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续加息已导致传统人身险预定利率严重倒挂,但保监会酝酿多时的预定利率市场化新规却迟迟没能发布。面对传统人身险市场的不断萎缩,保险专家呼吁,利率市场化亟待破冰,并认为目前时机已经成熟。
据了解,预定利率是指险企在产品定价时,公司根据对未来资金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主要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设置。与之相关的传统人身险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返还型重疾险。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传统人身险预定利率多次高于央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导致“利差损”出现。保监会于1999年设定2.5%的预定利率上限,这一上限已执行十年之久。保险分析师解释,此前2.5%预定利率上限的设定,有效防止了“利差损”,但是预定利率上限设定成为一把“双刃剑”,2007年前后央行的几次加息让此类保险产品的优势很难再现,市场份额呈缩减态势。在2007年至2008年时,保险业内曾发起关于预定利率市场化的大讨论,不过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搁浅。
2008年年底至去年10月份,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持续稳定。保监会于去年7月份下发《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表示将传统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险企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有关保险专家分析,保监会希望在预定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利率相当的时候推出产品定价市场化,但最后总是因为行业内观点不一而搁浅。
随之,去年10月20日至今年2月8日,央行三次加息,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升至3%,五年期升至5%,这很可能致传统人身险市场再遭打击,专家呼声渐起。因预定利率过低已无法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等竞争,销售市场不断在萎缩。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传统产品在寿险公司总保费中的占比仅为11.8%,其中新单保费占比更低,仅为4.5%,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保险要加强保障功能的初衷并不吻合。
目前是否是传统人身险预定利率放行的时机?中金证券分析师曾周光表示,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削弱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因为市场化后,保险公司可能要对产品实行降价,同样的保障,可能价格要低了,这样就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这很可能是这一新规迟迟没有推出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险企多将传统人身险与分红险组合开发,而大险企因投资能力较强在销售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对预定利率市场化关注度并不高;相反,中小险企对预定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更高些,他们希望通过市场化在传统人身险领域抢占市场。
也有保险人士认为,当险企盈利能力被削弱后,势必增加了险企的投资压力,而目前债券收益率低迷、股市震荡,预定利率市场化出台时机显然并不成熟。不过,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则持相反态度,认为目前由预定利率市场化定价的时机已经成熟。李良温近日解释,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日益拓宽、投资专业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得险企获利能力大大增强,并不会再形成“利差损”。数据显示,从1999年以来保险行业的年均投资收益为4.71%(仅有2008年低于2.5%),远高于传统人身险预定利率,积累了高额的“利差益”。李良温认为,传统人身险消费者10多年来只能得到2.5%的增值,显然欠公平。
一位中小险企负责人指出,目前已经进入加息通道,为了推动传统人身险发挥更大的保障功能,应尽快对预定利率放行。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也曾于去年年底披露,预定利率市场化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不过何时放行仍不得而知。
预定利率市场化能否对目前的保险市场形成冲击也备受市场关注。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目前传统人身险市场较小,价格的调整并不会对公司盈利产生太大影响;相反,预定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保险产品创新,并改善目前分红险“一险独大”的格局。
事实上,预定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全面放开和完全市场化。记者从保监会获悉,保监会要求新开发产品的法定准备金评估利率不超过3.5%,也就是说,如果预定利率超出了3.5%,则资本需求将随之增加,可通过资本金手段控制企业的产品定价。
商报记者 崔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