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后,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近期来了一个集体爆发。工商银行“五一”节前宣布大幅提高一款灵活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 ,提高幅度史无前例,最高达 2.2个百分点。之前,其他多家银行也在4月底、5月初上调了处于存续期内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业内人士提醒,市民选购理
财产品,一定要注意其中玄机,许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不如其宣传得那般美好。多家银行上调理财产品收益率
加息后,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开始上调。工行在4月27日宣布,从4月28日起大幅上调一款灵活期限理财产品“步步为赢”的收益率,并增加1个月~6个月区间的档期设置。上调后,各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均明显超过同期限存款利率,60天~89天期限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2%,而3个月期存款利率为2.85%;150天~179天期限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8%,大幅超过半年期存款利率3.05% 。从提高幅度来看 ,60天~89天上调幅度最大,达到 2.2个百分点。
除了工行以外,此前光大银行于4月中旬已宣布上调“阳光理财月”月盈部分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上调幅度为0.3个百分点。深发展一款投资期为 1个月、滚动发售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提高幅度更大,达到0.45个百分点,提高后预期收益率与工行上述产品接近,同样超过了3个月存款利率。此外,很少宣布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中国银行5月4日也宣布,从5月6日起,中银日积月累-日计划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从1.68%提高至1.8%。
年化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
银行兜售理财产品,一般只宣讲年化收益率,但短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因为时间因素,实际收益要远远低于年化收益率。市民徐先生在“五一”节前购买了20万元某银行的7天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 3.8% 。前两天,徐先生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该产品的结算收益仅为200000×3.8%÷365×7=146元,而不是她预期的200000×3.8%=7600元。
“ 年化收益率不是实际收益率,投资者在挑选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建行青岛分行理财师谭向荣说,年化收益率并不是实际收益,7天的理财产品,收益金额就应该是年化收益的7/365。
保本型理财产品更受宠
由于证券市场的动荡,市民对稳健型理财产品较为推崇。金融界产品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之前发行的264只理财产品中,债券投资类占据发行首位,共发行123只,占总发行量的46.59% ;处在第二位的是组合投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 110只,占总体发行数量的41.67% ;债券类与组合投资类产品已经占到了发行总量的九成左右。
之前发行的理财产品排行前十位均为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也相对保守,没有超过 5% 。理财分析师表示,目前股市走势尚不确定形势,此类理财产品比较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的投资者,在保障所投资本金的安全的同时,还可以获利。
从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期限来看 ,短期理财产品的热度仍然没有消退。其中1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 95只,占总发行量的35.98% ;14天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46只,成短期理财产品主力;1~3个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 75只 ,占总发行量的28.41% ;3~6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 40只,占总发行量的15.15% ;6~12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 51只,占总发行量的19.32%。
提醒 理财产品有“真空期”
盘点理财产品的收益,投资者还需要考虑其“真空期”。业内人士介绍,相比投资者对年化收益的熟悉程度,“短打”理财产品的发行期和滞后期等却常常被市民忽略。而短则两三天长则十余日的这个“真空地带”,却恰好摊薄了短期理财产品的高收益。
据了解,3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在收益日之前,还存在2天左右的发行日;而收益到账日之前,还存在三五个工作日不等的回款滞后期。也就是说,为获得“短打”理财产品的收益,市民手中的资金至少要面临5天左右的闲置,这将显著拉低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时七天理财产品看上去收益率为3%,如果考虑到空置期,实际收益率也就在2%左右。”这位理财师对记者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看好“真空期”,综合评价再决定是否购买。 记者 肖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