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年末。《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在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被“叫停”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存款大战已经提前“打响”,并采用多种方式吸收存款。
存款压力“压”在哪里?
银行客户经理的存贷款指标达标进入倒计时。
“存贷款全年指标基本已经完成。”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沪上某支行对公业务客户经理昨天对本报记者说,每年初,各个客户经理都会有相应的存贷款指标,一般以增量为考核目标,“比如今年初的存款增量目标为30%。”
据了解,该客户经理的存款指标大约为2.5亿元,贷款指标则在3亿元左右。但实际上,这类客户经理并不一定是存款压力的主要肩负者,因为他们主要负责维护那些与其发生信贷业务的企业相关的存款业务。而在支行层面,有一支所谓的“行政事业团队”则面临更大拉存压力,该团队专门用来针对学校、医院、海关等事业单位的存款进行营销。
“这些事业单位拥有较多行政拨款或自由资金,同时贷款需求较小,所以一旦新增一家单位,带来的存款规模就会相当可观。”上述客户经理对本报记者说,“支行会将行政事业团队的存款与普通对公客户经理的存贷款放在一起统筹衡量。”
本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一些银行内部将对公与对私业务贷存比分开计算,而今年对私业务存款情况显然远远差于对公业务。
“对公存款整体不算太差,但对私存款压力很大,”上述对公业务客户经理继续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由于储蓄利率低,个人挪腾资金的效率很高,大量个人存款流向投资和民间借贷;另一方面,银行体内沉淀的个人贷款(主要是房贷)规模很大,需要相应匹配的存款规模就大,在存款不断流失的情况下,新增存款部分压力就非常之大。”
据了解,沪上一家小型中资银行对私业务客户经理就开出年关“30万元可得3万元利息收入”的“优厚”条件。
“但这应该是个案,”另一家银行对公业务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返点"应该与去年水平相当,即在央行规定的定期存款上额外支付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但是,银行吸引个人大额存款的力度会更大,甚至可能做到月息千分之五、即年化利率6%的情况。”
银行招数几何?
“存款依然紧张,年底只能冲刺,”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则对本报记者透露,“一旦存贷比无法达标,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惩罚措施将非常严格,比如在贷款规模上收紧,而这损失的收益会远比现在高价吸收存款多得多。”
没了超短期理财产品揽储,除了“返点”,银行还在采取各种方法吸收存款。
“今年大家对于吸收存款都"冲刺"得非常厉害,”上述对公业务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说,“而且用尽各种方法,尤其是一些创新业务和产品手段。”
据他透露,所谓的“各种办法”包括:通过国内信用证业务吸收保证金存款、开始重视境内外上市公司资金等;不久前,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有点“雪中送炭”的效果。“比如像优酷、土豆、京东等计划上市的公司,今年银行很早就开始盯牢和营销,主要因为这些公司的资金使用非常严格,所以一般会沉淀很久。”该人士继续说道,“此外,政策方面感觉也略有松动,有些银行已经开始做包括保障房在内的融资平台贷款,而平台贷的资金往往要比房地产开发商存款稳定。”
事实上,今年三季度,银行出现的一个普遍情况是存款“断流”。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报告统计,16家上市银行第三季度存款增量只有674.17亿元,这一存款出现几乎零增长的现象极其少见,即使是在2007~2008年的危机期间,最少的2007年四季度14家上市银行存款增量也有4605.88亿元。
注重单笔资金使用效益
多位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今年存款与贷款的匹配性比往年更受重视。换句话说,银行在信贷投放时会更注重其所能带来的存款量。
“除了大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取决于高层营销和长期营销,今年中小企业的存款议价能力也在提高,”上述国有大行沪上某支行对公业务客户经理就对本报记者说,“银行会更注重单笔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希望有限的信贷资金能够派生出更多存款和收益。”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报告则认为,存款不会制约年底前的贷款增长,预计年底前存款压力会减弱。“这主要因为:一是年底前财政存款释放数量大,在今年财政存款继续快速增长背景下,未来财政存款转为企业(个人)存款的数量可能在1万亿元以上,缓解银行贷存比压力和基础货币压力;二是表外融资下降最快时段过去。银行表外融资主力是票据,从7月初开始监管,下降最快速时段已过去,未来对存款派生的负面影响减弱;三是央行公开市场微调,缓解基础货币压力,改善银行流动性预期,有助于提升银行体系派生存款能力。”
华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梁炜宁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冲时点”的吸收存款方式短期或许是可行的,但“长期而言银行一定吃不消,毕竟高成本压力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