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观察姜业庆
“3·15”,又是一个消费者的维权日。
中消协日前发布的统计情况指出,银行、保险、证券等理财领域正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之一。
比如,保险市场投保易理赔难、业务代理人欠缺诚信意识、不规范现象情况时有发生;在银行领域,银行卡和网
上银行潜藏消费与安全陷阱,理财产品的风险告知缺失及无信用保障;股市“黑嘴”分析误导、股票软件推销、股民信息资料被泄露等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内最大的理财用户口碑评价分享网——口碑理财网推出的2010-2011年度理财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也显示,金融理财领域的侵权事件屡屡发生,而且事关消费者资产安全,损失巨大。
口碑理财网推出的2010-2011年度理财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就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如“中行网银频繁被盗不警示客户”、“平安车损险靠误导每年收入数亿”、“中国人寿(601628,股吧)官网误导宣传"存款"一个月亏70%”、“招商信诺恶意删帖打压舆论”、“国海富兰克林"老鼠仓"事件”、“新华人寿联手银行骗老人,投资理财变保险”、“中信银行(601998,股吧)理财产品巨亏”、“东亚银行"利财通"巨亏事件”等。
其实,笔者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个案,一高中同学近来去某银行网点办储蓄业务,在业务人员的劝说下,本想办储蓄的钱却变成了买保险产品。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告诉笔者,银行、保险、基金等理财领域为百姓工作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引发的纠纷与矛盾也日益增加,理财权益及其保护问题开始凸现。
口碑理财网负责人高巍告诉笔者,分析这些案例不难发现,理财领域的“李鬼”们显然要比其他行业更隐蔽,他们明显的共同点是,公司、业务和产品是完全真实存在的,但是在宣传和服务上面进行夸大、误导,甚至是欺诈。这种“七分真三分假”的“陷阱”令许多消费者放松了戒备,而不幸中招。作为特殊消费群体的金融消费者,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却远远追不上金融业强劲发展的趋势和推动力。在金融消费的维权过程当中,金融消费者常常会遭遇到保险银行“霸王条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从而使得“维权”雷声大雨点小;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其实,理财维权不仅需要消费者消费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现实的情况是,金融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权益及其保护却一直被社会各界包括金融业经营者和消费者所忽视。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尽管我国在1993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法对“金融消费”这一类特殊的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导致消费者金融权益遭受侵害后难以得到有效救济。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孙工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提出议案建议,加快立法,构建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体系。他指出,目前,金融消费领域的大量问题无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得到解决。同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虽然都原则性地提到要保护或维护存款人或投资者、公民的合法权益,但在规范设计上并未对金融消费及其权益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不能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理财消费者提供适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