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已略显疲态,但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业内也是各执一词
理财周报记者 张莉/文
理财产品波澜再现,暗潮涌动。
10月底,银行理财市场一改往月拐点的疯狂,发行数量及规模出现骤减。
11月初,理财市场新端倪再现。质押贷款重现江湖、实
物黄金套现贷款、引入“安全垫”机制等搭售现象层出不穷。理财产品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再次被推向市场的风口浪尖。
质押贷款再现,理财产品可变现
“在理财产品市场上,只有不断开发、创新,才是生存之道。”一家外资行的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银行需要在理财产品的市场上作出一定的创新,这样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有的时候,银行的理财产品创新,却是换汤不换药。
目前的理财产品市场上,可质押的理财产品成了香饽饽,几年前一度暂停的理财产品质押贷款业务再次席卷而来。
理财周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在多家银行发布的最新理财信息中,不少在售的理财产品都附加了“质押”功能。
浦发肇嘉浜路支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产品类型为保证收益的汇理财系列产品,不管是投资期限是1个月、3个月还是6个月,都具有产品质押功能,但最低投资额为30万元,只能贷投资金额的80%,还需客户支付抵押贷款的利率。
无独有偶,民生银行发行的投资期限为一年期的理财产品,起购点为10万元,也具备这种“质押”的功能。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最新发售的半年期产品,认购起点200万元,同样可以申请质押贷款。不同的银行,最高质押率不同,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最高质押率也不完全相同。如以上所提到的两款理财产品,只要携带理财产品持有证明,就能办理质押贷款,前者最高质押率为85%,后者最高质押率为90%。
调查中还发现,多款提供质押贷款的产品,普遍可享受基准利率7.05%,认购起点超过300万以上的产品,还能享受少量的利率折扣优惠,或者有其他附加的增值服务。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理财经理表示:“质押贷款,并非适合任何理财产品。一般来说,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下,且不超过理财产品期满日,贷款利率则视客户资质和资金大小而定,多数都不超过基准利率。”
质押贷款类的理财产品早在2008年就已经有银行推出,当时由于客户需求不大且知名度不高,在市场上并没有掀起热潮就被银行勒令下架了。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银根紧缩、民间借贷需求旺盛等诸多原因下,让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具有贷款功能,银行不仅赚取了贷款利息,还吸收了存款,可以说是存贷款双收。
“所谓的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本人名下、在某家银行销售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受益权设置质押,从该行取得人民币贷款,到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一种信贷业务。不过,绝大多数银行只接受保本型理财产品进行质押贷款,额度也通常为所买理财产品本金的80%~90%。”上述人士分析。
四大行黄金也可变现,
“安全垫”机制进入市场
不仅是理财产品可质押,在目前的市场下,实物黄金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功能,成为银行“拉拢”客户的又一工具。
但是,并非任何黄金品种都适合质押。不同的银行给出了不同的规定。
农行允许质押贷款的黄金包括实物黄金和记账式黄金。其中,实物黄金包括该行自营或代理买卖的实物黄金以及非该行销售的实物黄金;而记账式黄金质押目前仅限于该行开办的记账式黄金业务。中行的黄金质押贷款仅限于中银品牌金和代理品牌金,工行则可为自有品牌“如意金”和金交所的标准金提供质押。
为了能在理财市场上与同行抗衡,四大行也是花招百出。以中国银行为代表,近期推出了带10%“安全垫”的分级阳光私募组合基金,这款引入“安全垫机制”的阳光私募组合基金,尚属国内首创。
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同,阳光私募组合基金引入了“安全垫”机制。为充分保证投资者收益,投资顾问将共同出资12%,先行承担产品10%以内的亏损。也就是说,当理财产品的净值在1元至0.9元之间时,亏损部分由投资顾问承担,净值在0.9元以下的亏损由投资者按照比例承担。比如一位投资者购买该产品以后,净值从1元跌到了0.9元,则该投资者的本金不会受到损失,但是也没有投资收益。
理财市场切忌病急乱投医
不可否认,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已略显疲态。
多位银行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待售的可质押的产品不多,现在还没有太多的客户。但银行的产品从来不愁卖,以后这种产品或许走俏,也不无可能。但它仅适合于手头持有中长期理财产品、急需用钱但的确没有其他渠道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的客户。”
提及黄金质押贷款,一位大行的理财经理表示:“虽然黄金质押贷款手续简单、质押率也能达到90%,但投资者也要付出比国家基准利率高出10%-20%的利息,加上黄金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回报的风险,投资者在选择的过程中仍需谨慎。”
一家大型银行的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用于质押的理财产品多为保本型,收益率不会太高,多半会出现收益难敌贷款利息的情况。投资是为了获利,如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不足以抵消贷款利率,这笔买卖并不划算。”
有存在就有需求,明知有风险,仍然抵挡不了投资者对各类理财产品狂热追求。理财周报记者对数十家银行网点走访中发现,很多理财产品刚开始发售就被一抢而空。在贷款额度十分紧缩的当下,这种顺势而起的产品,前景如何尚待讨论,但隐藏的风险却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
利用客户的钱,再将钱贷给客户,以实现利套利的目的。虽然具备质押功能,但每款理财产品质押贷款的适用性、质押比例、利率、期限、还款方式均不同,由于贷款利率高于收益率,如若用于超短期资金周转,或许可以一试,如果质押贷款期限太长,银行客户将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