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民的餐桌上常出现这样一种老面粑粑圆形、很有嚼劲,不少市民称之为“锅炉子老面粑粑”。这小小的“粑粑”能走上市民餐桌,凝聚了一个年近花甲妇女的多少酸甜苦辣。
她叫陈发珍,小溪塔人,从最初下岗后,摸索着将“粑粑”送到餐桌上,到如今平均每天为市民餐桌提供亲手烘制的3000个老面粑粑,成绩的背后,是她付出的辛苦努力。如今,老人在“粑粑”事业略有成就之时,开始进一步探索,如何才能将这份产业发展下去……
探访:“老面粑粑”惹人爱
步入陈女士家里,一股面粉的清香扑面而来。和面、揉面、发酵、烘烤,几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非常娴熟地做着自己手中的活儿,俨然一个小食品加工厂(如图)。
房间里摆放着四个烤箱。早上九点左右,陈女士的儿子和媳妇刚从市区送完面饼回来。据说,他们每天固定送货两次,但如果临时有加送订单,可能会跑四五个来回。
刚出炉了一锅老面粑粑,陈女士拿起一个给记者品尝,蘸着陈女士自制的辣椒酱,别有一番风味。据陈女士介绍,老面粑粑有多种吃法,既能就这样吃原味儿,可以感受这种发酵后老面的嚼劲,同时又可以夹着多种东西吃,比如肉末、咸菜、辣椒酱。还有市民拿这种面饼做早餐,把中间切开,然后放上几片蔬菜,夹上火腿肠,一个中式汉堡包就出来了。
创业:提着“粑粑”推销
陈女士今年已58岁,从小就爱吃母亲和外婆亲手擀面、用柴火烘烤的锅炉子老面粑粑。2008年退休后,闲不住的陈女士常在家做,或自己吃,或送给邻居们品尝。吃过的人都称赞味道好,顿时,陈女士脑海里闪出了一个念头:既然大家都爱吃,为什么不摆上餐桌销售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陈女士立刻付诸行动。2009年夏天,陈女士每天做上百个老面粑粑,用布袋子装好,到附近的餐馆逐个推销。
“考虑到大型餐馆和酒店的推销可能比较难,我就先主攻农家乐,因为到农家乐吃饭的客人,就是为了寻找一点远离城市的味道。”陈女士说,刚开始她是一家家挨着去跟老板谈,只想先让别人把面饼留下,就已经很满足。 陈女士甚至对老板表示,面饼销售出去再给钱,销售不出去一分钱不要。
刚开始总是被拒绝,虽然很艰难,可陈女士并没有放弃。几个月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客人们品尝后,反映出奇的好。一些农家乐餐馆就开始下订单,而且一些大酒店也慕名而来,主动打电话或直接上门订购老面粑粑。
加盟:儿子辞职回家“下海”
订单多了,陈女士忙不过来,就在附近找了两位中年妇女,手把手教她们。
2010年春节,儿子从深圳回家过年,看到母亲做的老面粑粑如此受欢迎,他不得不对母亲刮目相看。见过世面的儿子发现,因为都是纯手工制作,程序复杂,所以速度很慢,订单一多就根本做不出来。“还记得最忙的时候,没人帮忙,我和女友就帮着母亲一起做,三个人通宵达旦地做。”当时陈女士一直做到凌晨3点,然后儿子及女友起来换班,做到早上7点,跟着又要出去送货,送完货回来,又接着做……
看到母亲如此劳累,儿子放不下心,萌生留在家里帮母亲做老面粑粑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他从这小小的面饼中看到了商机,认为可以把母亲的老面粑粑发展壮大。他最终放弃了深圳的工作,辞职回来,卷起袖子做起了粑粑。
销售:每天卖出3000个
儿子回来后,一心想打开市场。在供给餐馆的同时,他就用摩托车把老面粑粑运到集贸市场售卖。慢慢地,市场内的有些商家看到老面粑粑销量不错,就主动开始订货销售。
生意好了,请的工人也多了。虽然开销增多,但陈女士却本着品质至上的原则,坚持用好的面粉发酵,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 因为是老面发酵,所用时间长。订单多时,供酒店的货源都会很紧张,即便是有人开车过来现买也没有货。“我们也不断在创新,儿子说可以做点甜味的,没有想到甜味的粑粑卖的特别好。”陈女士说,自从他们的老面粑粑在越来越多的酒店出现,就有人模仿他们的经营模式,也开始往酒店送。为了突出优势,甜味的老面粑粑成本更高一些,但价格却没有增加。“只要卖的好,大家喜欢吃,我们的材料都是用的很好的。”
有了创新,有了味道,陈女士的老面粑粑销量就逐步增加。“今年夏天起,订单越来越多,根本忙不过来。现在平均算下来一天能送出3000个,忙不过来就又请了两个阿姨。”谈笑间,陈女士满脸皱纹的脸上露出的是自豪自信的微笑。她告诉记者,今年刚给儿子买了个小面包车,专门运送货。
规划:注册商标闯市场
今年中秋节时,他们还尝试用发酵的老面饼做成月饼,现在他们正尝试推出新的产品。
看着这种农家味的老面粑粑受到市民喜爱,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做起了老面粑粑。有市场竞争,陈女士没有畏惧,却充满信心。“我们在制作面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听取客人的意见,现在已经掌握了陈氏面饼的制作要领。”
陈女士说,现在已有多家市场有“陈大姐老面饼”销售,但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陈大姐老面饼”,就需要走进超市,这就必须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陈记食品。”陈女士对记者说,“有了商标,质量上会更有保证,就更要注重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让市民吃到的都是放心的老面粑粑。”
本报记者 侯唯 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