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银行理财

外资行的困惑:何谓“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

来源:机构投资
2011年08月30日12:43
  8家外资银行在7月份共发行了38款理财产品,不仅无法和中资行的风生水起相比,与最高时期的66款相比,也减少了近一半。

  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外资银行可谓备受打击。

  在日益挤压的狭缝中,不仅和国内银行的产品期限无法比,在收益上的巨大波动也让国人愤懑,人们甚 至嘲讽道“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是下蛋金鸡还是金融毒品”。

  外资银行怎么了?

  一位外资银行的国际业务部总监告诉《机构投资》:“外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无法跟内资银行竞争,因为我们始终给不出那么高的收益率。”他接下来的一句话让记者惊讶不已,“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国内银行是怎么做到的。”

  据某媒体报道,银监会日前召开内部会议,表示将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深入整顿,“超短期”理财产品是被直接点名批评的产品之一。

  据报道,银监会在过往调查中发现,某些超短期理财产品号称有6%甚至8%的超高收益率,是银行通过从其他业务收益中“东拆西补”获得的。

  “银行揽储目的尽显无疑,理财产品期限越来越短,长期理财产品变成稀缺产品,”有银行内部人士表示。

  据Wind资讯统计,一个月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占到整个发行数量的36.64%,一到三个月的占到30.25%,而一年到两年的长期型产品只占到1.46%。

  某外资银行的高层告诉《机构投资》,投资者一定要明白收益和风险的匹配性,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他表示:“国外的短期理财基本上是用货币市场基金来解决的,像国内的这种超短期的是不存在的。老外在短期类理财的话,就会直接去买货币市场基金。”

  现在人们被国内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深深吸引,虽然存在实际期限和实际收益的质疑,但它至少不会亏本。而且超短的期限,只要能赚就行。正是这点短期理财产品成为散户的挚爱。

  由此造成了一种概念上的模糊,那就是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是怎样的?它是不是没有风险的理财工具?

  “国内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是一个新概念,也就是这两年才出来的。这跟外资银行原来所谓的理财产品是不完全一样的。外资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要比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早很多。”

  也就是说,在国外银行理财产品依旧类似于股票等风险类投资,风险依然是存在的,而且跟收益成正比。

  国内市场渐渐演变的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满足了银行变相吸引存款,投资者追逐短期高收益的需求,却忽视了其中的风险。

  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今天,没有风险,而且还能赚上那么一点,时间又短,的确具有吸引力。

  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银行,还是投资者。

  背景阅读

  超短期产品发家史

  通常在1个月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我们称之为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个位数期限的产品。

  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就像是一匹黑马,迅速蹿红。

  来理理这些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家史”。

  据《机构投资》统计,在2004年的第一批135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没有1个月以内的产品。其中,1-3个月的产品为11款,3-6个月的为14只,而1年以上的为87只,占到总和60%以上。

  但从2005年开始,短期理财产品开始有了苗头,645只理财产品中已有25只是1个月以内的,1-12月之间的的开始占到大部分,1-2年以上被压缩到了115只,占比17.85%。

  此后的2年这个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

  但到2008年,在6492款产品中,一个月以内的就达到了920款,占到14.17%,1-6个月的分别为1776和1794,6-12月为1440只,1年以上仅为408,占比6.28%。

  接下来的两年随着发行产品数量的递增,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也是不断地加快脚步。

  截止2011年8月1号,已发行的12887款产品中,期限为1个月以内的产品份额跳到36.32%,占据老大的位置。而一年以上的产品已经不到2%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外资银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展情况。

  荷兰银行在2004年6月7号发行了一款名为梵高理财投资服务-美元利率挂钩存款。期限为3个月,保证收益,预计年化最高收益率为7.0%。

  2005年为空窗期。

  2006年恒生银行发了2只一个月以内的产品,渣打银行发了1只,华侨银行发了一只。

  2007年继续为空窗期。

  接下来的两三年,在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中,稀稀拉拉地能看到外资银行的身影,不过也就几只。

  同样地截止2011年8月1号,从财汇上一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中看到外资银行那若有若无的身影。汇丰银行1只,法国兴业银行1只,永恒银行2只,南洋商业银行2只。

  而且统计还发现,虽然名为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但基本上期限都为一个月,只有偶尔一两只在二十多天左右。

  短期理财产品的受捧程度已经天下皆知,为何外资银行不发行一些红到发紫的几天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谁是传说中的“叛离者”?

  作者:孙常荣 (来源:机构投资)
(责任编辑:张玮)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