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理财大计 >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被银监会叫停

三条路径暗箱操作:银信产品叫停内幕调查

来源:投资者报
2010年08月02日17:14

  “说银信合作全面叫停是伪命题。”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7月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的评论颇让人寻味。

  自7月2日晚银监会电话通知信托公司,紧急叫停部分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业务,“银信合作全面叫停”的惊呼就开始不绝于耳。但据《投资者报》记者调查,事实上,银监会叫停的只是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后称银信产品),而非笼统的银信合作。

  银信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联合设计推出的理财产品,表现为商业银行向社会发售理财计划,将理财计划资金用于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的合作理财模式。

  一家上市的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人员明确向记者表示:“银监会主要是叫停银行表内信贷资产转移表外的产品和信托贷款类产品,私人银行的信托代销业务以及证券投资类业务都不在其列。”

  据记者调查,银信合作偏离最初定位是此次叫停的主要原因,而上半年银信产品规模高达2.9万亿元,占银行业全年7.5万亿信贷总额近一半水平,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是其被叫停的导火索。业界预测,叫停期限至少在半年以上。

  银信产品应运而生

  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银信产品”是个陌生的词,他们在购买时通常不会对产品来源分得非常清楚,尤其是信托平台发售的投资理财产品种类极为繁杂,更增添了他们识别的难度。

  此外,银信产品知名度低与其历史短也有关,即便是最早的银信产品也只能追溯到4年前。其发端与信托公司的艰难困境因缘极深。

  从1979年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到现在,中国信托业起起伏伏,前后经历了6次大的行业性整顿。

  2001年,信托业“一法两规”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在实施信托分类处置、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原有绝大部分信托公司都通过关闭、转制等各种方式退出了信托业,只有一部分经营业绩较好、内控较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信托公司得到保留,信托公司数量从几千家锐减到现在的56家。

  由于受政策(如合同份数与分支机构)的限制,2002年,信托公司开始寻求与银行合作,以期利用银行网点多、大客户资源丰富的优势。

  早期的银信合作仅仅停留在银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的浅层面,但短短几年后,银信合作快速发展,托管、担保、资产置换、链接贷款、证券化、股权代持、联合开发等带有强烈混业趋势的银信合作模式层出不穷,但一直未涉及到银信产品。

  直到2006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准许银行经营委托理财业务,银信产品的大门才正式开启。

  扭曲发展遭遇叫停

  《投资者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信产品原本是基于银行和信托双方的“短板互补”而产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一初衷出现了扭曲,这也是其招致叫停的又一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人士向记者指出,目前的有些银信产品并不是基于产品创新的目的设立,而是规避国家政策限制、钻政策的漏洞。

  “其中,银行扮演了偏离轨道的主角,为了解决存贷规模比例方面问题,银行简单地借用了信托管道和平台,这完全背离了银信合作的原意;信托公司因为蝇头小利,没有考虑更深层的理财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问题,就随声附和。”邢成认为,“双方并不是真实、规范意义上的合作、不是部门政策导向要的银信合作,而是一种扭曲变异了、毫无科技含量的合作。”

  邢成所提及的扭曲偏离,主要表现为三种“暗箱操作”的形式:一是银行为了扩大信贷规模,通过信托平台将存量贷款从表内转至表外,从而为后续放贷腾出更多空间,在理财产品类型中,由此衍生出来的产品被归结为信贷资产类产品。

  这是商业银行规避贷款规模监控的有效路径,从银信产品近几年的发行节奏可知一二。

  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监管机构对信贷规模控制较严,信贷类银信产品于是受到各家银行的青睐,其发行数量逐月攀升。而2008年10月之后,货币政策由紧转松,该类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明显减缓,尤其是200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创下了历史纪录,银信产品同比规模出现下降,据用益信托网粗略估算,与2008年同期相比,银信产品规模减少了1729亿元。

  之后,经过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量投放后,银行迫于经营和监管双重压力,又将信贷类产品发行推向高峰。

  第二种形式是银行出售信贷资产之后,并没有完全割断与信贷资产之间的联系。后续的贷款服务、收息、贷后管理还是由卖出的银行在管理,有些银行还通过与信托公司签订回购协议的方式,暂时腾出信贷空间,并适时回购。这种架构造成了表面上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移除,但实际上银行还是拥有这笔信贷资产的风险。

  第三种形式是有些银行为维护与某些大客户的关系,在信贷规模收紧时,借助银信产品为大客户融资。银行通常会和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一个信托计划,通过信托贷款的方式促成企业融资。这类产品通常被称为信托贷款类产品。

  在一些金融分析人士看来,很明显,上述做法加大了银行的后续风险。虽然在扭曲发展中银行是“主谋”,但信托公司摆脱不掉“嫌犯”的嫌疑。

  “银信产品收益对我们信托公司来说微乎其微,但之所以会配合,主要是为了冲规模。”国民信托首席投研经理刘习勇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由于信托公司评级中信托规模占的权重很大,因此,以往信托公司都乐于配合银行扩大信贷产品规模。

  在双方的合力下,2010年上半年银信产品发行出现“井喷”。据用益信托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信理财产品发行量预计在2.9万亿元左右,远远超过去年全年1.78万亿元的总量。从具体细分的产品看,因受2009年底银监会出台的两个规范信贷资产类产品文件的影响,信贷资产类产品大幅减少,上半年增长多的是信托贷款类产品。

  记者获悉,业界不少人士预测,2.9万亿元银信产品中至少有5000亿元进入了房地产领域,而该领域是今年最重要的紧缩调控对象。

  “上半年仅银信产品规模,就占了全年7.5万亿信贷总额的近一半水平,这影响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因此银监会受到很大的压力,所以才会有7月2日晚上紧急电话通知信托公司暂停银信产品的事情。”一位接近银监会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

  银信产品叫停至少半年

  邢成认为,此次银监会的举措主要是“对被动型管理的贷款类银信理财产品进行限制”,而如信托资产的银行保管、信托代销、私人银行的信托合作业务,从来就没有叫停过,而且还受到鼓励。

  “为什么外界会说是叫停银信合作?我觉得不能这样说,只是银信产品被叫停而已。”

  在他看来,银信合作的形式很多、外延很广,借助银信合作可以使银行和信托两个金融机构之间优势互补、增强综合竞争力以及转换盈利模式。

  比如,我国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存贷汇”——即存款、贷款、汇款业务,但在传统业务发展遇到挑战的今天,商业银行需要转变传统盈利模式。今年,很多大型银行在年报发布中纷纷宣布盈利模式要转为“存贷汇理”,即把理财和“存贷汇”相提并论,以期能实现业务转型。

  而由于银行面临的政策瓶颈,它们需要信托平台。同样,信托也需要依托银行的网点、高端客户资源优势,以便解决发行渠道不畅的难题。“从正面意义上看,如果两个机构合作好了,对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双方综合竞争力非常有利。只不过现在把经念歪了。”邢成认为。

  因为“把经念歪了”,贷款类银信产品遭遇封杀,被封杀的期限可能多长?

  “今年下半年是不可能再做了,叫停至少半年。”上述理财产品设计人员表示,“但是证券投资类的银信产品还能做,不过,不是所有信托公司都能做,只有那些做证券业务好的信托公司才行。”

  但记者调查发现,证券投资类银信产品虽未被叫停,“却面临难以开户的问题,2009年7月,信托开户被证监会叫停之后,至今没放开。”刘习勇表示。

  规范信托纠正银信合作

  刘习勇向记者表示,“宜疏不宜堵”,直接叫停银信合作业务不是根本办法,况且双方都需要与对方合作。若要根除“歪经”,必须得让双方自愿放弃被扭曲的业务。

  “比如,从去年开始信托公司的评级指标发生了变化,规模占比下降很多,信托收益率权重加大,这会让信托公司降低扩大规模的冲动。”

  “冲规模”的欲望降低后,相应信托公司对低收益率的银信产品兴趣也会减弱些许。此外,他预计很快将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也将会有效引导信托公司业务转向。

  “这是从券商净资本管理办法借鉴而来的,2006年以来对券商净资本的管理非常有效,不但降低了券商行业风险,以前那种控盘式重仓持有的情况也大为减少。预计信托公司实行净资本管理方式后,也能产生与券商近似的正面积极效应。”邢成表示。

  记者获悉,目前信托公司都已拿到该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按照意见稿中涉及的比重分布,如果公司规模做得很大,占用公司的净资本就会比较多,收益又不高,对公司来说很不合算。这会倒逼信托公司必须追求高收益的项目。未来,我们会更加重视与私人银行的合作,私人银行产品收益是银信产品收益的10倍。”刘习勇说。

(责任编辑:聂晶)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