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3·15,银行理财产品集体曝出巨亏再度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记者发现,各地消费者投诉的重点主要是前几年购买的QDII产品,此外还有一些投资股市的非结构化产品。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一些挂钩金融衍生工具类的QDII产品设计相当复杂,普通投资者根本看不懂,甚至专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业人士都很难弄明白。尽管预期收益率很高,但亏损起来也是“无底洞”。
现象:银行QDII成重灾区
“3年前渣打银行北京华贸支行给我做了一个理财产品,2万多澳大利亚元合15万元人民币下月到期。昨天给我来个电话,告知已剩下7000元。”前不久,名为“danni地盘”的博友发表这样一条微博。
事实上,QDII理财产品亏损并不止渣打银行一家,很多中资行也深陷其中。2007年,上海的魏女士购买了某股份制银行一款“代客境外理财2号”产品,然而2010年9月该产品到期清算时,浮亏高达近40%。而根据该银行最新公告,今年2月7日该理财产品的人民币参考净值为0.5461元,这就意味着,如果魏女士目前仍持有该理财产品,亏损将达45.39%。该产品的投资门槛为5万元,意味着投资者至少亏损22695元。
此外,投资国内股市的一些高风险产品也遭遇巨亏的尴尬。某国有银行在2010年1月发售的第1期“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于2012年1月30日到期,到期亏损达16.45%。
原因:票据挂钩产品风险大
为什么预期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几年之内竟然会背道而驰呢?记者发现,上述两款QDII产品都是票据挂钩产品,大多是风险敞口很大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
中山大学金融学教授黄伟分析指出,一些挂钩类产品与境外股市、债市甚至是石油、贵金属等能源价格相关,本身风险很大,金融市场近年来动荡不已,因此亏损是很自然的。但很多银行的理财经理并没有向市民提示风险,而是过分夸大了预期收益率。缺乏专业知识的市民购买后又不知如何处理,亏损后一味拿着,不及时止损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建议:量力而行购买产品
业内专家指出,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对产品的资金投向心中有数。通常而言,投向股票(比如QDII产品)等方向产品的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其收益与证券市场波动密切相关;而投向信贷资产、票据、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相对较低,主要取决于资产池中各类资产的配比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建议,选择理财产品需对应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强可以选择结构性产品,这类产品收益高风险也高,投资者应对理财产品投资挂钩领域有所了解;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差的投资者,更适合选择保本稳健型理财产品。
据信息时报
配图:新华社
链 接
八成个人投资者去年亏损
日前,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简称“保护基金”)公布了《2011年中国证券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2011年,77.94%的个人投资者亏损;51.81%的个人投资者没有止损计划;77.54%的个人投资者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80.30%的个人投资者认为2012年证券市场不会走弱。
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面与2010年比有扩大的趋势,2010年出现亏损的投资者占参与调查投资者的48.49%。具体而言,2011年,盈利的个人投资者占参与调查总数的22.05%,亏损的占77.94%,其中盈利3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2.65%,而亏损3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22.04%,亏损5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11.40%。
不同时间入市的个人投资者群体盈利比例也有不同。2001~2005年之间入市的个人投资者中盈利的比例最高,占比为30.17%;2009年之后入市的个人投资者亏损比例日渐增高,2011年的新入市个人投资者中亏损占比达到了86.32%
关于亏损的主要原因,62.0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是市场内幕太多因而中小投资者比较吃亏,50.5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是对市场和公司的基本面把握不够准确所致,而48.46%的个人投资者认为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造成,另有46.19%的个人投资者认为是对宏观经济趋势和国家政策把握不清所致。
此外,报告还显示,81.16%的个人投资者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高于1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占比为5.48%,月收入为1~3万元的投资者占比仅为1.07%。家庭储蓄收入和工资收入是投资股票的主要资金来源,占比为94.8%。近五成个人投资者在2006年之后入市,新增入市者集中在中青年及中等收入群体。
该报告显示,尽管2011年令不少个人投资者希望落空,但个人投资者对于2012年的股市仍怀有信心。调查显示,56.87%的个人投资者不会减少2012年投资股票资金。宗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