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的现货涨幅、7%的Au(T+D)涨跌停板、10.5%的保证金比例——如果银行严格执行资金账户每日清算制度,肯定不会酿成如此之大的风险事件。
根据民生银行客户保证金管理制度,银行对客户保证金充足比例进行实时监控,并设立实时强制平仓处理机制。当客户网银端可
用资金 + 委托冻结资金小于或等于 0时,银行有权随时对客户持有头寸进行强行平仓处理。也就是说,按照黄金Au(T+D)风险控制制度设计,10.5%的保证金足够应对当天市场7%的涨幅,那么民生银行大面积强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程序化强行系统设计缺陷,还是银行没严格执行客户资金每日清算,或是在保证金实际收取比例上给大客户 “优惠”,埋下祸端?事实上,从民生银行贵金属延期交易业务《客户交易规则》中,就可以发现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比如,保证金收取比例低于同行约3个百分点,宣称“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门槛”;而在期货市场上再正常不过的,提醒客户追加保证金工作,则变为银行收费的“增值服务”,若不接受,则盘中系统立即自动斩仓,不给客户留更多补充保证金的时间;又比如《规则》中强制平仓约定部分,一方面表示,“将按客户相应持仓价格、持仓数量、浮动亏损及市场行情波动情况,选择合适的强行平仓数量及委托价格”。但紧跟却补充,“银行拥有随时将客户各合约所有持仓以市场可以接受的涨跌停板价格进行强行平仓的权利”。另外,清算条款虽然约定“每日清算”,但没有明确声明“每日无负债”,凡是做过外汇、期货等杠杆交易的投资者都明白“无负债”三个字当中的含义,和它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8月31日民生银行的贵金属现货交易出现“乌龙”并非首次。早在去年底今年初,民生银行白银Ag(T+D)业务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故。2009年11月,民生银行就因对未按协议规定对贵金属延期交易客户强行平仓,而被一纸诉状上告法庭。今年2月3日早上午10点多,因网络故障,中国民生银行全国范围内存取款等所有业务突然无法办理,直至下午4点半左右才恢复正常,给投资者网银贵金属交易造成风险。
8月3日,央行等6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有关方面切实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中国黄金市场未来发展值得憧憬。
而民生银行此案的发生,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未来商业银行参与更高层级、更复杂的黄金衍生品交易之前,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每一家商业银行都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