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中资银行动态

从狼来了到与狼共舞 中外资银行竞合十年之变

2011年11月21日04:47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初,在华外资银行期待已久的“国民待遇”终于实现。汇丰、花旗、东亚、渣打首批法人银行在开业当天,几乎都安排了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以表达本土化和对未来的信心。

  彼时,在华外资行的市场份额正逐渐到达历史高点。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银行发展较 快等因素,外资行“耐力”不再。

  “我们原来预计十年后,外资行市场占比能够达到15%-30%,现在却仍不到2%。”一家总部位于欧洲的外资行高管表示。

  不过外资行并非一无所获。不少外资金融机构依然通过参股中资银行获取了巨额利润,这令其在参股中所扮演的角色备受质疑。

  与此同时,尽管市场份额大大增加,中资行的改革之路依然没有走完。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近期表示,目前国有控股银行各项财务指标名列世界前茅,但其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仍需要在公司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十年“渐进式”开放

  “这十年,很多变化和机会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家大型外资法人银行高管表示,“入世前,我们就在中国开展业务,受到限制较多。中国入世后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开放政策,在2006年达到顶峰。”

  目前,这家外资银行已经能够在中国提供非常广泛的贷款和存储业务,以及贸易融资、支付等产品。

  2010年末,我国外资法人机构达到40家,他们在27个省45个城市设立机构网点,资产总额达1.74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为1.85%,同比增加0.13个百分点,其中35家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此时,外资银行在经营业务地域和产品种类上都已大大改变,例如汇丰中国有100多个网点,同时在中西部建立了多家村镇银行。而在业务范围上,外资行开始对内地居民销售理财产品,发放人民币按揭贷款,吸收存款,发放信用卡等。

  当然,我国对外资行的业务开放也并非一步到位,外资行在开展某项业务之前仍需要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批。例如,直到近期,外资银行才被允许代销基金。与此同时,外资行在监管上也是“国民待遇”,比如,外资行同样受到信贷额度控制。

  2%市场份额徘徊

  相比于十年前的“狼来了”,在华外资行如今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及竞争格局,出人意料。

  2007年,在华外资行刚转为法人银行,带着悠久的金融历史、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质的理财产品,外资行头顶绚丽的光环出尽风头。

  央行数据显示,2005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在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1.91%、2.11%和2.38%。

  当时的外资行雄心勃勃,市场扩张飞速。中资行也不甘落后,两者在诸多领域面临直接竞争。例如外资行进军高中端客户市场,而中资行积极挺进高端客户群体的信用卡尤其是商务卡市场。在存款、理财产品以及贸易融资等领域,双方一度火药味十足。

  但谁也无法预料,2008年的一场金融危机,由于受到境外股东的牵连,外资行在中国的业务大受影响。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天量信贷投放使得中资银行迅速扩张,外资行在华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2008年,外资行的资产总额占比降至2.16%,而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1.35万亿元,同比增长0.3%,市场占比仅1.71%。

  同时,在今年已公布年报的外资法人行中,资产总额最大的汇丰中国不过2056亿元,与2004年成立的浙商银行规模相当。汇丰、花旗、渣打、东亚2010年净利润增长分别为28%、19%、13%、12%,而当年16家中资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约6774亿元,同比增长33.5%。

  一家外资行高管认为,外资行发展速度落后,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大背景的影响,但也表明外资行在内地仍水土不服。

  该人士分析,外资法人银行最初启用外国人做高管,但对内地市场行情和游戏规则并不熟悉,往往错失机会。此后,外资行开始启用香港、新加坡人,希望借此进一步本土化。

  不过另一些外资行高管表示,内地监管限制颇多,也是困扰外资行发展的原因之一。“中国监管政策非常复杂,我们要了解并不容易。而一些业务准入、市场准入的审批,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曾分析认为,入世十年,外资行对国内银行业冲击远低于预期,一方面是国内银行业改革提升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得益于银行业有限制的开放。由于准入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总体慢于预期。而利率和产品管制也限制了外资行的创新和竞争优势。

  从“狼来了” 到“与狼共舞”

  外资入股之争

  外资行入股中资行,是这十年里最具争议的一页。

  四大国有银行在2001年时几乎资不抵债。对外引资引智,成为改革思路之一。

  对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给出三个理由:一是国有银行应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这样国家财政才能不再为银行的经营亏损买单。二是引资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国内银行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融资。

  2001年7月,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参股的计划获批,意味着大型银行开始尝试引资,但谈判过程异常艰辛,直到2004年8月交行才最终联手汇丰银行。

  而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几乎同时进行,资产质量的好转更使其增加了与境外投资者的谈判筹码。2005年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全面开花:6月17日,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的出价购入建行9%的股权;8月30日,工行和高盛投资团签署了备忘录;9月27日,苏格兰银行、瑞银集团、淡马锡入股中行

  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06年12月底,已有29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1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190亿美元。

  引资后,中外资行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但在股份解禁期满,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对外资行所扮演的角色表示质疑。外方股东大量减持中资银行股票,使得中资银行一度被称为外资行的“提款机”。

  而在此前,外资行均以极低的价格入股中资行。以建行为例,当时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建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仅区区0.94港元。

  与此同时,中外资双方的一些业务合作却显得貌合神离。一家中资行高管表示,前几年他们还会前往瑞银学习私人银行业务,但现在外资行都戏称不再接待中资行了,“他们说中资行已经变成老师了。”

  作者:王芳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玮)
  • 分享到: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