主要有三种外包模式:一是查勘定损全部外包。采取该模式的多为业务规模较小或新成立不久的保险公司,如天平、天安、华安、国寿财险等公司。二是查勘定损有限分离。目前深圳大多数保险公司(如人保、太保、永诚等)采用,即将现场查勘工作全部外包给公估机构,定损工作则由自有员工处理。三是自建理赔查勘队伍与委托公估查勘并存。即保险公司根据不同行政区域或不同性质案件,逐步将以前赋予公估机构的查勘、定损业务权限,转移给自建队伍处理。目前采取该模式的主要是平安、民安和安邦等公司。

  (三)注重基础建设和特色经营。

  在深圳保险公估业的快速发展中,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随着经营实力的增强,逐渐注重可持续发展,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内核,以打造公估核心价值为目标开展管控基础工程建设。如民太安为提高理赔透明度和效率,自主开发了“汽车整车及配件报价系统”和“汽车保险理赔服务管理系统”;泛华公估在完成收购重组后,进行了流程再造,建立起集中运营的“大后援”模式。

  一些公估机构提升专业化水平,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如智信达公估较为注重查勘增值服务和保险责任调查,在保险疑难案件调查方面形成了独特技术优势。同益公估于2009年3月推出全国保险“异地代勘平台”,大大降低了公估服务成本。俊通公估以道路紧急救援服务为依托,逐渐形成了集道路救援、保险理赔和车管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四)公估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机制逐步完善。

  2007年以来,保险公司与公估机构之间的合作定位逐渐清晰,部分保险公司将自身的赔付率、案件减除率和有效投诉率等关键指标与公估机构工作成效相挂钩,形成一整套公估管理和评价体系,加强了对公估案件的监控管理,促进了公估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保险公司与公估机构之间的合作范围也不断扩大,从以前单一的车险合作扩展到目前的车险、财产险、人身险等多个险种的全面合作。

  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过于偏重车险的业务结构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车险公估市场自2004年以来高速发展,尤其是2006-2007年间。2006年车险公估营业收入达到1.16亿元,同比增长296%,占深圳公估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2007年全国净增公估机构10家,其中深圳净增8家,基本都是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使当年深圳车险公估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达到64%。新增机构大多仅靠与保险公司的“人脉”关系来争夺车险公估市场业务,由此引发车险公估服务的价格战。2008年,深圳车险公估理赔案件222.3万件,同比增长140.52%,但车险公估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23%,公估案均价格136.26元,同比下降49%,9家公估机构经营亏损,行业整体可持续发展困难。

  (二)公估机构与保险公司尚未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实践中,公估机构往往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总体上尚未与保险公司之间形成利益共赢的战略合作。保险公司方面:一是委托方式不固定。尤其是非车险理赔业务,多为个案委托或临时性委托,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安排。二是部分保险公司基于自身短期成本要求选择合作的公估机构,而不是基于公估机构的技术、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优劣来选择合作伙伴。三是公估费支付不规范,拖欠公估费成为业内常态。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深圳保险公估业一年期以上应收公估费为4837万元,占当年营业总额的10.43%。公估公司方面:一些公估机构不顾资本金和管理能力的局限,进入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的车险公估市场,无法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造成职业队伍工资低,少培训,素质得不到提高,持证率仅有45%,导致公估服务的质量低,影响了行业声誉,也阻碍了公估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向纵深推进。

  (三)公估机构的经营管理较为粗放。

  部分公估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为迅速获得行业地位甚至以上市为目标,将大量的资源集中于车险公估这种技术含量不高、易于模仿复制的业务领域,缺乏对市场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对自身市场定位以及资源组织能力与目标规划的匹配,导致投资的低效与市场业绩的巨大波动。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严把行业准入关,积极引导优化业务结构。保险监管部门严把公司设立条件,加强新设机构经营思路等的审核指导,加强对主营车险业务公估机构的风险提示,同时鼓励多种经营模式尤其是主营非车险业务的机构进入市场。

  二是严格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在公估机构许可证延期或新设机构审核时,要求公司员工的持证比例不得低于50%,并强化对中介机构持证率情况的检查,逐步改善行业整体持证率偏低的状况。

  三是加强车险公估机构的分类监管。重点关注评分较低、风险点较高的公司,扶持业务发展良好、市场评价较高的机构,积极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四是鼓励与国际先进公估机构的合作。保险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国内公估机构加强与国外先进公估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与国际同行的差距。

  (二)建立标准,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一是建立公估行业服务标准。目前各家公估机构的运作机制和作业流程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公估行业亟须加强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高标准、易推广的车险公估经营模式,提高公估行业社会认可度。

  二是建立行业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加强对人员流动的行业追踪,提高公估从业人员的违规成本,遏制公估从业人员与保险活动关系人合谋、虚报、夸大损失的行为,提高公估执业的专业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强化公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与保险公司的沟通机制。在行业协会建立公估工作委员会,就保险业理赔服务重大事项与保险公司进行协调沟通,了解保险公司的服务需求,同时向保险公司反映自身的诉求,以行业整体合力维护自身权益。

  (三)完善管理,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是转变经营方式。公估机构应改变目前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结合实际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努力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如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以大学毕业生充实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逐步形成一个稳定、专业的公估人才梯队。

  三是提升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针对与国外优秀公估机构存在的较大差距,国内公估机构可借助国际公估机构开拓中国市场的契机,逐步加强与国际公估机构在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提升自身的业务及管理水平,逐步扭转在规模、技术实力、执业经验等方面缺乏积累的局面,创建服务品牌,拓宽公估服务的领域。

责任编辑:陈大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