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中资银行动态

终结银行“暴利”寄望利率市场化

2012年02月21日09:2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针对之前“中国商业银行去年净利润达2.65万亿元”的相关报道,监管者日前给出了权威的回应。银监会2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1年总资产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创历史新高。

  此前公众指责银行业暴利的数字看来出了计算上的差错。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去年净利润比去年增长近四成的业绩,平均每天“吸金”28.53亿元的高效率,令其他行业望尘莫及。尽管监管者更正了净利润的真实数字,却无法否定银行业事实上的“暴利”。因为,银行业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领域,“人均净利润是工业企业的12倍”的高利润,已经到了公众无法承受的临界点,危及实体经济的后果持续酝酿着。

  银行业成为众矢之的为何一点也不冤枉?核心问题就在商业银行赚钱的方式与途径上。2011年全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最新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率为-1.9%。也就是说,把钱存一年定期,一万元会“缩水”190元;与此同时,银行业利用“利差”特权以及一再收紧的货币政策,从容强化自己的议价能力。到2011年,银行议价能力更是大幅提升,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了20%至50%。2011年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至3年的贷款利率为6.65%,可计算出的利差超过了3%。目前,仅仅是利差收入一项,对于银行利润的贡献就超过了80%。另外,银行的收费项目在7年时间里增加了10倍,有多家银行又开始限制存折的使用范围。数据虽然解释了银行业为什么会成为包赚不赔的大赢家,却无法回答到底什么是商业银行?

  质疑银行“暴利”的声音早已有之,对于银行业的改革从2003年就开始了。然而,看到的只是整个行业的高速增长和一再加固的市场准入高门槛。银行业的强势地位无法动摇:数年改革、多数银行改制变身为上市公司之后的今天,中国所谓的商业银行,不仅享受着垄断带来的高利润,甚至更是垄断行业的“总舵主”。

  银行业暴利的来源不是秘密,改革却始终云山雾绕,从来没有触及根本要害。我国的行业垄断已经极大地损害了国民经济的效率,容忍银行业“利差”的存在,无疑是鼓励市场垄断。当银行业市场不能自由进出,银行的商业属性只能是一个幌子,市场制度的一般规则就无从建立。

  改变银行业暴利现状并非难事,一方面是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及大型银行的垄断局面,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这个层面并非不可为,比如更多地培养中小金融机构,促使民间借贷合规、合法化。另一方面就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认为“既然无法简单给出合理利差的标准,就应完全把利率放开,自动定价,充分竞争才合理”。

  民间借贷合规、合法化或难一蹴而就,但是打破信贷市场的垄断应是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途径。2012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依然是原则性的,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显然不可阻挡。应当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无法一步到位,不过适度缩减银行利差应当是可以迈出的第一步。如通过单边或双边加减息的方式将银行利差缩小0.5%—1%,降低银行通过利差获得的利润至少以平衡各方利益,并将一部分盈利转移至企业或居民。

  但愿央行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其中一个明确的信号。

(责任编辑:张玮)
  • 分享到: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