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保险频道-提供产品和全面资讯的保险门户 > 保险业界

股神巴菲特偏爱保险 买3家保险公司另外组建5家

2012年02月17日10:42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沃伦·巴菲特,全球著名的投资商,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2010年7月,沃伦·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机构捐赠股票,依当前市值计算相当于19.3亿美元。这是巴菲特2006年开始捐出99%资产以来,金额 第三高的捐赠。

  月度人物

  美国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的一举一动,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就在今年2月8日,他与一些民主党参议员私下会晤,探讨税收话题。巴菲特指出,美国税收体制必须革新,使中产阶层纳税更公平,“而不是让富人更富”。

  在此之前,巴菲特多次“抱怨”包括他在内的美国富人缴税税率过低,呼吁白宫推进立法,向富人开征更多税。巴菲特认为,美国税收体制不公平,因为他的缴税税率不如手下秘书高:适用巴菲特的税率为大约17%,他的秘书为30%。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国会通过法案,推行“巴菲特规则”,即把年收入过百万美元的富人缴税税率提高至30%。显然,奥巴马此举受到了巴菲特的影响。那么,巴菲特为何有如此能耐呢?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6岁时靠推销

  整包的口香糖赚钱

  巴菲特有生以来第一次赚钱,是靠推销整包的口香糖。而从他开始推销的第一天起,在对待客户方面他就表现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中颇能看出他日后的行事风格。

  “我有这么一个绿色的小托盘,上面分成5个不同的部分。我非常肯定,这是伊迪姑妈送给我的。它能装5种不同牌子的口香糖:黄箭、白箭和绿箭等等。我会从祖父那里买来整包的口香糖,然后在附近地区挨家挨户地推销。我通常在傍晚干这个,多数情况下如此。”“我记得有位弗吉尼亚·麦考伯利女士对我说,"给我来一片黄箭。"我答道,"我们不拆开来卖的"我的意思是,我有我自己的原则。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麦考伯利太太说她想买一片口香糖。不行,只能整包卖,一包5片。每包是5美分,而她想给我1美分买1片。”做成一笔生意对他颇具诱惑力,但尚不足以让他改变主意。如果他卖给麦考伯利太太1片口香糖,就剩下了4片口香糖要卖给别人,相对于这带来的麻烦和风险,这么做不值得。卖出每一包口香糖,他能赚到2美分。他会把这些沉甸甸的硬币攥在手中。在日后那个金钱堆成的“雪球”中,它们成为了最初的几片“雪花”。

  巴菲特愿意拆开卖的是可口可乐,箱子是红色的,在夏天的晚上,他会挨家挨户地兜售。他坚持在家庭度假期间推销可口可乐,目标是艾奥瓦州欧克博奇湖湖畔晒日光浴的游客。卖汽水比口香糖更赚钱:他卖出6瓶汽水能挣到5美分,并把这些硬币骄傲地塞进挂在腰带上的荷包里这是一个棒球风格、镀镍的荷包。他挨家挨户地叫卖《星期六晚邮报》和《自由》杂志时,也带着这个荷包。

  这个荷包象征着销售中巴菲特最喜爱的事情:收集。他这时候主要收集的还是现金。他把自己的这些硬币放入家中的一个抽屉,有时把它们和自己年满6岁时父亲给他的20美元存在一起这些都记录在一个栗色的存折上,那是他第一个银行账户。

  每个孩子年满十岁的时候,父亲都会为他们安排一次东海岸旅行,这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巴菲特十分清楚自己想要去哪儿。“我告诉父亲,我想看3个地方:一是斯科特邮币公司,二是莱昂内尔火车公司,三是纽约证交所。斯科特邮币公司在47街,莱昂内尔公司在27街附近,而纽约证交所则就在市区。”

  父亲带他去了曼哈顿下城区,顺道拜访一家最大经纪公司的高管。年幼的巴菲特得以一瞥镀金大门里面的景象。“那次见到了西德尼·温伯格,他是当时华尔街名气最大的人物。在奥马哈开着一家小公司的父亲,此前从未见过他。但温伯格先生让我们进去了,或许是因为有个小孩子跟着,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们聊了30分钟左右。”

  作为投资银行高盛的资深合伙人,温伯格付出了10年的努力,来恢复公司的声望。而温伯格在谈话结束时所做的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我走出去的时候,他搂着我,问道,"沃伦,你看好哪只股票?"”

  巴菲特永远不会忘记,华尔街大人物温伯格曾给他如此的关注,并且似乎很在意他的看法。从高盛出来,父亲又带巴菲特去了百老汇街,穿过一组巨大的科林斯式石柱,进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这个金钱的殿堂中,交易员们身着艳丽的夹克,站在铸铁的交易席位旁边,一边大喊大叫,一边潦草地写着什么;而那些办事员则来来回回地飞奔……地上撒满了纸屑。不过,激发巴菲特想象力的一幕,出现在纽约证交所的餐厅中。“我们在证交所与一位阿特·摩尔先生共进午餐,他是一个荷兰人,纽约证交所会员,相貌不俗。餐后,一个家伙端着个托盘过来,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烟叶。摩尔先生选了自己中意的烟叶,那个家伙为他卷制了一只雪茄。而我当时想,这就是生意。没人能做得更好了。一只定制的雪茄。”

  那颗雪茄在巴菲特的数学头脑中激发出了想象力!他对于吸雪茄毫无兴趣,但倒推回去,他明白了为这么个微不足道的目的专门雇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如果这笔钱花得合理,这就说明:即使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大萧条之中的时候,雪茄推销员的老板仍在大把赚钱。沃伦立刻领悟到了这一点。纽约证券交易所肯定在不断地产生资金流:河流般、泉水般、瀑布般乃至激流般的资金流,这些钱足以负担得起专门雇人卷制雪茄。

  就在他遇见卷雪茄推销员的那一天,一种对于未来的梦想就牢牢地印在了心中。当他回到奥马哈的时候,带回了那个梦想,那时他已足够成熟,可以筹划自己的追求,以更为系统化的方式追寻自己的梦想。尽管他也从事普通男孩子的那些消遣活动,比如打篮球、打乒乓球以及收集硬币和邮票,但他带着一种对于未来的激情去工作,他看得到那种未来,就在自己的眼前。他渴望金钱。

  “会让我独立。然后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希望别人向我发号施令。对于我来说,做我自己每天想做的事,这一点十分重要。”

  他很快得到了一件对他有帮助的工具。一天,在本森图书馆,架上的一本书向他发出了召唤。它那亮银色的封面,像一大堆钱币那样闪闪发光,昭示着其内容的价值。巴菲特被书名所吸引,翻开这本书,立刻就看入了迷。这本书名为《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式》。

  在巴菲特自传《雪球》封面里侧的一张照片上,一个小人儿紧盯着一大堆钱币。“机会在敲门”,正文的第一页如是写道。“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候,像目前这样有利于人们凭借少量资金自己创业。”说得多棒啊!“对于以往的机会,我们都已经听得太多……为什么呢?昨日的机会,与今天那些勇敢、智慧的人面前的机会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有大量财富等待人们去创造,这将令阿斯特和洛克菲勒那些人不值一哂。”在巴菲特眼中,这些字句就像是天堂中美妙的幻景。他把书翻得更快了。

  “但是,”该书告诫道,“如果不开始动手去做,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开始赚钱的方式就是着手去做……在这个国度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想赚大钱却没有赚到,这是因为他们总在等待什么发生。”开始动手吧!这本书提供了这样的训诫,并讲述了如何去赚钱。《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式》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赚钱的实用商业建议和想法,它从“金钱的故事”讲起,采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笔调,就像是闲坐廊前,与朋友之间的谈话。

  在1941年,坐在好友斯图·埃里克森家的露台上,巴菲特宣布,自己在35岁之前将成为百万富翁。根据他的计算以及那本书上说的这是有可能的。他还有25年的时间,需要更多钱,但他确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他早期攒得钱越多,这些钱复合增长的时间就越长,而他实现自己目标的几率也就越大。

  年纪轻轻就尝到教训的滋味

  1942年,他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在1942年春天,他攒下了120美元,这让他的家人既惊又喜。他动员桃瑞丝与自己合伙,给两人各买了3股股票,他的3股Cities Service Preferred花费了114.75美元。“我买进的时候,对这只股票了解得不是太清楚,”他表示。他只知道这是他父亲青睐的一只股票,多年来一直推荐给客户。市场6月份创下低点, Cities Service Preferred从每股38.25美元暴跌至27美元。他表示,桃瑞丝每天上学的路上都“提醒”他,她的股票在不断下跌。巴菲特表示,他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因此,当该股最终收复失地,他在40美元将其卖出,给他们俩赚了5美元。“我从那时起知道,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桃瑞丝回忆道。但Cities Service Preferred迅速飙升至每股202美元。巴菲特从中得到了3个教训,并把此事视为生命中的大事之一。第一个教训是不要总盯着自己买进股票的价格。第二个教训是不要不假思索地仓促出手,锁定小额利润。如果他能够更耐心一些,他本可以多赚492美元,他对此念念不忘,因而记取了上述两个教训。他从6岁起开始赚钱,辛苦了5年的时间,才攒够买这只股票的120美元。根据他当时卖高尔夫球以及在棒球场兜售爆米花和花生的盈利情况,他认识到,要想把“损失的”利润赚回来,可能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他永远都不会忘掉这个错误。另外,还有第三个教训,与用别人的钱投资有关。如果他犯了错误,可能会有人来烦他。因此,除非自己有把握成功,否则他不愿对别人的金钱负责。

  1943年1月,在父亲当选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国会议员之后,巴菲特一家搬到了弗吉尼亚。12岁的巴菲特只得转学。彻底告别了原来的环境,他闷闷不乐,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而行为举止也迅速发生了不好的转变。“当时奥马哈有我在做的一切事情。我在那里的小环境不错。当我们搬到华盛顿,乒乓球桌没有了。它就像是我的标志物。童子军也没有了。这些都是我当时在做的事情,但在我们搬家后,一切都结束了。因此我气得发疯。但我不太清楚该如何发泄这种情绪。我只知道,与父亲当选议员前相比,我的所有乐趣几乎都没有了。”

  一天,巴菲特浏览哥伦比亚大学的招生简章时,他看到了两个自己熟悉的名字: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他们都是我心目中大名鼎鼎的人物。我当时刚刚读过格雷厄姆的书,但我不知道他就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格雷厄姆这本书就是1949年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面向所有类型的投资者谨慎的以及投机的投资者的实用忠告,打破了华尔街的常规。它第一次以一种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了股票市场并非通过魔法运作。通过实际存在的股票的例子,格雷厄姆阐述了为股票估值的理性数学方法。他表示,投资应该是系统的。这本书让巴菲特如痴如醉。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去市区的图书馆,查看每一本有关股票和投资的书籍。许多书与选股体系有关,其基础是模型和图形;沃伦想要找到一个可靠的体系。他一直迷恋数字图形技术分析。

  “这些书我都看了一遍又一遍。对我影响最大的可能是葛菲尔德·德鲁,他写了一本有关零星股票交易的重要作品。那本书我读了大概3遍。我还读了爱德华兹和迈吉的作品,那是技术分析领域的圣经。我会前往图书馆,干脆将它们一扫而空。”但当巴菲特找到了《聪明的投资者》,他反复地拜读。他的室友杜鲁门·伍德表示:“简直就像是找到了上帝!”

  1951年,他敲响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大门。他拜见了当天唯一在办公室的公司副总裁罗里莫·大卫。大卫则用了4个小时讲述了盖可公司的特点,好好地给他上了一课。多年后,他仍满怀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大卫在1951年那个寒冷的星期六的慷慨解说,伯克夏·哈撒韦就绝对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

  1950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巴菲特之所以产生拜访盖可公司的兴趣,是因为他崇拜的老师格雷厄姆是该公司的董事。盖可创建于1936年,创建人古德温是一位保险会计师。公司的主要特色有二:第一,公司的客户是政府雇员,尽管汽车事故比较频繁,但政府雇员作为一个整体,驾驶汽车出事的概率要比其他人低得多;第二,公司的产品直接通过邮寄直销而不是通过保险代理商来做,这样可节省保险费10%—25%。

  1948年,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以72万美元的代价买下了盖可的50%股份。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强迫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将持股比例下降10%,因为这是《投资公司法》的规定。格雷厄姆只得把股份转让给雇员,后来,盖可发展成了一家拥有十几亿美元的资产公司时,那些员工都成了百万富翁。当时的巴菲特也是盖可的受益者。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几个月后,他回到家乡奥马哈担任经纪人。巴菲特把重心全部摆在盖可这只股票之上,他作成的第一笔生意就是把它介绍给自己的阿姨。

  由于初出茅庐,巴菲特推销盖可并不成功,于是1951年他自己分4次买进盖可股票,总共持有350股,成本为10282美元,但这笔钱占了巴菲特当时身家的50%以上。1952年,巴菲特以15259美元出清。看似赚了钱的巴菲特后来深深后悔,因为20年后,他所卖的盖可股票价值1300万美元。

  但巴菲特对保险业的偏好没因抛出盖可股票而停止。他投资过堪萨斯城人寿保险公司和马萨诸塞州人寿保险公司等保险业股票。他所控制的投资公司伯克夏在1967年3月出资860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的两家头牌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至此,伯克夏公司抛离了原本的纺织主业,开始了保险帝国的营造。

  巴菲特收购了保险公司,也取得了业内的真经,比如,巴菲特从国民赔偿公司创始人杰克·林沃特学到了很多保险业的经验和原则。20世纪60年代后期,保险业本身就是个相当赚钱的行当。仅1968年,国民赔偿公司保费收入2000万美元,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而巴菲特又利用了保险公司稳定的现金流进行证券投资组合操作。伯克夏公司在1967年收购上面所说的两家保险公司时,它们拥有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两年后,该组合的价值就达到4200万美元。

  整个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

  20世纪60年代,当然也是盖可公司的黄金时代。不过,70年代初期,在公司董事长大卫退休后不久,继任的管理阶层犯了一连串严重的错误,他们低估了保险理赔的成本,使得公司对外销售保单的定价过低,此举导致公司几乎面临倒闭的命运。所幸后来由于杰克·拜伦在1976年接手公司,并采取紧急的补救措施后,才使得公司幸免于难。公司股票的价格也从1972年的历史最高点每股61美元跌到1976年的每股2美元。就在这时,巴菲特出手了。伯克夏在1976年下半年买进大量的盖可股份,之后又小幅加码,到了1980年底,巴菲特总共投入4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在往后的15年内,巴菲特并没有再增持股份,不过由于盖可不断地回购自家公司的股份,伯克夏在盖可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

  到了1995年,巴菲特同意以23亿美元买下盖可公司另一半的股份。巴菲特向股东解释出“天价”收购的理由之一是:“盖可拥有两位相当优秀的经理人,一位是专门负责保险部门营运的托尼,一位是专门负责投资部门营运的辛普森”。

  巴菲特对辛普森的投资天份评价极高:“从1980年的这段期间,盖可的投资在辛普森的管理下,年度平均投资报酬率高达22.8%,同期标普只有15.7%。辛普森在盖可所采取谨慎保守专注集中的投资方式与伯克夏一致,有他在,对伯克夏来说绝对有相当大的帮助,而他的存在同时也使得伯克夏可以确保查理跟我本人万一要是有任何突发状况时,能够有一位杰出的专业人士立即接手我们的工作”。这并非溢美之词,辛普森一直做得很出色。2003年2月,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还谈到,在几年乏善可陈的投资记录后,伯克夏终于有了起色。

  盖可在1996年被巴菲特全面收购时,获取的保费是29亿美元,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9亿美元,该公司2002年税前承保利润达4.16亿美元,几乎是2001年2.21亿美元的两倍。

  不曾考虑过

  把家产留给自己的孩子

  1958年5月4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巴菲特的幼子彼得呱呱坠地。现在,彼得早已蜚声世界:他是知名美国音乐制作人、艾美奖获得者。彼得在《人生由你打造》一书中称,“父亲经常引述的一句话是:"有能力的父母应该给子女一笔能够做事,但不足以游手好闲的财产"。有个良好的开端总是好事,但让子女习惯于靠伸手要"免费票"就是害人、帮倒忙。”

  在巴菲特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富不过三代”这样的字样,因为他不曾考虑过要把家产留给自己的孩子。“父亲百年之后将把所有的资产捐给慈善机构。他的价值观就是热爱生命,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而不是仅仅追逐个人利益。”巴菲特的3个孩子受父亲影响,热心公益,把钱看得很淡。他们过着舒适、但绝不奢侈的生活,并在自己的基金会中卖力地工作。彼得的大姐、巴菲特的长女苏珊,住在奥马哈,离巴菲特的住处只有10个街区。她在奥马哈经营一家毛衣编织厂,同时打理自己名下的基金会。苏珊的基金会关注女性生育健康和家庭规划;哥哥霍华德的基金会已经向40多个国家捐款,尤其关注对非洲的保护和建设;而彼得的基金会则重点在援建西非国家儿童教育等慈善事业上。

  彼得在书中写道,父母传给他唯一“真正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其实,这是已经在巴菲特家族传承三代的“祖训”了。巴菲特的父亲曾担任4届国会议员,行事作风相当保守沉稳,他没有给过初进金融圈的巴菲特什么财力帮助,却在精神和思想上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他的言传身教对巴菲特影响很大。在巴菲特成为世界级富豪之后,依然对父亲充满感佩之情。如今,他又把这个家训传给了下一代。“爸爸曾告诉我,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

  作者:辛可来 (来源:中国保险报)
(责任编辑:陈大伟)
  • 分享到: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