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中资银行动态

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揽储搂钱 理财产品再度变味

2011年12月02日10:3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王洋

  作者: 本报记者王洋

  随着首批试点的四省市政府债券全部认购完毕,22家银行和12家券商参与了债券的承销

  四季度以来,近两个月已有7家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960.5亿元次级债

  就在监管部门新规出台后的第一周,也就是11月21-25日,共有33款1个月以内理

财产品推出

  这边厢,小企业“差钱”,那边厢,银行也说自己没钱。“差钱”这个字眼,或许是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的共同感受,热捧低利率地方债、加快发债融资步伐、高息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每一项举动无不表现出各个银行揽储的力度与决心。

  承销地方债“赔本赚吆喝”

  随着首批试点的四省市政府债券全部认购完毕,22家银行和12家券商参与了债券的承销,所有主承销商均为银行,国开行、建行工行更是三次现身主承销商名单中。在16家上市银行中,除外都参与到四地政府债券的承销。而参与承销的12家券商中,最为积极,成为广东、浙江、上海三地债券承销团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显示,3年期和5年期固息国债的最近收益率大概为3.15%和3.3%,四地地方债利率竟低于同期国债收益,似乎并不符合常理,毕竟地方政府财力不可能高于中央政府。例如,深圳市发行的3年期、5年期债券中标利率分别为3.03%和3.25%,发行额均为11亿,认购倍数接近3倍;上海市3年期和5年期的发行利率为3.1%和3.3%,共计71亿元,认购倍数超过3倍;广东省3年期与5年期票面利率分别为3.08%和3.29%,发行额总计69亿元,认购倍数更是超过6倍;浙江地方债共招标发行了67亿元,其中3年期与5年期中标利率分别为3.01%和3.24%。

  对于地方债的利率低于同期国债利率的非市场化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银行出于揽储压力,保持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热捧地方债以便拉到更多财政存款。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历来紧密,在地方融资平台受到监管整顿以后,地方债成为银行向地方政府放贷的一个工具。

  如此高的价格还去“热捧”,银行当然是打着“赔本赚吆喝”的算盘。利率降低银行面临存款搬家,揽储压力增大,踊跃参与地方债的认购,就意味着拉到规模庞大的财政存款。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首次地方债发行关注度高,出于面子,四地政府也都希望把价格推高一些,至于以后二批三批的地方债发行,利率逐渐会升到国债水平以上,价格也相应降下来。

  发债融资加快补血步伐

  一边承销别人的债券,一边在自家市场发债融资。四季度以来,近两个月已有7家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960.5亿元次级债。若加上其他获准发行金融债的多家银行,整个四季度银行通过债市融资的规模将非常可观。

  上述银行均表示,发行次级债所募集的资金均用于补充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年底临近,银行发行次级债的热情仍然高涨,在银行间市场上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

  10月份和分别发行了184亿元和260亿元的次级债。进入11月份,发行节奏加快,、盛京银行、东亚银行、和浙商银行相继发行次级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400亿、9亿、30亿、45亿和32.5亿。

  业内人士分析,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压力是银行纷纷发债融资的主因。今年第三季度公布了资本充足率数据的14家上市银行中,有7家资本充足率下滑,下滑幅度最大的达0.76个百分点。

  除了发债以外,还有一些银行正等待再融资计划获批。计划融资额不超过350亿元的A+H配股方案已获得银监会批准,深圳发展银行向定向增发融资不超过2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已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今年年内已实施再融资方案的有华夏银行、等。其中,华夏银行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约202.1亿元,中信银行通过配股募资约175.6亿元。

  理财产品再度变味

  银行揽储另外一个惯用的手段就是发行理财产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仅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发8497款理财产品,规模达8.51万亿元,超去年全年的总量。临到年末,各大银行为冲时点揽存更是不惜代价,成本一路走高,某国有银行对1000万元以上的存款许诺千分之二的奖励,而且只需在银行里停留几天,纯粹为季末平头寸使用,此类情况在年底更是愈演愈烈。出售5万起购、为期30天、收益率达3.5%以上理财产品的广告在年终随处可见。虽然监管部门已经对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口头提出停发建议,但每家银行的执行情况并不一致。

  今年伊始,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的流动性压力与日俱增,几乎全年无休地依靠发行大量理财产品来揽储。就在监管部门新规出台后的第一周,也就是11月21-25日,共有33款1个月以内理财产品推出(不包含期限为30天以及31天产品),其中交行中行招行、民生、浦发等银行都有涉及。

  在浦发全行发行的“第164期债券盈添利计划”销售日期是从11月23日到12月1日,起点5万,期限24天,年收益率为4.8%,为非保本浮动收益。而其“第167期债券盈添利计划”的销售日期为11月23日到12月1日,起点30万,期限27天,年收益率5%,为非保本浮动收益。

  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最多的是交通银行,共计13款,期限从6天到27天不等。一个月内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最高的,是张家港农商行发行的“金港湾理财45期”人民币理财产品(29天),预期收益5.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超短期产品销声匿迹明显,但“30天”和“31天”这两个敏感期限的产品仍大规模存在,也有部分银行为此将短期产品的最短期限向后延长了几天,推出33、35天产品,避开风口浪尖,投资期限只差几天,但年化收益率却很有吸引力。虽然已经听到了相关通知,但是具体30天内的产品哪些能发,哪些不能发,都还不是非常清楚,因此很多银行应该都还在观望之中。

  在近日召开的2011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新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总监刘建军公开表示,各家银行多靠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争抢资金,提高存款,压低存贷比,理财成为变相揽储,有悖代客理财的本质。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票据信贷类理财产品”“货币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然而在这些产品中真正在为投资者理财,保值增值的不多,部分银行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

  此外,持续上演的吸存大战导致的“冲规模”不仅会使银行存款波动剧烈、稳定性差,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佘闵华表示,银行还未适应“日均”指标的监管要求,季末、月末依然会调动资金来帮忙冲时点,如果银行依据季末或年末的存款量来制定资金运用方案的话,易产生失真情况,所以银行揽存还需理性对待。

(责任编辑:王敏)
  • 分享到: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