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间消息,美国银行(BA C )周一宣布,将出售其在中国
建设银行的一半股份,即131亿股,预计将赚得33亿美元,美银方面称此举旨在加强其资本基础。市场预期,此交易将在下月底之前完成。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国际投资者重新配置中资银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行股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因为自身补充资本的需要。这位分析师认为,国际投资者从国内银行的抽身退出潮或将初现。
风险预期和资本压力促发减持 “目前,国际投资者看空
中国银行股,与国内分析师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判断上。”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认为,基于过去两年银行业信贷资产的强劲增长,以及政府刺激计划导致相关贷款标准下降而削弱了银行资产质量,中国持续紧缩政策的叠加效应,未来三年中资银行资产不良率或将上升。同时,由于未来政府换届等原因,地方融资平台等问题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激化暴露,但未来风险隐患大。
另外,商业银行资本新规也加重了外资行资本压力。根据“巴塞尔III”的规定,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为7%、一级资本充足率8 .5%、整体资本充足率10.5%。其中,被列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美国银行等还被要求额外增加资本充足率,幅度可达2.5%。这意味着,美国银行2016年前须将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并保持至9.5%。截至6月30日,美国银行半年报显示,其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较上年末下降了0.24个百分点。一旦美国银行沽出建行5%左右的股份,那么其资本充足率将得到有效补充。
此前,美国银行考虑出售美林部分业务以补充资本,但最终该方案被C E O莫尼汉公开否认,“由于中资银行融资平台风险隐忧再加上目前存在尚好的套利时机,因此美国银行不得不在权衡轻重之下选择出售中资银行股。”国泰君安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认为。
淡马锡或接手建行股份 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美银减持建行是意料中事,最重要是该批股份已洽买家接货,故认为对市场冲击不大。”尽管买家身份尚未公布,有消息人士称是新加坡主权投资基金淡马锡,但这并未得到证实。在美银谈判的各路买家中,还有美国、中国、马来西亚和中东等国主权财富基金和机构组成的团体,因此不排除其他买家“入选”。
事实上,今年7月5日,淡马锡已在二级市场大手出售部分持有的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H股,合共套现280亿港元。这是自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以来,淡马锡最大规模的减持行动。“如果目前再有淡马锡接手,不排除有其重新配置资产的可能性。这就印证了上次淡马锡对建行的减持是技术上的调整。”去年中国银行业增资扩股时,淡马锡全额注资中行和建行超过30亿新元,丁玮表示,“去年我们超额配置了,基于投资平衡的策略,所以今年会卖掉一部分。”根据淡马锡近期发布的2010年年报,自2002年3月31日淡马锡将投资组合重心转移到亚洲之后,其在过去九年取得了21%的年化回报率,回报相当于原投资的5.5倍。如今,正值淡马锡投资策略重新定位之时,大举抛售内地银行股让市场担心其对中国银行业整体看法转向。
超额收益的回报是外资机构套现的一大基础。
北京银行副行长赵瑞安曾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其实是“掠夺式的投资”。他举例说,“北京银行刚刚上市,发行价是12.5元,荷兰IN G集团入股北京银行的价格是1 .95元,其收益难以想像。”他承认,引入外资后,北京银行得以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但是,“引入外资应该是一个公平的价格。这样能够保证我们银行业健康发展,也能够让外资合理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不至于出现掠夺式的投资”。
国际投资者战略性退出 自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正式迎来股份制改革,同年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了建设银行9%和5.1%的股权。此后2008年11月,美国银行完成了与汇金公司的相关股份的交割,美国银行再增持建行195.80亿股,持股比例上升至19.13%。
就工、中、建、交四大行而言,当年均参与注资的国际投资者中,目前,美国运通持有6 .38亿股
工行股,占其总股本0.18%;仅亚洲开发银行持中行 股 约3 .0 4亿股,占其总股本0.11%;美国银行持建行约255.8亿股,占总股本10.23%,富登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属淡马锡旗下公司)持建行股141.31亿股,占总股本5.65%;汇丰持
交行104 .82亿股,占总股本18.63%。
长远来看,建行行长张建国认为,美银会长期持有建行股份至少5%。另外,建行与美银第一步7年期的战略合作在2012年年底结束后,双方将会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跨境股权投资和并购等领域商讨业务合作的可能性,预计近期双方将达成新的战略合作协议。佘闵华预计,下半年银行股整体趋势预计仍然是稳定的局面,整体上不会比上半年差。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