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消费理财

中央顾问出招 中国不到一年半房价涨了45%

2011年11月20日09:11
来源:北青网
  编者按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1%,这个数据在全世界的经济中仍然是最高的。但跟去年一季度的11.9%和2007年二季度的13.5%相比,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

  如何看待这个减速?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讲座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卢锋为我们答疑解惑。

  中国为何决心要把房价压下来

  1 开篇的话

  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与世界“同病相怜”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的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如此看来中国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是有联系的。

  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速的减缓,可能就是由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长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造成的。

  其实经济增速放缓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中国经济比较大的问题还是深化改革,解决一些深层的矛盾。

  如果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使得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过程有一个很好的推进,即便经济增速有一个趋缓,但是在今后长时期内,仍然可能保持一个比较强劲的增长。

  我个人觉得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总的规模可能在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2 具体表现

  涨得离谱 中国决心把房价压下来

  我想说一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表现,也就是宏观经济分析。我们先来看看有关的数据。

  首先一个经济减缓的表现,可以从经济学GDP增长率来分析。从这个增长率我们能看到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的最新数据是9.1%,这个数据在全世界的经济中仍然是最高的。但是中国在一个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这还是比较慢的。

  比如说跟去年一季度的11.9%,跟2007年二季度的13.5%相比,其实这个速度减慢,从最新的年鉴中也能看出,总体来讲GDP增速在减缓。

  根据我个人和我们中心教授的协调、组织、预测的最新数据来看,今年第四季度会进一步减缓到9%以下,甚至是8%、7%。

  第二个经济减缓的表现,就是中国宏观经济基本指标,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指标。先看工业经济活动,比如钢产量、发电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很快,基本维持在10%之间波动,增速也是趋缓的。再看看投资跟消费,这两方面也是在达到一定高度后有一个微调。

  还有一个房地产,这个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具有宏观含义的部门指标,价格(开始)也涨得很高,然后增速开始趋缓的。2008年11月开始直到17个月以后,不到一年半,房价涨了45%,是很离谱的。

  我们讲美国经济泡沫,实际上2003年以后房地产增长率每年涨5到6个百分点,涨了几年,这就是泡沫,这个跟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于是中国现在是下了决心,这回要把房价压下来,这回,减得可是够重的。

  3 具体效应

  中国要这么容易崩溃 就崩溃一百次了

  一般在刺激经济以后,经济上有个很快速的增长,现在有一个微调,经济增长速度就出现了一个趋缓。

  对这个趋缓怎么看,我觉得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的经济很重要,也很复杂,有不同看法也很正常。

  国外有一些极端观点,他们对中国不太了解,一看中国有什么变化,就会有一些简单的类比,比如说崩溃啊、硬着陆啊等等,接着开始讲一些很硬的话。

  如果了解中国国情就知道,中国要这么容易崩溃,就崩溃一百次了。

  我从英国回国之前,大家就说,朋友,你在英国好歹有一个工作,为什么要回去?还不知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其实我知道他们到底想说什么,他们总能看到一些有关中国的负面消息,这些负面消息是一个简单的推论,其实不足为惧。

  但是你会看到,因为中国现在经济的盘子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有的时候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或者有实力的投资家说些负面的话,也会对金融市场、国际市场带来一些影响,或者在媒体上也会有一些反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尽快转向刺激性的政策,宽松货币的政策,这样使得我们经济重新回到一个两位数的增长。两位数的增长被认为是奇迹,这个也是一种观点。

  中国要刺激经济 有十八般“武艺”

  最近,温总理在天津调研并召开经济座谈会,他提到一个重要的说法就是微调,在一些政策面上已经有一些微调的动作。总理也说,房地产这个价格一定要调下来。所以微调,如果是一种宽松的信号的话,似乎决策层说:我调的是实体经济。

  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个经济增速很正常,首先就是我们刺激经济以后,带来的一些负面的经济过热、偏快、通胀、滞胀价格的泡沫化的东西。

  这些泡沫,就是合理紧缩政策后所产生的预期效果。这个不足为奇。但是经济下调每一轮周期都这样,大家就会说,很难受,受不了了,用各种理由说调控是不是过了。其实这个很正常。

  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这一轮经济的减缓可能跟长期增长的一些结构的特点、阶段性的特点有关系。这一块我想着重的跟大家探讨一下,通过一些数据比较来说一下这两方面的看法。

  还有一个观点,经济短期减缓对中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中国要刺激经济,有十八般“武艺”,哪个国家都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手里要刺激经济的“牌局”是最多的,只要这个“牌”不出错。

  总的来说,中国的问题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改革开放。制度转型30年,成就巨大,但是这个转型还没有完成。半拉子改革怎么能把改革的议程重新激活,完成中国的体制改革。如果这个转型能做得好,中国长期增长的问题应该说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保证。

  4 内在原因

  我们不愿意讲通胀 而是说防止通胀

  经济增速下调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那为什么紧缩呢?就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刺激经济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效应。

  我在2009年的时候看得很清楚,2009年前两季度的数据已经表明货币信贷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摆脱这些不寻常的情况,那么就会掉进经济危险深渊。

  中国很有意思,通胀的时候大家不愿意讲。讲通胀,我们就要反反通胀,我们就要治理,但其实没有。包括现在,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说通胀,我们没有说治理,我们都是说防止通胀。但实际上从货币的变化上来看,我认为是有一个简单的关系。

  中国利率的管制是很有意思的,是非对称的管制,就是说存款利率管上不管下,存款利率封顶,贷款利率往上走,这样保持一个中间的逆差来给银行提供安全的收益。往上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低于某个水平。所以你看央行讲6.3%或者6.5%,贷款你不能低于6.5%,存款你不能高于3.5%。

  通胀到一定水平大概算了一下,如果把利率甩开,按照规律讲,2%的实际利率是合理的,这样过去一年,利率给居民或者给30万亿人民币带来了上万亿的税收,本来按道理讲,储户的钱都在银行里,是准备以后买车子、买房子,我存银行里,是一种建设,结果利率是负的。所以说,我们在体制上需要改革的还很多。

  如果经济增速快 会导致中国贸易不利

  最后一个是很重要的,经济增长过快还给中国带来一个极为特殊的问题,就是贸易环境。

  贸易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品价格与进口品价格之间的比例。

  当然这个比例如果下降就会恶化,如果进口价相对出口价上升了,或者反过来说出口价相对进口价下降了,也就是说下一年你要进口同样的东西,你需要出口更多的东西你才能进口和上一年同样多的东西。

  反过来说,你要出口同样多的东西,你只能进口更少的东西。

  这个道理有意思的地方在哪?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速快,它就会导致中国贸易不利。比如说经济增长了,GDP增加了10.4%,这个是我们计算的结果,其中2.5个百分点,是通过贸易条件的变化转移给我们的。

  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贸易条件大大改善,所以2009年尽管我们经济增长率相对低一点,但是它实际的收入不少。去年的表现更好一些,这个是经验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重要?就是因为中国的乡镇企业太大了,乡镇企业大了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就会派生出大宗产品密集的需求,这个需求增长短期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所以增长得太快,价格涨得就快。

  出口的商品我们都是一些竞争力比较小的,这样一来出口增长了,不一定能带动价格。所以最后就导致贸易条件跟需求是很薄弱的。

  经济扩张是好的

  但会带来通胀和贸易逆差

  中国的经济扩张导致工业生产增加,农业的变化和工业的变化相对大,中国的工业一变就会导致进口数量增加,工业增加了,投资增加了,就会导致进口很多原材料、能源、资本。

  进口一增加,如果你是小国也无所谓,价格也不会变,但中国不一样,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会给中国带来显著的影响。然后进口价格就变了,最后就会导致贸易条件的变动。

  所以这几个环节都相对比较显著,说明我国的经济扩张跟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是有很大关系的。这种关系的学名叫“飞去来兮”,就是扔出去一个工具如果打不到猎物它还会飞回来,然后下一次还能扔。中国的贸易条件也是一样,扔出再飞回来,砸着你自己。

  可以概括一下说,经济的扩张是好的,但是第一带来通胀,第二带来负利率,第三带来贸易逆差。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就要求我们的政策要进行调整。

  5 需要调控

  中国调控政策 比教科书里写的多

  中国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是属于可控制的。

  学过货币政策的话,就知道准备金率,准备金率实际在西方国家很普遍,但是在中国利率用得比较少,所以最后期待的办法就是准备金率,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过去十多年,七八年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是重点,价格政策也在用。

  第二,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多样化的,去年我们还在做十年宏观调控历史,就发现中国的宏观调控工具、措施、手段,比我们标准教科书里写的多。

  多到什么地步?我们曾经列了一个表,可以列出20种、30种宏观调控办法,包括刚才讲的货币、财政、投资、控制信贷等,也包括直接限制价格。

  如果借不出钱 是执行能力不行

  还有就是地根,过去有银根,现在我有地根,用地来调控。总之它(政府)有多种多样的调控方法。

  银监会在刺激经济的时候就一定要银行放贷,到什么地步呢?最重要的就是搭桥贷款,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没有资本也可以借钱。

  那个时候银监会鼓励银行借钱,如果借不出钱去,你可能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能力就不行,但是一旦经济过热了,又开始反过来说。

  比如说,2010年不能超过7万亿,2009年已经超过了10万亿贷款。

  另外,因为贷款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关,中国地方政府有极大的限制,怎么办?要搞基本建设,借钱贷款。

  地方政府含金量最高,不要钱(抵押)就能贷款,凭空赚取。

  中国的某些城市差不多就像一个大的国家,它确实需要自己的财源,它需要有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所以融资是很重要的。

  在目前这个环境下,我们前门没打开,甚至不让你进,那么我们就有旁门,甚至后门,所以中国哪一块是好的,哪一块是需要调整的,这都是很需要研究的问题。

  房价调控

  有关部门不断出招

  这一轮调控特别有意思的是房价调控,一直到2009年还是鼓励房产,到2009年4月份才减少房地产投资,这个在学术界和媒体引起了广泛争论,这种调控的办法在全世界很少。

  2008年的时候刺激房地产,出台了好多政策,一直到2009年5月份,都是一个积极的判断,为什么,因为2009年一季度数据出来,大概决策层有一些顾问觉得还不行,还要加大力度,所以5月份又加大力度。

  房产调控这个弯子转得太急了。在中国的政策语言中,房价调控的强度是属于一般性的,但是它接着第二招,就把房地产首付利率提高到10% ,严格按照风险利率,这个就是比较实在的。

  后来一看房地产还是没控制住,就开始使用第三招资格调控,就是到了最后,就不给你房贷了。这是最高级别的,最后发现还是不管用。

  今年1月份,直接从数量上开始控制,什么意思?就是有钱也不能买房子。突然就说不能买了。我觉得这还是压力太大。

  6 人口因素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 退休年龄有一定弹性

  经济的增速放缓还与人口有着重要的关系。

  学人口的会很熟悉,传统社会,人口的变化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了转型期间,是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最后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按照这样一种变化规律,就可以推导出来转型期间的状况,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会先高后低,相应的,劳动力也会出现先高后低,而最早出现高峰的时候是1997年。

  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可以表述为人口劳动力的变化,表现为每一个劳动力抚养的小孩和老年人数字,也就是它先低后高。

  从这个角度讲,为什么中国也可能会经历呢?看中国人口数据,现在也就是我们正处在人口最为年轻化的时期。

  讲人口劳动力的时候,它就是假定人口年龄、消费年龄,但是现在说来说去就是人口年轻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工资的变化,人口退出的年龄本身是有一定弹性的,但是到底是在61岁还是63岁?

  你看欧盟欧债危机,非常重要的就是把退休年龄从60岁改到62岁,或者干脆改到64岁,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80岁老太太还跳街舞呢。

  这个也不要过度解读,但是经济学总是讲假定条件下的成立。

  在劳动力的定义中,劳动力和人口分布是密切相关的。退休年龄不一定非要到64岁,也要看人口的数据。

  中国劳动力转移 仍然会持续

  劳动力转移,中国的经济是转型增长,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转移情况,但是都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这个是个规律没有问题,这个发展规律就像恩格尔系数那么可靠。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要素),转移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从某种角度来考虑它,可以研究它。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报告,我们看到4个省7个县是这样的情况:现在村里基本没有35岁以下的小伙子。该出去的都出去了,出去干什么了就不知道了,所以农民工的高潮到来了,农民工的比例增加了。

  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节奏,这种变动阶段性的特点背后有一系列道理。

  要研究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供给面的条件、需求面的条件,特别重要的是政策面的一些变化,有的限制,有的相对比较宽裕。有的县鼓励农民出去打工,有的地方政策不让你出去。

  最不确定的就是政策,政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们这个报告里的数据也不敢说严谨。

  中国劳动力转移仍然会持续,没有一个绝对的拐点。

  7 收入因素

  中国后发优势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人均GDP在30年前,相当于美国的1%,8年前相当于美国的3% ,现在相当于美国的10%。

  这意味着中国后发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落差越大,潜在的通过引进技术带来的进步速度也越快,这个进程还会持续。

  另外,我们也做了研究,大家都说农民工工资不变,我们找了几百条数据,主要是1979年以后的,1979年之前早期的数据少一些。

  从这个数据来看,农民工工资确实这几年增长比较快一点,名义工资从1979年到2009年这30年间的增长速度为9.3%。

  你要说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说工资不变,这太简单了,就是把中国历史变化包含的一些信息忽视了,没有探讨。

  好,这里讲的是长短期的变化,我觉得中国的发展下一步还是靠机制的转型,短期的宏观政策也会进行一些调节。

  我们说土地制度有三个圈,中间的一个圈通过农业转为非农。为农民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保障农民的权利,这种做法使土地政策有延续性。

  (以前)你让别人到农村定居(别人不愿意),现在你让农民放弃土地,农民反而不愿意。

  我们去调查,发现很多农民不愿意去城里定居,因为要农民放弃土地,把农村的土地交给集体,这凭什么?这个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就业形势发生实质性改善,劳动市场上用工需求总量相对饱满,甚至间歇式出现“民工荒”和“用工荒”现象。

  这一现象从客观上要求就业方针从主攻就业数量扩张,向兼顾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目标转变。主动适度调减经济增速与劳动市场客观转变和就业方针调整相适应。

  利率汇率 实际上就是宏观经济的心率

  现在中国政府有很多钱,财政收入每年增长30%,这其中有很大一块通过分配,又转移出去了。

  在宏观经济上,大家都说中国的储蓄率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就是政府不应该筹建,政府投资,如果按照定义就是储蓄,政府大量的投资变成了储蓄。

  最后就是利率、汇率。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开放国民经济的条件,你不可能没有一个比较灵活的汇率和利率支持,这两个东西就是两个最基本的相对价格,一个是用外部的相对价格,一个是你资金的相对价格。

  利率、汇率实际上就是宏观经济的心率,心率没有调节好,别的东西不容易上演的。短期用一用可以,但是长期来讲,长治久安就很难。

  最后我想说,如果能做到改革推进,我相信是在十八大以后,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往往都在三中全会。

  8 改革之路

  在2021年 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

  去年年初我到美国去做了一次交流,当时做报告分析了中国2003到201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在2003到2010年这8年间,用美元衡量GDP的总量,每年(进行)赶超,比美国快15.4个百分点,那这个是怎么来的,第一个,中国的实际增长比它高,高将近9到10个百分点,第二个,中国的经济整个的通胀比它高,又高了几个百分点,这个很有意思。

  中国20世纪80年代时的实际增长比它高,但是这个高就导致了中国对外竞争力的削弱。

  2010年中国GDP为40.12万亿元,按汇率折5.88万亿美元。2010年美国GDP为14.6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约四成,美国是中国的2.52倍。

  考虑中国2003年以来的增长包含增长偏快和失衡因素,未来较长时期年均追赶速度或许会低于过去8年的15.4%。假定未来十年经济追赶速度是11%,中国经济总量也会在十年前后赶上美国,也就是在2021年,中国的GDP总量就会超过美国。

  去年中国人口约13.4亿,人均美元收入接近美国的十分之一。2021年中国人口有望增长到14亿上下,人均收入约为1.2万-1.4万美元。

  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714美元,在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行榜中位列100名上下,同年人均1.3万美元国家大约排名在40上下。

  如十年后总量规模超过美国,中国人均收入指标有望从目前中低收入提升为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不过届时仍不到美国预测人均收入的30%。

  中国最大的问题 是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我就说这个可能是一个偏高的数据,因为通胀,中国的增长今后也会缓慢,如果把这个数(比美国快15.4个百分点)砍掉4.4个百分点,把它变成11,但是11的话中国仍然是那样。

  两年前,有关方面在纽约交易所做报告时提到,中国的经济表现并不差。这几年的报告中,我也分析了一下美国的经济,也不会出现崩溃。

  中国的经济总量会大大提高,但即便到那个时候,中国人均收入可能与美国人均收入的比值仍然是1:4,相当于美国的40%,但是总量达到了。

  这个东西我认为很重要,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但是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像欧债那样,一旦到最后还不起钱了。但是中国没有这样,它是一个完全统一的。

  那么中国经济如何更加顺利地发展呢, 从短期宏观政策看,应针对形势演变并在货币政策稳健基础上,灵活实施宏观调控。

  通过资本深化和动员资源入市来应对吸收回笼货币。当目前紧缩政策随着宏观形势进一步演变需要调整时,首先采用放松准入限制、放松数量管制措施。

  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是改革,中国国内的改革,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想明白国内改革实际上是回答你到底要什么,解决国内的这个问题定位,才能解决中国在国外国际上怎么出牌。

  卢锋

  个人介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英文杂志《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获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法学学士。

  卢锋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发展研究院做访问研究,他曾在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任教。
(责任编辑:廖廖)
  • 分享到: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