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理财资讯

2012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全年物价涨幅将会回落

2012年01月04日10:22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导读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三种可能前景 本页

  焦点对话:稳中求进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本页

  【投资篇】 第二页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投资平稳运行

  【外贸篇】 第三页

  外贸增长前高后低

  利用外资上游提升

  【消费、物价篇】 第四页

  消费平稳快 速增长

  物价回落趋势复杂

  【财政、就业篇】 第五页

  财政收支增速回落

  就业压力依然明显

  【金融、股市篇】 第六页

  货币操作定向宽松

  股市机会风险并存

  【工业篇】 第七页

  复杂因素挥之不去

  影响工业增长轨迹

  【区域篇】 第八页

  中西部经济更活跃

  增速增幅仍将领先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三种可能前景

  第一种可能是中国GDP增长8.5%左右的基准情景,概率50%;第二种可能是中国GDP增长9%的高增长情景,概率25%;第三种可能是中国GDP增长8.0%左右的低增长情景,概率25%。

  根据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我们将三种不同世界经济增长背景和三种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为假设条件,经模型测算,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中低三种不同情景。

  GDP增长8.5%左右基准情景,概率50%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球GDP增速同上年基本持平,全年通货膨胀水平不超过2011年。

  同时,我国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三个宏观调控主要着力点的关系,在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小幅双降、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的背景下,总量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调结构”放到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认真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落实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

  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货币政策进一步强调实质性稳健,M2增长15%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4万亿元左右,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对“流动性闸门”加以控制。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投资,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严格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的节能目标。

  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5%左右;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3.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控制在4%。虽然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成本上升压力减轻,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状况不会明显转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为放缓,全年增长20%左右,同比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平稳,因物价涨幅回落,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速比上年略有提高。出口增速由2011的21%下降到2012年的15%,进口增速由2011年25%下降到2012年的17%,贸易顺差由2011年的1600亿美元减少到1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

  GDP增长9%高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信心得到较快恢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快,不再推出放松货币的新举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于稳定,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较好控制,不再推出进一步紧缩政策,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上年,国际贸易环境较上年有所改善。

  同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较多;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对部分薄弱环节实行定向宽松政策,全社会融资总量继续处于稳中偏宽的状况。加快“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工,不再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紧缩需求措施,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资金得到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大体保持2011年水平。

  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保持9%左右的较快增长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4.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左右。由于快速增长中落后产能难以淘汰,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不乐观。

  GDP增长8.0%左右低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并向核心国家蔓延,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胀压力上升使得货币政策缺乏空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个别季度负增长甚至部分国家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继续收紧政策,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低于今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

  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以“控通胀”为首要任务,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财政政策力度较上年有所收缩,财政赤字率和赤字规模明显下降,地方政府发债受到债券市场冷遇;货币政策在严控表内业务的同时加大对表外融资的监控力度,继续加息缩小负利率,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出现明显下降。

  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出口增速将由2011年的21%大幅下降到10%,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9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6%。GDP增长将明显减速至8%左右;由于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落后产能较快得到淘汰,节能减排形势明显好转;总需求收缩使通货膨胀压力相对缓和,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2.8%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左右。

  焦点对话:稳中求进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记者: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嘉宾: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

  宏观调控总量政策运作空间很小,结构调整压力加大

  记 者:去年,世界经济是在风云激荡中度过的。今年,这种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激变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常规思路进行经济预测会有点困难吧?综合内外部环境变化,你们怎么看今年的中国经济走向?

  范剑平:根据我们的预测,2012年我国出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双小幅下降的概率较大,经济运行的总量矛盾有所缓解,国内外多重两难甚至三难因素的挑战,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总量政策无论进一步收紧或放松的空间都很小。因此,巩固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物价”和“稳增长”之间寻找恰当的政策平衡点。

  同时,国际经济再平衡进入制度变革新阶段,发达国家需要修正过度负债、过度消费的制度性缺陷,新兴市场国家需要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内外平衡和投资消费均衡增长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能否在调结构、转方式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不仅关系到2012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此建议,2012年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主动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记 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今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你们估计今年中国的财政情况会怎样?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内容上跟以往会有什么不同?

  范剑平:今年,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和价格水平高位回落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将低于前两年。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主要以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为税基的国内增值税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导致进出口减速,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速也将回落;企业经营环境偏紧影响到企业效益,企业所得税增长面临困难;汽车销售增长维持低水平,国内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增长也难有起色,综合考虑到资源税等增税因素和结构性减税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

  今年,政府在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等民生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三农”、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支持,需要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增长。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

  建议今年继续支持部分财政状况较好的省级政府直接到债券市场融资试点,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中,要在压缩行政支出、保证政府在建项目支出的同时,推动财政支出大力向社会保障倾斜,向改善民生倾斜,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政府投资要在确保在建项目投资顺利完成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除确保“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外,严格控制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过度积累。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补助水平,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适当降低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

  记 者:税制改革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对此你们有哪些建议?

  范剑平: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作用较大,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重点应由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转向结构性减税。建议适当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消费税制改革在坚持对一些过度消费会损害健康和环境的商品继续课以重税外,其他诸多商品的消费税率应适度下调,部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已不再适合课征消费税,部分传统上视为奢侈品的商品的消费税率也应大幅下调。这样做会带来诸多好处。

  第一,有利于降低商品国内售价,促进居民消费。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价内税率的下降将有助于降低商品售价,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物价总水平,另一方面,商品降价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成本上升能力,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从而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第二,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税负环境。我国增值税名义税率偏高,但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获得不同名目的优惠税率,真正承受高税负的是国内中小企业。降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优惠税率,有利于公平税负,明显减轻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经营压力。

  第三,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必然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有利于促进内外需平衡。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部分国产商品国内售价高于国外售价的不正常现象,除流通费用等其他原因外,内销与外销的税负不同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磨擦,有必要适当降低增值税内销税率,同时适当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的同时逐步取消增值税优惠税率对实际税收影响较小,但对公平税负、调整结构影响较大。

  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改善物价调控

  记 者:去年物价是一大热点,今年会怎样呢?会采取哪些调控手段?

  范剑平:在去年的物价调控中,较多借助于约谈生产企业等行政性手段,物价调控中屡屡出现“摁倒葫芦起了瓢”这样顾此失彼的现象。行政干预在强行压制短期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导致远期通胀压力进一步积聚。

  今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

  一要更加重视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的运用。今年我国迎来难得的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应不失时机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取消信贷规模行政管制措施,让国内资金要素价格找到真正的市场定价,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市场基础的均衡汇率水平。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供求关系,为利用国际资源稳定币值创造条件。

  二要改进对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考察CPI外,还应将核心CPI、“低收入群体CPI”等纳入考查范围。需要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是长期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以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升级的必然结果。而且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进一步上升。

  当前,我国CPI持续上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食品,而国际油价上涨成为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主要来源。仅通过CPI走势来判断全面通胀形势,就会造成对通胀压力的过分渲染和过度担心。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需要改进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了继续将CPI走势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外,还需要将剔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影响的核心CPI纳入考察范围。

  此外,由于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高,还需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CPI”,以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货币政策应更多关注核心CPI趋势和资产价格走势,财政补贴政策更多关注“低收入群体CPI”,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三要注重促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到农业企业,对商业银行、流通企业、科技企业的涉农金融、流通、科技等经营活动给予营业税减半等政策优惠,实现农业生产与现代金融、现代流通和现代科技的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增加对农业的金融投入,加快实现农业大生产与城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从生产、金融、科技、流通等多环节有机结合着手稳定食品价格。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方位扩大消费

  记 者:扩大消费内需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基点之一。消费其实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对此你们有什么建议?

  范剑平:国际经济调整对我国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形成新的压力,这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为提高劳动者报酬形成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时期让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同时,要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稳定证券市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值保值,提升消费信心。应果断降低中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释放高端消费需求,让高收入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留在国内,有助于扩大消费总量。要建立食品等消费品安全的严查重罚制度,让居民放心消费。

  我国已进入物品供应极为丰富的阶段,必须多部门配合,建立精细化、标准化、诚信安全的生产流通和法律监管机制,为消费者创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促进终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促进投资平稳运行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综合有利于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不利于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20%左右,其中房地产投资将达到18%左右。

  五大有利因素将推动投资增长

  1、“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较快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0%、24.08%、28.48%、18.83%、19.7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2012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投资需求比较旺盛,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拓宽了新的投资空间。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未来在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根据各研究机构的测算,“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超3-4万亿元。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七大重点文化产业,这将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3、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投资增长新的驱动力。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关于对口支援西藏、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等国家级战略、规划、措施的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此外,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成本、环境容量上均优于东部,因此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吸引力较强,将成为我国投资增长新的驱动力。

  4、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出台“新非公36条”相关配套措施有助于民间投资实现稳步增长。近期,《“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已经出台,国务院要求研究制定九项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和财税政策措施,这将对中小企业解决当前困难起到积极作用,并有利于其投资增长。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并尽快出台落实 “新非公36条”的细则,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间资本的出路,同时也有利于打破垄断,激发市场活力,进而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5、地方债试点对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能力起到积极作用。2011年10月17日,财政部下发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在短期内发债试点将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增强地方政府保障房、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的财力。

  抑制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

  1、货币政策滞后效果与外部需求放缓相叠加将可能导致投资需求有所放缓。本轮实施货币政策趋于收紧以来,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基准利率,使得资金面总体保持偏紧格局。截止到2011年11月末,M2增速同比回落至12.7%,M1更是已经回落至7.8%。然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这将对未来投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此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加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益蔓延,将会逐步影响到我国外需。历史数据表明,我国投资与出口关系紧密。我国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较高,而制造业投资中与出口关联的行业、领域也较多,尤其是近年来,诸多加工贸易企业投资主要是依托外部需求而形成的。因此,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和外部的不确定性相叠加,将有可能使投资增速放缓。

  2、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房地产投资出现实质性放缓。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取向在2012年仍将延续,并且将由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推广。同时,保障房建设投资增量较上年明显下降,而且考虑到2011年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将有所放缓。因此,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有可能出现实质性减速。

  3、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风险正在不断聚集,部分地区出现的“停止付息”进而引发地方债流标事件表明其财政风险已经暴露出来,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此外,土地收入不容乐观,地方政府加大供地力度,然而,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趋冷。2011年10月,12个重点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积为444公顷,而供应面积为804公顷,相差360公顷。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各种用途地价环比及同比涨幅较二季度全面下降。从土地供应市场交易情况看,高价地块数量明显减少,溢价率和竞价轮次相对平稳。这就意味着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土地出让金将大幅减少,不利于地方投资增长。

  4、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对投资增长形成重要制约。进入2011年后,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呈现加快的态势,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要求主要能耗和排放指标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2011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方案提出,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因此,这将会抑制重化工业、高耗能等行业的投资增长。

  5、企业效益指标回落,反映自筹资金能力下降。企业效益指标不断回落,表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速连续放缓,2011年1-8月份,两个指标分别累计同比增长29.9%和28.2%,较上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和26.8个百分点,1-10月份则进一步放缓至29.1%和25.3%。企业效益增幅下滑将抑制企业自筹资金能力提高,2004-2010年工业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比均值为71.4%。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和亏损企业家数累计同比增长为57.7%和13.2%,较年初分别增加35.5和11.4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增幅减缓将对投资增速形成较大影响。

  投资增速呈现高位稳步放缓态势

  2011年投资运行总体符合宏观调控预期,一方面投资增速保持高位放缓态势,与政府投资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也不断减速,另一方面在政策引导下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投资需求呈现五大主要特征

  1、当前投资增速保持高位放缓态势。2011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452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较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低于2000-2010年同期均值0.49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平稳较快水平。11月当月,投资增长21.2%,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比2000-2010同期均值低0.7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为-0.19%。剔除价格因素后,投资延续了2009年三季度以来逐步放缓的态势,2011年前三季度投资实际增长16.9%,较2003-2010年同期均值低8.1个百分点。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投资增长持续保持在23%左右,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是带动投资的主要力量,同时,房地产投资逐步放缓是当前投资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央项目推动力量逐步放缓,地方项目带动投资高位运行。从项目隶属关系看,2011年1-11月,中央项目同比下降8.5%,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18.7个百分点,中央政府投资力度不断减弱;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7.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地方项目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94%,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反映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仍然较高,“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投资项目带动明显。

  3、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是带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1-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1.5%,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34.2%,高于2003-2010年同期均值5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1.7%,高于2003-2010年同期均值9.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3%,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5.4%,高于2003-2010年同期平均值1.4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0.7%,高于历史同期平均值7.6个百分点。这说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1-11月这两个行业分别拉动投资增长10.2和7.5个百分点。

  4、交通设施投资大幅放缓,电力、水利投资实现平稳增长。2011年1-11月,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呈现持续放缓的态势,同比增长8%,较上年同期减缓11.7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2011年中央政府财政投资的刺激力度大幅减弱导致基础设施投资整体放缓;二是中央关于高铁建设大检查导致交通运输投资大幅放缓,1-11月,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增长3.5%,较上年同期减缓18.8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已经连续5个月负增长,1-11月累计同比增长-19.9%。

  2011年1-11月,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4%,较上年同期减缓4.6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5.9%,比上年同期放缓8.6个百分点。三大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占比和贡献率均低于2004-2010年同期均值6.3个百分点和16.1个百分点,反映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对全部投资的带动作用不断减弱。

  5、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国有投资继续放缓。2011年1-11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4.6%,较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不断提高,截止11月末占比达到58.9%,较上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9.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逐步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1-11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1.7%,较上年同期下降7.3个百分点,反映政府投资力度总体减弱。

  6、中西部投资增长较为强劲,投资空间结构有所优化。2011年1-11月,中西地区投资增速较为强劲,分别为28.9%和29.2%,分别快于全国水平4.4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呈现出高位平稳运行的态势;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1.7%,慢于全国水平2.8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快于东部,投资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表明中央区域发展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区域产业转移更趋活跃。

  当前投资领域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

  第一,高耗能投资持续反弹,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11年1-11月,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呈现持续反弹的态势,累计同比增长18.6%,较上年同期加快3.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13.6%,较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4.6%和29.8%,均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反映出进入2011年以来,投资结构趋于重化,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位,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第二,投资资金来源增速连续放缓,民间金融风险凸显。2011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同比增长22.7%,慢于同期投资完成额增速1.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与2000-2010年同期均值低5.3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速放缓明显,1-11月,同比增长5.9%,比上年同期低18.9个百分点,较历史同期均值低18.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货币政策收紧环境下信贷投放减速,此外存款流失加上存贷比限制,也导致信贷投放下降。然而,在信贷资金增速大幅放缓的条件下,投资增速却仍然保持24.5%的较高水平,除了企业投资更加依赖自筹资金之外,主要原因是2011年以来民间融资等非信贷融资总量不断加大,在资金面对投资起到了支持作用。这部分资金的利率较高,甚至大大高于企业的利润率,使其难以偿还借贷,可能造成金融风险。

  第三,民生领域投资持续不足,投资支持民生改善作用亟待加强。2011年1-11月,包括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保、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的民生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2%,低于全部投资增速2.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至3.5%,且低于2003-2010年同期平均值0.2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投资在民生领域的缺口较大,投资增长对于民生改善的支持作用应亟待加强。

  第四,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投资增速过快,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从2011年前三季度数据看,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投资增速仍然较快,比如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家具等行业均保持30%-40%左右的增速,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条件下,投资过多地分布于与出口相关的行业,将可能加大未来产能过剩的风险。

  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增长政策建议

  2012年,投资调控和管理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主基调。

  (一)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一是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条件下,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重视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二是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叠加,导致投资过快下滑,提高政策的前瞻性。三是要把握好各种政策工具的平衡点并进行合理组合。强化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防止风险积聚,保持金融系统健康稳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适时推出非对称加息政策,保护储户利益的同时重点发挥加息对投资结构调整的作用。

  (二)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重点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的投资,逐步构建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机制。首先,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彻底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制度根源,从机制上保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其次,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纠正投资成本失真的问题;再次,着力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投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及其对相关投资的需求。

  2、严格限制高耗能投资,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投资快速增长。严格落实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并对各地方完成情况适时进行监测和监督。强化节能和环境保护评估,依据《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针对限制类、淘汰类中所涉及的“两高一资”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的项目予以严格审批。积极引导地方和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针对《目录》中鼓励类产业快速发展,重点鼓励高加工度行业的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实现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并逐步带动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三)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尽快完善和落实各领域“新非公36条”细则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切实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限制,规范投资准入门槛,推动准入标准公开化、透明化,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通过改革行业管理体制,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交通、电信、航运、能源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和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在资金、研发、试点建设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和支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缓解民间投资不断增大的成本压力。

  2、采取综合措施,有区别、有针对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有区别地加以解决,对于落后、过剩、处于“两高一资”行业的生产能力要允许被淘汰,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政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要予以大力支持。加强金融组织创新,完善与中小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重视融资配套服务的协调跟进,推进建设企业融资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四)不断健全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积极引导作用

  1、控制财政风险,健全融资机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继续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运营。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行为。建立地方债务融资总量控制机制;督促各地政府成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融资约束机制。完善地方债试点相关管理体系,强化对发债全程监督,注意债券期限结构管理,适时推动发债主体、发债责任由中央转移给地方,探索允许地方政府用项目的收益作为稳定的还本付息来源,并按照市场机制原则进行信息披露的机制。积极探索信托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政府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方式。

  2、用好政府投资,促进民生改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学有效地运用好政府投资,切实改善人民生活。重点增加投入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校舍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推动新一轮保障房建设顺利开工;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改造建设县级、乡镇卫生服务设施;增加文化、体育事业、旅游业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引导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控制项目开工进度和节奏,严格实施投资项目监管

  在确保在建和续建项目和民生领域等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的前提下,适度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过快增长。第二,确保项目上马之前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认真检查人力、技术、资金方面的准备情况,严格实施项目监督和稽查制度,一旦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必须依法予以严惩,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外贸增长前低后高 利用外资增速与上年持平

  2012年我国外贸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1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与2011年基本持平,将达到14%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望接近1350亿美元左右。

  一、影响我国外贸外资运行趋势的国外因素

  1、世界经济走势仍将低迷。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延续了自2010年年中以来增长乏力的态势。发达经济体仍旧缺乏自主增长动力,普遍面临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胀水平开始攀升的窘境,同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经济复苏放缓,正逐步陷入滞胀泥潭;新兴经济体则受制于通货膨胀高企的压力,普遍采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速也有所回落。

  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仍处于恢复期,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格局。同时,2011年10月份以来,欧债危机逐步向意大利、法国等欧元区核心经济体蔓延,欧洲各国融资成本急剧攀升,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已成为增加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核心因素。据欧洲央行的最新月度报告预计,受欧债危机的影响,2012年欧元区经济存在下行风险,经济增速将在-0.4%到1%之间。虽然欧盟至今仍未找到解决欧债危机的有效手段,但是因债务违约而造成金融市场失控、全球经济再次出现2009年那样的整体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根据联合国发布最新经济预测报告的测算,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下调至2.6%,低于2011年2.8%的水平。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一方面,为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在前期政策刺激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实施新一轮刺激政策已经摆上日程。日前,美联储已决定至少在2013年中之前,继续维持联邦基准利率在0-0.25%区间的历史低位,并在2012年6月前,实施4000亿美元的“扭转操作”;欧洲央行也在最近2个月中连续下调基准利率至1%,再度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将推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局面进一步持续,从而维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走势、不断加大的下行风险,已严重打击了国际市场信心,世界经济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极易受到影响,从而呈现大起大落的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加剧将直接影响中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从而不利用我国外贸外资稳定运行。

  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抑制外来竞争,在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天平上,逐渐向贸易保护倾斜,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在世界范围内抬头,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和首要目标国。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中国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势更加复杂。首先,美国等发达国家除了继续在“双反调查”方面加大对华贸易保护力度外,将加大新型贸易保护政策的使用,如涉及知识产权的“337调查”,涉及新能源领域的“301调查”。其次,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正在加强,巴西政府已从2011年9月开始提高7种制成品的进口关税,以及对一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制裁,其中5种进口自我国。第三,我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已不仅局限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等新兴产业同样将遭遇到其他国家的贸易调查。第四,出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美国政府屡屡对中国汇率政策施压,甚至于参议院通过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法案,意欲进一步迫使人民币加速升值,这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影响我国外贸外资运行趋势的国内因素

  1、国内经济将保持平稳减速态势。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的有序转变,经济增速保持平稳减速的态势。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同比增长9.4%。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将达到9.3%左右。2012年,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略低于2011年水平,GDP增速将达到为8.5%左右,仍旧处于我国潜在增长水平附近,这将对我国外贸平稳运行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人民币汇率仍将以升值为主,双向波动将加大。虽然近期连续出现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盘中触及跌停的现象,但这并不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长期走势。2012年,在美联储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美元疲软的态势仍将持续,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将保持稳步小幅上涨的态势,但双向波动幅度将加大。汇率上升将会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影响企业的经营收益,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提高。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劳动力、资源能源、资金等要素成本处于上升通道,对企业出口利润影响较大。首先,受人口结构变化因素的推动,我国已进入劳工用工成本快速上升的阶段。自2010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连续两年大幅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年度全国平均涨幅均在20%以上,2012年劳动力成本仍将处于上升阶段。其次,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正处于由管制价格向市场价格转变的阶段,相关成本不断升高。由此,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提出2012年将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推进水资源等收费改革,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再次,目前较高的融资成本将持续一段时间。一方面,2012年央行的货币政策预期不会转向,仍将会强调实质性稳健,贷款利率难以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在国内信贷等金融资源可获性方面处于弱势,其资金来源更多的依靠民间借贷,在央行控制社会融资总量的背景下,民间借贷的利率仍将维持高位。

  三、对2012年我国外贸外资形势展望

  1、外贸形势预测。综合上述因素来看,一方面,虽然世界经济走势依旧低迷,但再次出现整体衰退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在继续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将更趋稳健,预计2012年我国外贸仍将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贸易摩擦增加和外贸企业成本上涨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外贸增速将可能有所放缓。预计外贸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17%。

  贸易伙伴方面,新兴经济体贸易份额将继续扩大。首先,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弱的影响,我国对美欧日三大传统贸易伙伴的出口份额将继续小幅下降,由目前水平降至42%左右。其次,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运行,我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加深,东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再次,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更加注重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往来,并通过“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合作机制增进双边合作,预计我国与金砖国家双边贸易仍将维持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逐步深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出口方面,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仍将占据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速可能受到国外需求放缓的影响而有所减缓;我国出口传统优势产品将随着议价能力的提升而获得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受国内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部分资源型产品、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将进一步受到限制,出口增速将显著下降。进口方面,为与我国资源需求和产业结构相对接,农产品、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国内扩大消费政策的主板落实,部分消费品进口比重可能上升。

  2、利用外资形势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良好的经济表现预期使得中国仍将成为发展中经济体接受FDI最多的国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与2011年基本持平,将达到14%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望接近1350亿美元左右。

  利用外资结构方面,从行业来看,国内不断上涨的工资和能源、原材料成本,将使得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外资吸引力减弱,制造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并将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集中;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将继续提高,并向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等领域集中。从投资看,亚洲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内地投资仍将持续增长;而美欧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投资虽然会有所反弹,但增幅不会太大。

  外贸结构更趋平衡 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提高

  2011年,虽然面临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放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的挑战,但我国外贸外资仍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外贸结构更趋平衡,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提高。

  (一)外贸增长前高后低,贸易结构更趋平衡

  2011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1-11月累计,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309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出口172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进口158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4%;贸易顺差为1384亿美元,同比下降18.2%。

  1、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2011年1-11月累计,一般贸易出口832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出口总体增速7.4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48.3%,为2001年加入WTO以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进口9150.7亿美元,同比增长33.1%,高于进口整体增速6.7个百分点,占进口总值的57.7%。同期,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分别增长13.6%、13.2%,占整体出口、进口比重为44.1%、27.1%,同比分别降低2.9、3.2个百分点。

  2、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量价齐升,初级产品进口稳步增长。出口方面,受国内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劳动力以及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出口商品价格较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外贸出口呈现出价格和数量同步增长的新变化。根据HS2测算的分类指数显示,2011年1-10月累计,我国出口平均价格上涨10.0%,较上年同期高8.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出口数量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回落20.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议价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出口价格分别上涨23.7%、17.8%和2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出口数量增长4.0%、2.0%和4.6%。

  进口方面,虽然国际市场价格处于高位,但受国内经济需求旺盛的影响,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仍出现稳步增长。1-11月累计,进口原油2.3亿吨,同比增长6.1%;铁矿石6.2亿吨,同比增长11.0%;煤炭1.6亿吨,同比增长9.4%。此外,从7月1日起,我国对成品油、部分有色金属原料等33个税目的商品下调进口关税,进口促进政策影响再度显现。据海关统计,仅第三季度上述商品总体进口已达59.8亿美元,增长76.9%,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3.8个百分点。

  3、贸易伙伴持续多元化发展,新兴经济体比重提高。2011年1-11月累计,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增速分别为19.2%、16.9%和16.5%,分别低于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4.4、6.7和7.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分别为15.1%、14.8%、23.3%,欧美日传统市场在我出口中所占比重为43.8%,比上年同期降低1.8个百分点。同期,中国与东盟、金砖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长迅猛。东盟已超过日本跃升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同比增长25.1%,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4%和26.7%;与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双边贸易增长40.0%,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9.5%和51.2%。贸易伙伴持续多元化发展对于我国降低对主要贸易伙伴的依赖、分散贸易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4、贸易顺差回落,外贸更趋平衡。目前,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导致我国国内需求明显优于外部需求。2011年1-11月累计,我国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5.3个百分点,外贸顺差同比收窄18.2%,减少316亿美元,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贸易顺差与外贸总值的比值为4.2%,同比降低2.2个百分点,我国对外贸易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考察贸易顺差结构可以发现,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2011年1-11月累计,加工贸易顺差3318.2亿美元,一般贸易项下则出现贸易逆差822.9亿美元。而从贸易对象看,美国、欧盟仍然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地,1-11月累计,我对美国、欧盟顺差为1849.0和1329.1亿美元,分别增长10.5%、1.66%;受日本大地震后我国对日出口增加的影响,对日本贸易逆差较上年同期收窄13.4%;对东盟和金砖国家则贸易逆差则大幅增长55.6%和183.1%。

  (二)利用外资增长平稳,结构更趋优化

  2011年,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国内市场对于外国资本的吸引力日益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平稳态势,但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1-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1万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金融领域除外,下同)103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和13.2%。

  1、服务业利用外资持续增加,占比首超制造业。2011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继续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持续加快。1-11月累计,全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高出利用外资总体增速5.3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同期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47.0%,首次超过制造业占比,成为利用外资最大的领域。同期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473.15亿美元,同比仅增长7.56%,占比降至45.6%。

  2、亚洲对华投资增长迅猛,美国对华投资大幅下降。2011年1-11月累计,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895.85亿美元,同比增长18.0%,其在利用外资中的份额由上年同期的82.5%上升到86.3%。同期,受欧美经济增速下滑、实体经济资金紧张局面的影响,欧美国家对华投资增长出现停滞,欧盟27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9.82亿美元,同比仅增0.29%;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7.39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3.1%,甚至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

  促进外贸外资良性发展政策建议

  2012年,应继续大力推进出口结构和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促进贸易平衡,为“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全面调整“两高一资”出口刺激政策,推进出口结构转变

  在保证外贸出口稳定的前提下,以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推进出口结构转变。一是尽快调低或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关税,坚决抑制相关行业产能过快扩张的势头。二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并结合出口退税、出口关税政策调整,推动相关产品出口。三是针对高耗能、高排放、“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加工贸易项目,国家应严格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此类项目或园区规划,清理规范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并不再增加专门针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

  2、继续贯彻进口促进战略,推动贸易结构平衡

  要转变“奖出限入”的传统思维,加大进口扶持力度,促进贸易平衡增长。一是通过调整进口关税、促进贸易便利化等政策手段,重点推动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以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缓解国内所面临资源约束瓶颈。二是制定引导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稀缺资源性产品进口。三是加大对国外政府和企业前来开展贸易促进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国外的消费品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并适当通过关税、消费税政策的调整,扩大消费品进口。

  3、深化利用外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指导,对照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一是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低”(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项目。二是通过综合实施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鼓励外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性的机构,增强技术、管理的辐射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继续支持东部地区自主利用外资结构升级,通过税收减免、产业倾斜、开发区规划等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进地区利用外资均衡发展。

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预计2012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5%左右,较上年略有放缓,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高于2011年1.1个百分点。

  实施扩大消费战略、确保居民收入增长的两个同步以及提高消费率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增强、收入分配稳步推进、民生福利继续得到改善,消费需求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12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5%左右,较上年略有放缓,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高于2011年1.1个百分点。

  (一)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扩大消费

  1、世界经济前景暗淡,扩大内需要求更多依赖消费的拉动作用。欧债危机深化蔓延、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和世界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活力减弱,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在三大需求中,扩大消费需求顺应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趋势,也符合“十二五”规划预定目标,因此消费肩负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在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实际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提高,意味着消费需求势必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逐步向增速平稳、消费主导和质量效益提高的优化格局转换。

  2、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2011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增速快于上年。其中,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0%左右、调高退休人员补助标准待遇、个税起征点提高以及就业形势良好均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源泉,也是扩大消费的资金物质基础。

  3、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切实提高,抑制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弱。按照国务院部署,从2011年7月1日起,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扩大新农保试点覆盖面,全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分别达到1914个和1902个,试点覆盖面达60%。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切实提高,抑制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弱,对于提升消费信心、增加持久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4、保障房建设高效推进,将对相关住房消费有所带动。1000万套保障房全部开工是2011年房地产有保有压调控的重要体现,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986万套,开工率98%。在保障房已经大规模开工建设的基础上,政府开始关注保障性安居工程使用、运营和管理机制,2012随着部分保障房交付使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建材、家具和装修装饰等相关住房消费的增加。

  5、文化产业发展在战略层面得到重视,文化消费增长机遇凸显。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文化产业在战略层面的意义凸显。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增长正当其时,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将促使民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和形式多样。

  (二)消费增长存在制约因素

  1、汽车和住房消费难以摆脱政策调控的影响,住行消费升级步伐放慢。资源、环境以及交通压力将使我国普通燃油汽车调控限购政策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实施,2012年我国仍将处于汽车销售低速增长的阶段,对相关消费产生下拉影响。虽然保障房对2012年的住房消费有拉动作用,但2012年房地产整体政策环境仍然趋紧,住房及相关消费的增长不容乐观。

  2、物价水平保持高位,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具有负面影响。今后几年我国都将处于温和通胀区间,预计2012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4%左右。价格持续高位对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较大。一是食品价格涨幅较高对其他消费有挤占影响。二是工业用品、服务价格和资源价格全面上涨导致居民实际消费能力锐减,影响消费预期,个人消费行为趋于谨慎。

  3、中高端商品进口关税迟迟不下调,影响高端商品消费的释放。由于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我国高档商品价格比其他国家高30%-50%,“内贵外贱”导致大量高端消费外流。由于各方利益纠结,奢侈品关税下调方案没有如期出台,高收入群体的高端消费将继续呈现外流态势,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

  4、负利率和股票市场低迷,损害居民的实际利益和消费能力。我国物价涨幅较高,负利率持续存在,居民财产性收入不断缩水。此外,股票市值大幅缩水、股指连续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储蓄存款和资本市场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理财渠道,目前皆处于资产缩水状态,这一局面在2012年难以显著改观,居民财产性收入减少、持久性收入预期悲观将使消费行为趋于谨慎和保守,影响居民大额、持久消费性支出。

  (三)2012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预测

  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2012年我国消费需求继续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初步预计,2012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0664亿元,名义增长16.5%左右,比上年减缓0.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高于2011年1.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537亿元,增长16.6%,乡村消费品零售28127亿元,增长15.9%。城乡消费差距维持在0.7个百分点的水平。

  2011-2012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及增速预测

指标2011年2012年预测
预测高方案基准方案低方案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全年物价涨幅将会有所回落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看,预计2012年CPI和PPI涨幅将有所收窄,分别同比上涨4%和4.5%。

  在强有力的政策调控下,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本轮物价涨幅收窄的拐点已经确认,2012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将更加复杂,抑制和支撑物价涨幅的因素并存,预计全年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一)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

  1、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2011年前三季度,GDP增长9.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从需求面看,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6.9%,比上年同期回落4.0个百分点;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出口实际增长11.6%,比上年同期回落20.8个百分点,进口实际增长10.2%,比上年同期回落13.7个百分点。2012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继续落实和深化将抑制投资增速,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并未真正形成,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出口需求进一步放缓。初步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较2011年有所回调,总需求的放缓将有利于缓解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

  2、粮食丰收提供了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2011年受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的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增产达到5.7亿吨,增长4.5%。2011年1-11月,粮食价格上涨12.7%,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8年粮食价格的涨幅。鉴于当前粮价涨幅已高,预计2012年粮价涨幅将有所收窄。

  3、猪肉价格上涨周期趋于结束。截止到2011年11月份,生猪存栏和能繁育母猪数量分别达到47625和490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4.7%和5.3%,猪粮比价达到7.17的高位,盈利空间较大。鉴于当前猪肉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数量的增长有利于增强后期猪肉的供给能力,因此,2012年猪肉价格将趋稳,涨幅将明显低于2011年,对CPI的拉动作用减弱。

  4、房地产调控的累积效应有利于保持居住价格稳定。2011年以来,实施限购政策、出台房价控制目标、调整住房转让营业税和提高房贷利率等调控措施有效遏制了投资投机性需求。1-11月份,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9%,比1-10月下跌0.5%。在70个城市中,房价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逐月增多。引致居住价格涨幅已由1月份的6.8%回落至11月份的3.0%。同时,截至11月底,1000万套保障房可全部开工。保障房建设所需的1.3万亿元资金目前已基本落实。2012年,随着房地产调控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和保障房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将有利于稳定居住价格。

  5、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有利于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2011年以来,在流动性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但7月份以后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据IMF预测,2012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较2011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增长1.8%,较2011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在美国经济增速小幅加快的背景下,美元指数大幅回落的概率较小,加之利比亚局势已经趋于稳定,初步判断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明显低于2011年,有利于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6、物价先行指数高位回落预示物价涨幅已经见顶。用1999年1月-2011年9月区间数据构建了中国物价的先行和一致指数。2011年以来,物价一致指数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上升速度持续减缓。物价先行指数持续回落,截止到2011年9月,先行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

  7、翘尾因素有所降低。经初步测算,2011年CPI翘尾因素为2.4个百分点,2012年CPI翘尾因素为1.1个百分点,比2011年低1.3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2012年CPI涨幅。

  8、本轮物价涨幅收窄的拐点已经确认。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四轮周期性的物价波动。第四轮从2009年8月至今,最大涨幅出现在2011年7月,达到6.5%,上涨阶段持续了26个月。从波动周期判断,本轮物价涨幅收窄的拐点已经确认。

  (二)支撑物价快速上涨的因素

  1、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为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需求结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用工荒已经从东部扩展到中西部,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经济已临近刘易斯拐点,这将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据VAR模型测算,2009年1季度至2011年2季度,劳动力成本对CPI的贡献率最大,为44.09%。

  2、金融危机以来积累的高货币存量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虽然近期货币供应增速有所回落,但高货币存量的现状并未改变,截止到2011年11月,我国M2余额达825512.03亿元。2000年,M2与GDP的比例为1.36,2009年为1.78,2010年上升到1.82。我国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过多的流动性必将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

  3、负利率具有扩张借贷和刺激需求的作用。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涨幅不断攀升,虽然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1.25个百分点,但自2010年2月以来实际利率一直为负,已经持续23个月。但负利率的长期存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是使中低收入者的财富缩水,实际利益受损,促使高收入者减少储蓄,加大对房地产等收益较高资产的投资,进一步推升资产价格,增强公众通胀预期;二是负利率增加了投资的盲目性,促使投资快速增长,也拉升投资品价格;三是负利率使居民和企业储蓄存款活期化倾向明显,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对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影响。

  4、投资过快增长对物价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快速增长,可以认为高投资是本轮物价上涨的诱因。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了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政策,2009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30%和23.8%,实际增速为33.2%和19.5%,2011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物价仍存在较大的上涨压力。

  5、通胀预期不断增强。据VAR模型测算,2009年1季度至2011年2季度通胀预期对CPI的贡献率仅次于劳动力成本,为21.55%。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也显示近期通胀预期逐步增强。2011年第三季度,居民认为物价和房价过高,消费意愿降至1999年以来最低,有72%的受访者表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增强等。当前较高的物价上涨预期不利于控制2012年的通胀水平。

  6、资源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国家将适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进而将推高物价涨幅。

  (三)2012年物价走势的初步预测

  2012年,我国将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总需求放缓、粮食丰收、猪肉价格涨幅收窄、房地产调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翘尾因素减弱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决定了2012年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但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高货币存量及负利率拉动投资、通胀预期增强和资源价格改革将支撑物价涨幅保持较高水平。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CPI和PPI涨幅将有所收窄,分别上涨4%和4.5%。对能源资源类产品和劳动力价格可能的快速上涨,应予以重点关注。

  2011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
CPI累计同比4.94.95.05.15.25.45.55.65.75.65.5
CPI当月同比4.94.95.45.35.56.46.56.26.15.54.2
CPI当月环比1.01.2-0.20.10.10.30.40.30.50.1-0.2
  2011年1-11月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单位:%)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
PPI累计同比6.66.97.17.07.07.07.17.17.06.86.4
PPI当月同比6.67.27.36.86.87.07.57.36.55.02.7
PPI当月环比0.90.80.60.50.30.00.00.10.0-0.7-0.7
PPIRM累计同比9.710.010.210.310.210.310.410.410.410.19.7
PPIRM当月同比9.710.410.510.410.210.611.010.610.08.05.1
扩大消费的六点政策建议

  2012年要积极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切实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拉动作用,必须加快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立足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方位扩大消费,逐步使我国由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向消费大国迈进。

  1、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大幅增加居民所得。

  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慢于GDP的增幅,更大大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居民收入增长远未达标。2012年应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建议制定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的长期化和规范化方案,适时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时期让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中低收入阶层数量大、年轻化、消费能力强,收入增加带来的引致消费较多。

  2、引导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生产,减小食品价格大幅波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影响。

  我国必须解决农产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和城市化大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鼓励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并积极将现代科技、金融、流通和管理要素融入农业生产,通过国家财政补贴辅助现代农业设施和装备建设,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以避免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因食品价格的提高而有所降低。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居民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

  应采取措施积极扩大服务消费。一是积极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切实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为居民扩大旅游和文化消费提供丰富多样的供给保障。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物流配送、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解决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激活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力。三是建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收费和服务标准指南,逐步实现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规范化,提高其在居民个人及家庭消费中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4、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积极培育城市消费的新生力量。

  一是对农民工进行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职业培训。二是逐步落实农民工在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鼓励更多具备条件的农民进入城市,提高在城市的长期置业意愿,与城市消费水平接轨。

  5、出台结构性减税措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一是果断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释放高端消费需求。二是适时降低部分商品的消费税。

  6、通过加息或稳定股票市场促进居民持久收入的增值保值,提升预期消费信心。

  国家应采取措施确保居民财富的增值保值,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维护居民持久消费信心,扩大即期消费。一是建议央行采取不对称加息措施,进一步减少负利率对居民财富的侵蚀。二是采取降低印花税、注资救市等措施引导股市呈现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的健康走势。同时要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机制,坚决打击内幕交易、信息披露违规、资金炒作的行为,逐步建立成熟完善的证券融资系统,减少过度投机行为,避免股价大幅波动,让投资者在价值理念指导下实现财富增值。

财政收支增速回落 税收结构亟须调整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预计2012年财政收入增速将比2011年明显回落,财政支出增幅也将明显低于2011年,初步预计,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14.3%左右,达到124400亿元左右。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2012年,由于金融危机深层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将难以明显缓解,风险可能向银行体系扩散,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仍将疲弱。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则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窘境。不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分化更加明显,贸易保护主义程度加深,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明显减弱。因此,2012年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的格局,增速不会高于2011年。据2011年9月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0%,比2011年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比2011年加快0.3个百分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比2011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世界贸易总量将增长5.8%,比2011年回落1.7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都可能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汇率争端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将难以保持2011年的增长水平。

  2012年,我国“十二五”规划进入第二年,“十二五”重大项目的有序启动将带动投资和经济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的全面启动将给内需提供有力支撑,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区域间产业转移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对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和增长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见效将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和土地转让收入的锐减将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能力;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压力日益增加,企业盈利水平趋于下降,民间投资仍面临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障碍,企业投资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可能延续低速增长,家电等促消费政策效应减弱,也难以保持2011年的增速,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国内需求增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

  综合分析国内外需求状况,我们认为,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如果能够适当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化解国际经济政治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我国经济仍将保持8.7%左右的增长,CPI上涨4%左右。

  2012年财政收入增速将比2011年明显回落

  受2012年经济增速回调、物价水平回落、经济效益趋低以及2012年基数较高的影响,2012年财政收入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

  (1)国内增值税增长将明显放缓。增值税的税基大体相当于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初步预计,2012年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2.5%左右,较2011年13.8%左右的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与工业增加值有关的增值税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从2011年的17%左右回落到2012年的16.0%,与此相关的商业增值税增速也将略有回落。

  (2)国内消费税增速难有明显起色。消费税的税基是烟、酒、汽车、成品油等14类特定商品的销售额或销售量。2012年,汽车、成品油销量将保持低速增长,相关税收同比增幅难有明显起色,随着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的回落,高档烟酒及贵重首饰的消费税将随着相关消费增速的回落而回落。

  (3)营业税收入高增长难以维系。2012年,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见效,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有望出现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额难以出现超预期的增长,房地产营业税增速也难以出现超预期的增长。2012年,受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从2011年的31%左右回落到18%左右的影响,建筑业营业税增速也将随之回调。由于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银行信贷增速将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增速不会明显反弹。

  (4)所得税增速将明显回调。2012年,由于房地产市场难以出现新的景气,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收入将减少,而工业增速的回落和企业成本的上升,将导致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工业企业所得税增速将明显回落。加大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企业所得税增长面临压力。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额和调整税率结构,将使个人所得税高增长难以维系。

  (5)进口税收增幅将明显回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税基是一般贸易进口额。2012年,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调的影响,一般贸易进口额的增速将明显回落,与一般贸易进口额有关的进口税收增幅也将明显回落。

  (6)契税和车辆购置税增速将明显回落。2012年,随着房地产交易和土地竞购趋于理性,契税收入增速将明显回落。由于汽车销售低速增长,车辆购置税收入增速也将保持低位。2012年,国家将完善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会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初步预测2012年财政收入将增长12%左右,达到116400亿元左右。

  2012年财政支出增幅将明显低于2011年

  2012年,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财政支出仍需要保持适度增长。

  (1)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重大项目建设仍需大量投入。2012年,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各类中央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都要优先完成在建项目,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

  (2)增加“三农”投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2012年,国家要继续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等。

  (3)继续加大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2年,国家将继续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将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保障性安居住房的供应;适当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4)大力支持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2年,国家将落实和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培育壮大服务业;落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发展;利用市场倒逼和政策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14.3%左右,达到124400亿元左右。

  推进积极财政政策三大建议

  2012年,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支出增长,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为我国经济进一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创造条件。

  第一,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规模,严格控制一般性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建议2012年适当降低全国财政赤字总体规模,进一步降低对经济的刺激力度。在适当控制中央财政赤字规模的同时,适当增加财政部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以保障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中央政府基建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等方面,在确保在建项目投资顺利完成,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严格控制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过度积累。

  第二,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中,要在压缩行政支出、保证政府在建项目支出的同时,推动财政支出大力向社会保障倾斜,向改善民生倾斜,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

  一是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三是加大财政支出在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四是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目标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六是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实验室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七是进一步落实好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财税政策,增加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第三,通过结构性税收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为了促进自主增长动力的形成,实现经济结构调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收调整。

  一是完善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为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加快消费税制改革,在增加和保持对一些过度消费会损害健康和环境的商品继续课以重税的同时,适度下调大多数商品的消费税率,通过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的作用。三是健全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研发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四是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适当提高税负水平。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即使按2012年全年可提供城镇新增就业机会1200万个计,但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预计将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也将达1000多万人,这意味着2012年全年仍将出现近1200万的就业缺口,表明就业压力依然较为明显,特别是一些影响就业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建议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促进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就业形势不盲目乐观需关注五大问题

  2012年,随着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各项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总体上就业增长仍会呈现稳定向上的态势。以2012年8.7%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测算,预计2012年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50万人左右。但综合考虑2012年国内外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趋势,2012年就业形势也不能盲目乐观。

  第一,不确定影响存在,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从国内形势看,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由此对投资和工业生产会造成不小下行压力,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也会相应显现。尚处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明显的就业增长效应,同时也会使需要转行和新进入的劳动者在劳动技能和素质上不适应新的就业需求,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风险大大增加。此外,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及汇丰采购经理指数等一些衡量就业增长的先导指数,近期一直在低位运行,这也给2012年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国际形势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各主要国家经济复苏依旧乏力。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显著放慢,就业市场形势没有改善。从新兴经济体来看,经济增速也普遍出现回落。尽管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在放缓,预计2012年仍可保持较快的增长。

  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就业的宏观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以及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有可能在明年累积叠加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使2012年我国就业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增多,就业形势将依然复杂。

  第二,总量过剩依旧,供需不对称为主因的局部短缺更需重视。一方面,2012年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即使全年可提供城镇新增就业机会1200万个,但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预计将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也将达1000多万人,这意味着2012年全年仍将出现近1200万的就业缺口。在农村,还至少有近1亿人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全年也需要转移800万人。另一方面,以供需不对称为主要特征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显突出,表现为区域不对称、产业不对称及技能不对称等方面。

  第三,受成本上涨推动,“招工难”的常态化发展趋势需要关注。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供需不稳定性增强,近两年季节性用工短缺更加凸显,并在部分地区、企业和行业出现“招工难”。尽管“招工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招工难”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反映,预计2012年初季节性的“招工难”仍会继续出现,并有向常态化发展和区域性蔓延的趋势,如何将长期发展与短期调节相结合破解“招工难”需要高度关注。

  第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就业吸纳能力。我国八成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就业岗位的最重要提供者。2011年上半年全国工商联对17省市中小企业的调研表明,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非常困难,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尽管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明确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但其政策效应尚需进一步评估。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生产萎缩必然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第五,重点人群继续“碰头”,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社会风险需要防范。2012年,我国将有70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2011年增加近40万人)需要就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继续“碰头”,就业再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从社会影响看,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大部分选择留在城市里,有强烈的城市生活要求,是城市失业队伍中颇具影响力的群体,如果他们的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一些不良诱因的作用下,可能出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

  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2年,要切实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就业促进计划,确保全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第一,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落到实处。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带动就业。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推动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落实财政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政策,完善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将政策落到实处。

  第二,促进扩大就业与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良性互动。国家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调节,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的就业减少和资本外流。东部地区凭借先发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可加快高端产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设计和建设新兴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扩大新增就业需求。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扶持力度,鼓励劳动密集型、物流成本低、产品时效性弱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吸引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建立中西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模式,增加就业吸纳能力。

  第三,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重点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重点开发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和基层就业岗位,统筹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落实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第四,加强就业信息指导机制建设。稳步推进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均等化、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第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精神,统筹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这三个重点,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转改一批普通高校培育技能型人才,扶持一批民营的技工院校,支持企业自办技工学校,提升培训的数量与质量。要完善职业培训资金直补的政策,鼓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间的合作,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

  第六,规范协调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全面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在推动就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工资的稳定和增长。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着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加强对高收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

股票估值风险释放 市场机会挑战并存

  当前市场估值水平已具有相当的安全空间,未来行情发展体现为底部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但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上。

  宏观环境总体偏紧,经济基本面情况复杂

  1、我国经济发展继续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GDP增速将进一步下降。2012年,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潜力来看,还是从需求带来的经济动力来看,我国经济增速都将面临较大的继续减速压力。

  首先,由于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有继续减速压力,很可能逐步进入中速增长期。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10年的16.6%,在短短十年下降达6.4个百分点;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的劳动力资源9.21亿,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但于2013年达到峰值后将会逐步回落。

  而从吸纳就业的能力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我国必将从投资拉动为主转换到消费拉动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单位GDP增长所需要的就业人口将大大提高。从2011年前三季度就业状况看,我国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4%,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高达994万人,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全年9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未来我国劳动力资源新增量的下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抑制力量。因此,仅仅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经济增速逐步适度回落将是大势所趋。

  其次,从三大需求变化看,我国经济增速也有进一步下滑的压力。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下降。随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逐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将受到一定限制。房地产调控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有较大幅度下降。第二,居民消费增速将难以大幅提高。第三,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导致外贸环境趋紧。美欧日受困于债务危机和高失业,消费增长难有大的起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也将抑制需求增长。欧美银行体系受到债务危机拖累,融资输血功能受阻,可能影响贸易融资,加大外需萎缩风险。美欧主要国家经济衰退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贸易保护倾向加剧,政策性和体制性摩擦将更加突出。同时,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已成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将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综合考虑,2012年我国GDP增速将继续下滑,可能回落至8.7%左右。

  2、货币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较小。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切实有力的贯彻落实,多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对信托和银行理财等银行表外业务进一步规范控制等货币政策操作使得货币信贷供应规模得到有力控制,货币供应量月末余额同比增速持续较快回落。2011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同比增速较上年末回落7个百分点。日益趋紧的资金供应成为A股市场行情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导致A股市场股价持续下跌。

  面对持续走低的经济增速及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拐点已现等情况,2011年10月份以来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越来越强,管理层对货币政策取向也有不同意见的表态,这成为2011年10月份A股市场出现一定幅度反弹的重要推动因素。但是,考虑到目前尽管物价涨幅已开始下行,但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在外部流动性总体充裕、国内劳动力等成本趋升的经济环境下,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可能减弱,而推动物价上涨的效应可能增强,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不发生重大事件、形势不出现根本性扭转的环境下,操作上将继续保持中性偏紧的货币环境。考虑到货币政策实际执行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资金供应对市场行情向上拓展的制约将难以出现较大的改观。

  市场估值风险大幅释放,整体估值水平已具安全空间

  2011年,受市场整体股价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以及上市公司业绩继续较快增长的共同作用,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市盈率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2011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加权平均静态市盈率为13.22倍,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加权平均静态市盈率水平为22.65倍。考虑到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业绩仍在继续较快增长,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整体利润增长水平预期将在15%左右,那么2011年12月28日沪深两市的动态市盈率水平将分别在11.5倍和19.7倍左右。从这个意义说,这个估值水平已具一定的安全空间。

  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整体估值水平仍偏高,面临的市场下跌风险较大。尽管从整体上看,当前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估值已具备一定的安全空间,但从结构上看,相当部分公司的估值水平仍偏高,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在中小板、创业板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以往的市场运行看,市场在中小公司将有远高于大公司盈利增长水平预期的基础上给予了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较高的实际股价水平和新股首发估值水平。但近几年的实际利润增长情况看,中小公司的整体业绩增长水平差强人意,一直低于主板公司。因此,远远高于主板公司的市盈率水平而低于主板公司的业绩增长水平将意味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市场潜在资金需求较多,资金压力较大

  市场融资压力将持续存在。2011年以来,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贯彻实施,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持续收窄,社会直接融资需求日趋强烈。而且,由于通过股票市场新股发行进行股权融资能够更好匹配收益和风险,能够更好地在整个社会中分散金融风险,从而有助于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必将得到管理层的大力扶持。

  从2011年实际运行来看,尽管A股市场节节走低,但市场融资仍持续进行,新股首发一直维持较高的发行频率。随着A股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A股市场新股首发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发行频率,变化的主要是新股首发估值水平将随市场行情发展而变化。并且,目前证监会已放宽IPO上报材料的审核周期,不再有3个月的预留审核时间,由此,IPO申报的节奏也会随之加快。

  解禁限售股减持套现压力将持续存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经过几年的过渡,2011年开始我国A股市场已基本是一个全流通的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的公司几乎所有股份都将可在二级市场流通交易,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上市的公司股份也逐步实现可流通交易。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大量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上市的公司的主要股东都是自然人和创业投资机构,他们的减持欲望较国有企业大股东整体将更为强烈,这在中小板公司和创业板公司将体现得更为显著。

  经过几年的快速扩容,截至2011年12月28日,已发行上市的中小板公司数量达646家,创业板公司达281家,由于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并不强而其估值水平较高,中小板、创业板公司限售股逐步解禁后的减持压力将十分巨大,未来将严重抑制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整体的行情发展。

  前期高位形成巨额套牢资金,解套离场压力大

  考察2007年以来的A股市场资金流动,可以发现,2007年以来,沪深300指数在3500点以上形成了巨额套牢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一直在苦苦等待解套离场机会。

  首先,在上一轮大牛市后半期的2007年下半年,持续大幅上涨的股票市场形成的巨大财富效应首次激发了我国全民股市投资热潮,形成了汹涌的储蓄搬家运动,在沪深300指数4000点上方超过万亿的居民储蓄资金主要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票市场,这些储蓄资金中的大部分并未能在其后惨烈的熊市下跌前获利离场,而是集中形成了巨额的套牢盘。由于这些资金的性质,这些投资者并未有承受巨额损失的思想意识、准备和能力,其后的巨额损失让他们刻骨铭心,一旦指数有机会进入这一区域使他们能够成功解套离场,这些深受套牢之苦的资金将会如惊弓之鸟般地汹涌而出。

  其次,2009年7月以后,沪深300指数3500点以上亦形成了相当的套牢盘,指数进入这一区域将面临相当压力。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有资金解救这部分套牢盘,上方立即面临2007年形成的套牢盘的空前压力,继续拓展空间所需的资金规模将更为庞大。

  第三,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长达10个月的时间内沪深300指数在2900-3500区间内震荡运行,随后破位下跌,在2900-3500区间内又形成了巨额套牢盘。因此,2007年11月份以来,A股市场运行中形成了层层巨额的套牢盘,A股市场行情要向上拓展就将持续面临套牢盘解套离场所需的巨额资金压力。

  A股市场机会与风险并存,很可能处于底部震荡筑底阶段

  整体来看,2012年A股市场行情发展既面临有利的因素,也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方面,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经过大幅下降后已具备一定的安全空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行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很可能继续贯彻实施,将难以带来大规模的资金供给刺激,通胀背景下的经济减速将使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进一步下降,四年间形成的巨额套牢盘、解禁限售股减持压力持续存在和市场融资压力巨大等都将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压力,资金紧缺将始终是制约市场行情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

  考虑到当前市场估值水平已具相当的安全空间,2012年A股市场行情发展体现为底部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但是,结构性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上。

  总量上中性偏紧 结构上定向宽松

  2012年金融调控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情况增多,需要应对多重任务、多重挑战。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强调“稳健”,落实“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谨慎观察、灵活应对,政策取向应做到“总量上中性偏紧,结构上定向宽松”。

  金融调控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欧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从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债务危机已持续两年多,2011年下半年进一步恶化。总体来看,未来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仍可能进一步发展,欧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继续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面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双重问题,由于各国情况存在差异,新兴市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歧在进一步加剧。为刺激经济增长,去年8月份以来,巴西、土耳其与印尼相继降息,而印度、泰国、韩国等国家央行仍未放弃加息。

  面对主权债务危机,美欧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空间有限,发达经济体目前尚未找到刺激增长和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因而缺乏内生增长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难有起色。新兴经济体受发达国家需求不振和日本地震导致全球产业链受损的影响,2012年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根据IMF最新预测,2011和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均为4.0%,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仅分别为1.6%和1.9%,新兴经济体增速分别为6.4%和6.1%。

  2、新兴经济体需警惕国际短期资本逆流

  去年9月份以来,由于欧债危机加剧,国际短期资本加快从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债市撤出,导致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动荡,货币贬值。据美国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发布的报告,截至去年12月14日,新兴市场股票型基金已连续第五周被监测到资金净流出,使得今年以来的资金净流出规模达到388亿美元,而上年同期新兴市场共有915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

  去年9月份以来,韩元、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和南非盾等对美元均大幅贬值。9月底以来,人民币对美元香港NDF报价持续下跌,国内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也在去年11月30日到12月16日期间连续12个交易日触及“跌停”,反映了市场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与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相伴随,我国出现短期国际资本外流的迹象。

  去年9月份,我国外汇储备比上月减少610亿美元。10、1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连续两个月出现减少。10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仅为32亿美元,比上月下降228亿美元;11月份则出现结售汇逆差8亿元。在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和扩散,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未来短期国际资本可能会继续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出,并带来潜在经济金融动荡风险。

  3、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行风险仍未解除

  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与物价涨幅均逐季回落。前三季度GDP各季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和9.1%,基本稳定在9%以上的较高水平。2012年,在外围经济低迷导致外需减少、国内刺激政策力度和效应持续减退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小幅放缓,但仍将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

  2011年下半年CPI月度同比涨幅逐月回落,但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的减弱,新涨价因素仍较高。按照2011年CPI月度环比变化率推算2012年CPI同比涨幅中的翘尾因素可能不足1个百分点。这说明新涨价因素将成为2012年CPI同比涨幅控的决定因素。

  从影响物价的因素看,2012年随着经济增速小幅放缓,产出缺口有所缩小,需求对物价的拉动减弱,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型涨价压力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仍可能显现。

  此外,我国高货币存量和高通胀预期同时存在构成通胀隐患。虽然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放缓,但较高的通胀预期可能使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而且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持续效应。

  4、银行业存在两大风险源,金融脱媒“乱象”待解

  前期信贷迅猛增长埋下了银行业不良资产隐患,目前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

  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良风险。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10.72万亿,其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据估计,2011年和2012年是地方债务偿还高峰期。另一是房地产贷款不良风险。受政府限购令等调控政策影响,目前房地产市场已陷入“量减价滞”困局。而根据2011年二季度进行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结果,即使房地产抵押品重度压力测试下跌40%,覆盖率仍高于国际通行的110%标准。

  目前房贷风险总体可控,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近两年,商业银行不断收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投放,但开发商仍通过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等渠道获取了大量资金,据统计,2011年已有2000亿信托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这些信托资金和理财资金也存在较大的偿付风险。

  表外融资和民间借贷等“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相关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2011年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业务激增,普益财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约13.35万亿元,比上年全年超出6.3万亿元。随着经济增速下行,银根收紧效应进一步显现,表外融资与民间借贷的偿还风险将逐步加剧,一些银行资金可能被牵涉其中,成为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

  货币政策进一步求“稳”,加快结构性调整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12年金融调控要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要继续处理好速度、结构和物价的关系,不仅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之间寻找合适的政策组合和恰当的政策平衡点,还要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同时,通过“有扶有控”的结构性政策以及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满足“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的要求。2012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1、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稳”字当头,政策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2012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应进一步强调“稳健”,兼顾“稳增长”和“稳物价”,落实“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谨慎观察、灵活应对,政策取向应做到“总量上中性偏紧,结构上定向宽松”。从具体措施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历史高位,如果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发生变化,通胀风险下降、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则要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及时下调“两率”。

  此外,要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为突破口,通过“积极引导、疏堵结合”推动表外融资和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对“流动性闸门”加以控制。

  2、加强对流动性闸门的控制,保持货币信贷与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虽然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放缓,但过高的货币存量水平仍成为潜在的通胀隐患。为此,2012年的货币供应需要保持稳中适度偏紧,避免货币供应量在已有的高水平上继续过快增长,过度累积。而稳中偏紧的货币供应有助于缓解高涨的通胀预期。2011年全年M2增速大约在14%左右。综合考虑2012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较高的通胀预期可能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上年基数较低等因素,预计2012年M2增长15%左右。

  近两年我国金融创新明显加快,在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受到控制的同时,包括表外融资等直接融资规模快速膨胀,“社会融资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对社会流动性闸门的控制需要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加以把握。201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监管层加强对银行理财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清理和规范,表外信贷受到压缩,社会融资总量增势也有所减弱。

  预计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总量约13万亿元。目前,由于银行信贷投放仍受到控制,同时表外融资被限制、民间借贷资金链开始断裂,社会整体流动性已经较为紧张,未来流动性调控不宜再进一步收紧,以防止金融风险集中暴露,经济出现大的波动。预计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将增长14万亿元左右。

  3、信贷政策坚持“有扶有控”,落实定向宽松

  在保持信贷总量控制的同时,要按照“调结构”和“促转型”的要求,实行差别化对待,贯彻落实“有扶有控”,对政府在建项目、重点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小微型企业、“三农”、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助学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扩大信贷支持,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的放贷管理,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4、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2011年9月底以来,海外和国内市场出现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预期,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连续多个交易日触及“跌停”。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欧债危机加剧导致国际金融动荡的短期结果,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将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形成长期支持。应该把当前出现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预期、双向浮动”看作是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机遇,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来增强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

  5、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热钱”异动

  2012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国际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跨境资金流向的不确定性使我国防范“热钱”异动的任务更加复杂而艰巨。2011年四季度 “热钱”显露流出迹象,月度外汇占款出现减少。外汇占款已成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来源,为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如果外汇占款继续减少,可考虑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部分流动性,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更多净投放流动性,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6、加强对表外融资的治理

  从控制流动性闸门、防范金融风险出发,要疏堵结合,加强对表外融资的治理。具体来说,一是要在银行表内表外业务间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对银行表外业务进一步加以规范。二是可考虑将部分表外业务并表监管。三是逐步将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基金公司存款、保险公司存款甚至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逐步纳入准备金的计提范围,以杜绝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来规避准备金缴纳的行为和动机。

复杂因素或影响工业增长运行轨迹

  2011年以来,我国工业运行总体平稳,主要工业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下,工业生产成本压力明显加大,不同行业效益开始分化,小微型企业生存状况恶化。

  2012年是我国结构调整的深化之年,工业经济运行的国内政策和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投资、消费规模的扩大会支撑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但欧债危机蔓延则可能对部分出口型、外向型产业形成冲击,改变我国工业增长的正常轨迹。

  2012年是我国结构调整的深化之年,工业发展将由后危机时期的“调整和振兴”向“转型与升级”转变。随着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工业经济运行的国内政策和市场环境相对宽松,但全球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也可能会形成新的干扰因素,改变我国工业增长的正常轨迹。

  2012年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投资仍将是拉动工业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水利投资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推进,以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加快,都会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支撑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2、国内消费市场平稳发展有利于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效应释放,以及社会保障和消费环境的继续改善,将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城乡居民消费的潜力,拓展消费品工业的市场空间。

  3、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

  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并将逐步成为工业增长的新亮点。

  4、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将逐步改善

  随着国务院一系列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措施的落实,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税赋过重、技术落后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中小工业企业将在政策刺激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2012年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国内产业刺激政策逐步退出

  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在刺激内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具体包括制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刺激汽车和家电消费的政策措施等。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渐退出,与其相连的投资和消费增长速度出现一定回落,使部分行业从政策刺激增长回复到常规增长。

  2、全球经济再平衡压缩我国出口产业的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改变以往的“去工业化”战略,推出“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新战略。美国明确提出,为制造业奋斗就是为美国的未来奋斗,并为此制定和实施建设“新网络空间”计划,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带动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法国出资2亿欧元支持“再工业化”。英国专门设立10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新兴技术如先进制造、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活动。这些着眼于长远发展而做出的战略谋划,必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挤压我国工业产品的市场空间。

  3、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产业形成制约

  在金融危机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中,“中国制造”成为主要牺牲品。2010 年以来,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前所未有、高度密集的贸易制裁,直接威胁到中国工业品出口的恢复增长。同时,中国出口刺激和拉动产业增长的政策也一再为美国等国家所指责,中国出口企业因此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困境,并对其关联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贸易摩擦已经演变为中国工业品出口面临的常态贸易环境,而且贸易领域的争端开始向汇率、金融体制等宏观层面渗透,并导致“中国威胁论”泛滥。这种利益对立无疑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增加了中国工业运行的外部风险和国际协调的难度。

  2012年工业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上述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2012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但总体上不会偏离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预计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左右,增速比2011年有所放慢。分行业看,2012年发展格局将呈现以下特点:

  1、原材料工业保持稳定增长

  2012年,预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对钢材、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类产品生产仍会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又会制约原材料工业的生产。预计全年原材料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左右。

  2、装备制造业增长止跌企稳

  2012年,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装备工业仍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持续发展动力。同时,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11年的低潮之后,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并带动整个行业增长速度的提高。此外,随着高铁事故影响的逐步平静,部分高铁项目再次获得政策性融资,轨道交通设备需求也会有所增长。预计2012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左右。

  3、消费品工业增长高位趋稳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改善民生和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系列政策落实,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6.5%左右,从而拉动食品、服装、医药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但是,受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贸易保护的影响,纺织、家具、玩具等出口型行业的增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2012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

  4、电子制造业增长继续放慢

  目前,由于全行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60%以上,出口大幅波动对行业运行影响很大。2012年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格局,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外需表现仍比较疲软。预计全年电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15%左右。

  在市场波动中寻求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去年我国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在美欧债务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去年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生产经营平稳运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总体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1.原材料工业

  从生产情况看,2011年1-10月,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其中,钢铁工业受宏观调控和汽车市场降温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9.8%,增速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有色工业生产呈逐步上升趋势,工业增加值从一季度的10.2%逐步上升到1-10月的13.5%;化学工业受益于产品价格的上涨,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1-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建材工业增加值因保障房建设及水利建设投资增加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态势,1-10月同比增长18.7%,是整个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预计2011年原材料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左右。

  从利润情况看,主要原材料行业都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2011年1-10月累计,原材料工业共实现利润总额81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43亿元。其中,钢铁工业利润增加178亿元,有色工业利润增加461亿元,化学工业增加955亿元,建材工业增加848亿元。在主要原材料行业中,建材工业利润增长最为突出,化学工业效益因部分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2.装备制造工业

  从生产情况看,2011年1-10月,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分别增长18.2%、12.1%、14.8%、和17.0%,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基本上呈现全行业调整的态势。根据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11年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左右。

  从利润增长情况看,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利润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利润总额3909亿元,同比仅增长12.06%,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说明在经历上年的利润高速增长后,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开始回归正常水平。

  3.消费品工业

  从生产情况看,尽管农产品、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消费品工业生产仍明显加快。2011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其中,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这说明,内需型的消费品工业具有较强的涨价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上游产品的涨价压力。按照国内外需求的增长情况,预计2011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左右。

  从利润情况看,由于遭受原料价格上涨和出口放缓的冲击,纺织业利润增速同比大幅下降。1-9月,纺织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7.2亿元,增速从1-2月的50.51%下降到29.93%。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去年以来利润增速始终维持在30%以上,是整个工业行业利润增长最为稳定的行业。

  4.电子制造工业

  从生产情况看,电子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1-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增速达到了去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受欧美债务危机及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电子产业1-9月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9%,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预计2011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左右。

  从利润情况看,去年2月份以后,电子制造业利润增速一直低于6%,7月、9月还出现了利润同比下降的情况,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急剧下滑,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行业亏损面超过25%,部分外向型企业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当前工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2011年我国工业运行情况良好,但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上升、人工成本提高的影响,工业效益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工业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1.工业生产成本大幅攀升

  2011年1-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1%,两者之差达到3.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10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7%,燃料动力类价格同比上涨11.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7.2%,化工原料类价格同比上涨9.9%。由于下游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增长有限,这部分成本上涨因素很难通过涨价来消化,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

  另外,我国劳动力报酬进入上涨阶段,而且具有一定刚性。2010年全国有30个省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3%,2011年又有一半省份再次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职工工资普遍上涨,消化成本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加困难。这说明,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我国的传统制造业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已基本走到尽头。

  2.行业效益明显分化

  在成本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由于各行业转嫁通胀的能力不同,不同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显著分化。利润分布主要向上游资源行业集中,下游行业利润则出现明显下滑。2011年1-10月,石油加工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611亿元。此外,欧美地区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对我国出口以及相关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2011年1-10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减少同比减少38亿元。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近年来,重化工业中重复投资所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影响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许多产能过剩行业中还伴随着相当数量的落后产能。目前,炼钢、炼铁、电解铝、焦炭、水泥、化纤等行业均存在产能过剩问题。2011年涉及淘汰落后产能的18个工业行业中有10个行业目标任务比去年有较大增加,在人员安置、债务处置、兼顾地方利益等方面面临难度和压力加大。按照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仍需淘汰7000万吨炼铁、2.5亿吨以上水泥、600万吨铁合金、4000万吨焦炭的落后生产能力,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工业的稳定,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4.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明显下降

  由于经济下滑,企业销售不畅,工业产成品库存持续积压。2011年10月,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24.2%,较9月提高了0.0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增速再创新高,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明显下降。从央行公布的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扩散指数来看,企业的设备利用率三季度显著下滑,PMI产成品库存指数也连续数月上升。这表明,目前工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当前的市场容量。在总需求已经开始回落的背景下,工业去库存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长得多,产成品库存水平可能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2011年以来主要原材料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单位:%)

钢铁有色化学建材
2010-0913.7015.4016.5020.30
2010-1013.0014.4016.4020.10
2010-1112.1013.6015.8020.10
2010-1211.6013.2015.5020.30
2011-028.609.2015.3017.80
2011-038.8010.2015.1018.60
2011-048.7011.1014.8018.70
2011-058.9011.2014.7018.70
2011-069.4012.0015.1019.10
2011-079.6012.3015.2019.10
2011-089.6012.8015.1019.00
2011-0910.0013.1015.0018.90
2011-109.8013.5014.4018.70
  2011年以来主要原材料行业利润总额(单位:亿元,%)

钢铁工业同比有色工业同比化学工业同比建材工业同比
2011-02221.3626.11161.8416.71506.4575.73289.6151.44
2011-03350.6515.64298.3928.46847.7365.05523.1459.32
2011-04484.94-0.14424.8431.151177.5159.51776.6362.94
2011-05640.22-1.08554.2635.311518.9257.371062.8662.36
2011-06804.766.87710.2448.461866.4257.111369.5063.32
2011-07921.5717.05846.2456.532145.2056.591630.4861.69
2011-081041.7422.751016.1964.582456.7155.611901.0359.15
2011-091166.0521.311168.6061.942793.0151.202194.2256.11
2011-101245.8116.731282.2656.213105.0844.412491.0851.58
  2011年以来主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单位:%)

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电气机械仪器仪表
2010-0921.4020.7024.2018.8019.30
2010-1021.4020.6023.7018.7019.40
2010-1121.1020.6022.9018.8019.40
2010-1221.7020.6022.4018.7019.60
2011-0222.4024.7014.4017.7017.00
2011-0321.8024.4014.1017.7017.60
2011-0421.6023.3013.0016.9017.90
2011-0520.5022.7012.0016.2016.90
2011-0620.2022.1011.8016.3017.50
2011-0719.7021.5011.7015.8017.40
2011-0819.0021.2011.9015.6017.50
2011-0918.5021.0012.1015.3017.30
2011-1018.2020.9012.1014.8017.00
  2011年以来主要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单位:亿元,%)

通用设备同比专用设备同比交通运输同比电气机械同比
2010-112042.0646.041414.6155.213934.3659.412188.5733.91
2011-02292.9142.62197.7147.88666.5219.31287.7230.87
2011-03511.5938.41389.3649.631075.2011.57500.1628.45
2011-04737.1335.84548.4350.611547.7516.34710.8724.97
2011-05978.4733.44711.4832.741906.0611.80916.2520.39
2011-061251.8631.99906.0733.642352.2213.091158.9117.64
2011-071465.0430.221026.2527.662717.8213.191341.4415.62
2011-081692.2128.691154.8925.243074.8111.511550.7713.78
2011-091933.8228.711311.6823.503488.2511.441767.4411.67
2011-102173.5228.211468.4022.573909.3912.062036.7111.76
  2011年以来主要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纺织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2010-0912.0015.5013.7014.80
2010-1011.9015.3013.9015.10
2010-1111.8015.2014.1015.10
2010-1211.6015.2014.6015.20
2011-027.7015.4016.7014.40
2011-037.4015.3016.8015.30
2011-047.1015.3017.0016.10
2011-057.0016.7018.0016.30
2011-067.1017.4018.8016.80
2011-077.4017.4018.7017.40
2011-087.4016.9018.6017.60
2011-097.5017.1018.4017.60
  2011年以来主要消费品工业利润总额(单位:%)

纺织工业同比食品工业同比饮料工业同比医药工业同比
2010-111186.8552.62659.0321.42753.3921.671050.4229.84
2011-02185.0650.51124.1422.46163.8938.23180.4120.68
2011-03307.8049.01196.3530.92247.1135.05299.7722.29
2011-04432.2643.42263.0135.49330.9638.46404.9319.55
2011-05566.7940.25342.9137.35428.4138.97518.8019.45
2011-06726.8039.43421.6138.61537.3740.07656.6821.67
2011-07849.5236.33498.2838.06624.4038.84758.8320.67
2011-08986.6633.66579.2739.53741.6840.06866.3120.43
2011-091117.2029.93662.1338.17833.0935.281012.5221.20
  2011年以来电子制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

增加值增速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利润总额累计同比
2011-0214.35071.2013.6226.1033.41
2011-0315.38062.9015.6384.995.47
2011-0415.111107.6015.3527.332.35
2011-051414250.1013.7682.062.53
2011-0614.517501.0013.7947.483.56
2011-0714.820898.2014.41025.98-1.49
2011-0815.524408.0014.81208.212.05
2011-0916.127964.2014.91386.91-2.49


中西部经济活跃 增速增幅将领先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2011年,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2012年,尽管外部环境依然不明朗,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但区域发展的总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区域协调发展向好的态势将得以延续。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基本架构及2012年主要取向

  2011年,地区经济工作全面推进,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相辅相成,体现出十分明显的政策效应:在国家战略直接指导下的重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般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合作开放步伐大大加快、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各地区经济增速呈趋稳态势,西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延续了快于东部地区的良好势头,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政策基本架构可概况为“1334的框架”,即贯彻1个总体要求、完善3个基础环境、推行3类区域政策、健全4类协调机制。

  1、总体要求

  在当前阶段,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体内核就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和而不同,各展所长,促进整体效率的提升。第二,各地区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促进公平的实现。第三,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2、基础环境

  (1)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和人为因素,通过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促进资源和要素在国土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促进各区域利益的最大化。

  (2)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以往强调控制区域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转向强调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实施全国普适性的环保规制。在全国实施严格统一的环保标准,实施标准统一、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环保制度。针对不同功能区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性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等多种因素,按照不同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功能等,将污染排放总量细分到不同的区域。

  3、区域政策

  (1)依托“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政策。

  四大板块的发展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导向各不相同:

  西部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侧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发展优势资源支撑的特色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东北地区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侧重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原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中部地区要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侧重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物流和商贸业,完善市场体系。

  东部地区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侧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知名度高的品牌,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基于功能区的差异化分类管理政策,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3)治理和扶持问题区域的区域政策,针对特殊问题区域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4、协调机制

  (1)市场机制。冲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

  (2)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

  (3)互助机制。鼓励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在继续搞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基础上,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

  (4)扶持机制。在上述三个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调节力度,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2012年,依据把实行区别对待作为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任务、把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开展实验示范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把建立制度保障作为统筹区域发展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主要有7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以督促落实为重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二是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为重点,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三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国土整治和流域治理工作;四是以提高效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计划编制和投资管理;五是以完善政策措施为重点,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六是以促进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七是以推进对口支援为重点,全力抓好涉疆涉藏涉青各项工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三大趋势

  从目前各地区的发展态势以及发展阶段看,区域发展趋势主要是:

  1、各地区差异化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根据研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5000美元的时候,工业化是加快推进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工业就业比重会不断提高。5000-10000美元的时候,主要是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比重大体保持稳定。超过10000美元的时候,主要是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一种快速推进阶段,其中50%是一个转折点,30%-50%是处于加速阶段,50-70%是减速阶段。70%以上则是稳定发展的阶段。

  2010年,上海、北京、天津人均生产总值均超过10000美元,分别达到11237.83、11218.41和10782.78美元,三大直辖市未来肯定要走高端化、服务化的道路。5000美元-10000美元的有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山东、辽宁和福建,未来主要是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广西、西藏、云南、甘肃、贵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3000美元,因此,广大中西部地区,会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各省城市化的差距也很大,其水平与人均生产总值高低密切相关,甚至连排位都基本一致。2009年,上海、北京超过了85%,天津达到78%,未来他们的城镇化是稳定推进。还有9个省区城市化率在50%-70%之间,这部分地区未来城市化肯定是减速的。还有17个省份,城市化处于30%-50%之间,城市化进程会加快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不同,预示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特别是结构性差异将会越来越明显。

  2、省域竞争将主要体现为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国际经验表明,21世纪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世纪,经济的竞争日益依托区域大城市群的支撑。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转型国家,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从单一城市发展向“组团式”城市群发展的趋势,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深刻影响将在今后数十年内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目前,每个省域经济总量都在向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集中,形成都市圈或者省会经济圈。特别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版图,改变了内需外需,改变了公路铁路与航空之间的运输模式,未来还要改变中国的产业模式,特别是会改变我们的城市化模式,省域竞争的重点以后很有可能是围绕着每个省内部的都市圈展开。

  3、产业转移趋势将继续强化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加之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和周边国家竞争力上升的影响,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刻不容缓。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在此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目前,中国加工贸易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已初见成效,201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远高于东南沿海,预计2012年这种趋势将继续强化。

  各区域经济增长(%)

2010.I2010.I-II2010.I-III2010.I-IV2011.I2011.I-II2011.I-III
地区合计15.2313.8913.3613.0812.0111.9911.91
东部14.7113.0312.6712.3210.9910.7910.66
中部15.5115.0014.1413.8212.7212.8912.85
西部16.4415.0014.1514.1814.0514.1513.99
东北15.3814.5914.2013.5912.4212.9912.89
长三角15.1912.6412.5411.8110.6810.3410.10
京津冀14.9014.2313.1512.6611.4011.3111.41
广东12.5011.2011.6012.2010.8710.2010.10
  注:根据景气月报各地区数据计算而来,地区合计与全国数据有所差别。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四种可能

  1、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中西部仍有望领先

  2011年1-11月,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8.2%、29.2%和31.2%,增速分别比地区合计投资增速高2.8、3.8和4.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0.8%,增速比地区合计低4.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继续领先。

  2012年,鉴于民生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倡导、各地方着力发展的行业,加上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民间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也将进一步增强,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仍可维持一定增幅。

  从区域增长格局看,随着房地产新政效果不断显现,房地产投资将很有可能出现下滑,而这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前几年房价上涨幅度较大,受政策影响更为明显,房地产投资增幅下滑可能会更为突出一些;2011年,在各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中东部地区投资增长迅猛,西部地区相对较慢,2012年这种格局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当前,中西部地区投资结构中,严重依赖能源、原材料投资增长的特点较为突出,鉴于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钢铁、电解铝、烧碱、水泥、锌冶炼等能源原材料行业的投资增长。

  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变化的影响,2011年前11月中西部地区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个数比上年同期有一定减少,而东部和东北地区出现增加态势,中西部地区尽管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仍然领先于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仍然低于平均水平,但新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已经出现变化。

  综合考虑,中部、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继续保持领先态势,但东部与其他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差距相比前几年会略有缩小。

  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欠发达地区会略微高一些

  与2010年全年相比,2011年1—11月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普遍出现了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尽相同,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均下降接近6个百分点。前11个月,北京、上海、广东三个最发达地区增幅是最低的。一方面说明各地区消费结构有所差别,另一方面说明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各地方的影响不同,限购政策的出台实施对发达地区的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上部分大城市相继调整了对汽车政策,使得各区域消费增幅出现了与往年不同的格局。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把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使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尤其是新个税法的实施,免征额由2000元调高至3500元,税率级数由九级减为七级,一级税率由5%降至3%。工薪阶层的纳税面经过调整以后,由目前的约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约6000万人不需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新方案,应纳税收入在8000-12500元之间的纳税人省钱最多,这个区间正是大中城市中产阶级所处区间,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因此,2012年我国消费增幅仍将保持相对平稳。就区域消费格局看,由于个税调整对中西部的有利影响更大一些,其消费倾向也更高,加上影响2011年消费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估计目前这种消费增长格局有望持续。

  3、中西部地区进出口相对活跃

  2011年1-11月,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其中,中西部地区更为活跃,增幅更高,特别是出口增幅比平均水平高的幅度更大。

  原因在于,一是我国贸易进出口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好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贸易方式,对进出口影响比较大,而对中西部的影响没那么大。二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三是受成本因素和资源条件影响,一些外贸企业内迁,相应带动了当地外贸的发展。

  2012年,这些因素很难改变,因此,这一态势会延续下去,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将相对活跃。

  4、中西部GDP将继续保持领先增长势头

  根据前述需求分析,2012年中西部地区三大需求的增长相对于东部地区较为乐观。从供给方面看,东部的中、小型企业占比比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比较大,但2011年以来,受市场和资金因素影响,增长并不乐观,2012年由于自身实力受损,大幅扩张、增长的内在动力也会受影响;国外金融、经济动荡难安,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也更为不利。因此,总体上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幅,并继续保持领先增长的态势。

  2011年1-11月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增长(%)施工项目个数(个)比2010年同期增加(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
地区合计266043.725.4460822.0-70.0582031.1
东部地区114118.320.8180888.010394.0243993.2
中部地区59764.128.2132282.0-9947.0124240.8
西部地区63236.329.2110631.0-6785.0160053.1
东北28925.031.237021.06268.053744.0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新开工项目个数(个)比2010年同期增加(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增长(%)
地区合计20.5313625.0-719.0220497.826.4
东部地区13.5118032.07695.086143.826.5
中部地区25.692242.0-11417.055124.123.9
西部地区26.173949.0-1316.053379.327.3
东北27.529402.04319.025850.630.2
  2011年1-11月不同区域进出口情况(亿元、%)

进出口总值比重增长出口总值比重增长进口总值比重增长
地区合计330961583823.6172400732721.1158560851326.4
东部地区285396443986.221.6147661997485.718.6137734446686.924.9
中部地区1457250034.439.6823826864.846.5633423184.031.6
西部地区1642567595.043.6958008105.649.8684559484.335.8
东北1456696374.429.7692038574.018.2764657814.842.3
(责任编辑:王敏)
  • 分享到: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