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媒体曝光、到监管部门投诉、网点静坐、请律师:能用的法子都用上了,一年维权下来,活了大半辈子的林祥(化名)由一位老老实实的小企业主变成了别人眼中多事儿的“钉子户”。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一次轻信的外资银行理财投资理财决定。而实际上,林祥给人的印象属于那种老实人:表情温和,慢声细气,即使在气愤的时候,嗓门也没多高。
2009年春,记者第一次见到林祥。彼时,他情绪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令他窝心的外资银行理财经历。
据林详讲,2007年,他通过一位在外资银行工作的朋友介绍,购买了一款QDII理财产品,投资金额为45000美元。林祥认为这家银行是国际知名银行,值得信任,更何况销售人员在介绍理财产品时,不断强调“这款产品预期收益最高可以达到48%,而且还有保本设计”。
林祥很快就下了订单。当时他在深圳关外的龙岗区开了一家作坊式电子产品制造厂,主要生产U盘、鼠标等简单电子产品。赚不太多,但依靠便宜的人工和低廉的生产成本,最好的时候一年也能赚个三四十万。
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林祥也在深圳买了房子安了家。当时他盘算着,照此再过几年,存下一笔理财的资金,以后的日子就可以轻松惬意的度过了。
但从2007年开始,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是订单明显减少了,时断时续;价格也在激烈竞争中不断下降。截至2008年底,他的工厂已经严重亏损。林祥不得不关闭了这家赖以为生的工厂。
“我现在等于没有工作,就靠吃老本。”第一次和记者见面时,林祥显得颇为无奈。但雪上加霜的是,被他视为重要老本的投资出现了深度亏损。投资账单显示:产品终止日发生巨亏,资金只保存下大约37%!
林祥感到震惊又不明所以,于是他赶到银行网点去询问究竟。让他吃惊的是,银行经理声称该产品有亏损本金的风险,
保本条款只在亏损10%的情况下才有效。并且银行强调,已经提示了这一风险,而林祥也在风险告知条款后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