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中资银行动态

银行2011前瞻:控制信贷与监管达标并行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李真
2010年12月27日00:26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身不败”的中国银行业,其2011年难有波诡云谲。目前影响银行经营、风险等方面的政策正撩云拨雾,逐渐清晰。

  银行景气度可以说与宏观经济基本面高度一致。“大家对明年的经济增长没有多少异议,我所看到的报告中,最差的预测基本也是在9

%以上。”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对于银行业来说,2011年可说是主航向确定,其间可能发生的变量,也就是新增信贷、风险水平、监管政策这些参数,尽管加息是全民关注的大事,可加息是2次还是5次,对银行的业绩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事实上,影响2010年银行股走势的主因正是政策的不确定性,那就是刺激举措何时恢复常态的争论不休。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影响银行的政策已经逐步明晰,“投资者调整好心态回过头来看银行,会发现银行还是很不错的。”鲁政委说。

  加息与提准备金率并举

  几乎每出台一次新的货币政策,市场就会波动一段时间,而反应最为强烈的通常是银行。“货币政策预期成为2011年银行股投资策略主线。”中信证券认为。因此是否买入银行,预测货币政策是绕不开的坎儿。

  但预测货币政策是一个很困难的事,还经常充满分歧。“我们对于未来加息的方式和次数很难做出判断,对称还是非对称,非对称的话,其方式和幅度也是我们不好预测的。”国信证券这样解释,放弃了具体判断。

  高企的CPI使得市场对货币政策紧缩的预期加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也基本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说根据谨慎的选择,作为可松可紧的政策,要抑制好通胀,所以政策上会比2010年来得紧一些。”鲁政委表示。

  但对于明年加息次数,有一定分歧。

  券商报告普遍预计明年加息2~3次。“预计未来紧缩态势随着通胀压力的缓解而减弱,货币政策或将呈现前‘紧’后‘稳’的特征,重新进入经济增长主题。利率政策调整有限,预计升息两次。”中信证券在报告中称。

  “我们预计今年底有可能来一次较多增加存款利率的非对称加息,2011年再对称式加息1~2次,使1年期存款利率达3.25%附近。”国泰君安认为。

  此外,第一创业证券、日信证券、民族证券、长江证券、中航证券、上海证券等普遍认为明年加息2~3次。

  但鲁政委认为明年加息可达5~6次之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到23%的水平。

  之所以有这样的分歧,“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我对通胀的预期高。”鲁政委称,“很多预计明年加息2~3次的人或机构,普遍觉得明年的通胀最多到4.3%、4.5%打住,并且认为明年的通胀表现前高后低,很可能从第二季度后通胀就开始回落。我们认为CPI会达到5%~6%之间的水平。”

  比如中信证券认为,综合考虑通胀的惯性、货币政策时滞及翘尾因素影响,2011年CPI预计在3.8%,且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

  “第二个分歧点在于对这次调了存款准备金却没有加息的理解,认为央行担心热钱的流入,未来更加倾向于以数量的手段来调控,尽可能地少用价格手段,但我认为这个政策立场和热钱基本没有关系,无论是数量手段还是价格手段,不加息照样阻挡不了热钱的流入。”鲁政委解释。

  信贷投放7万亿

  央行的调查统计显示,虽然受制于对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政策影响,贷款需求景气指数较一季度的高点有所回落。但第三季度信贷增长连超预期,并明显超过往年同期的新增贷款规模,显示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依然较为旺盛。

  预计2011 年在保障房建设、城镇化推进、已开工项目仍需后续信贷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信贷需求不会出现下滑。目前最普遍预计的信贷投放为7万亿元左右。

  国泰君安、中信建投、中投证券等券商均预计2011年银行业新增人民币信贷在7万亿元左右。其中,国泰君安预计信贷增速在15%左右;中信建投预计明年信贷投放继续严格控制,实行信贷投放规模目标制,4个音符节奏依然是3:3:2:2。

  “考虑到这两年货币信贷投放偏多,所以我们更倾向明年M2目标定在15%到16%,信贷是6到7万亿。”鲁政委表示。

  即使是7万亿的新增信贷,其实也不算少。除去2009年9.6万亿、2010年7.5万亿的新增量,这也算是有统计以来的第三高放贷量。

  净息差或扩大

  由于净息差对货币政策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无论是加息还是信贷投放趋紧对银行来说都是有利的。

  “有利于提高银行对贷款人的议价能力,有利于银行利差的扩大。”鲁政委说。

  尽管信贷规模会减少,但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加息周期中,利率将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信贷规模减少,银行的议价能力将更强,“银行的净息差将会不断提高,使得银行净利润保持一定幅度增长,对银行业业绩的贡献将进一步改善。”中信建投称。

  中投证券也认为,历史数据表明,银行业绩增长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信贷紧缩和经济景气的叠加效应,使得银行议价能力增强,价可以弥补量的不足,将推动银行业的持续增长。“而加息促进息差水平提升。历史上加息周期会大幅提高银行息差水平,在信贷收缩的背景下,这轮加息中存款基础好的招行和四大行,中小企业业务较强、议价能力更强的民生和城商行,同业业务和债券业务有优势的兴业、南京等银行受益将相对较大。”

  平台贷款风险

  一直困扰银行的风险问题莫过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了。

  自2009年起的9.6万亿超常规信贷投放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就一直困扰市场,至今影响犹存,就在近期临近岁末,这个问题又出来骚扰了一把。12月21日银行股经历了一轮上涨后,22日又出现波动,早盘大盘飘红,而银行板块除了南京银行停牌外,其余银行股全绿,而这一波动则来自传言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消息,该意见规定了融资平台贷款的五级分类规则和风险权重系数。

  针对此消息,中金公司快速反应,即刻发布《监管靴子逐步落地中》的报告,对该消息做出点评,在对银行不良率、拨贷比、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影响进行分析后,警示投资者“银监会的监管规定会引起市场波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来的风险在来年究竟大不大?鲁政委乐观预计风险不会太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这么一句话,做好经济刺激计划与‘十二五’项目的衔接。此前大家都担心4万亿刺激政策之后,很多项目在利率收紧后就做不下去了。但现在看来,对已经上马的项目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对于之后的项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有个说法,‘严格防止滥铺摊子、滥上项目’。就是说对于已经上去的项目平稳地把它做完,没有上去的就严格管住,因此老的项目风险很小,造成的坏账不会像大家担心的那样严重,而新的融资平台风险则不会发生。”

  中金公司在点评中也认为“如果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那么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的增长会在动态中化解风险。即使某些贷款按照银监会当前标准划为不良贷款,但未来也会升级为正常贷款。财税体制改革能够推进,也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

  中投证券业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可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率显著上升的概率较小,资产质量可能好于市场预期。

  监管标准升级

  “但是也要看到,明年银行也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监管政策变化。”鲁政委表示。

  目前业界对监管的担忧主要体现在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四个领域,“明年有几家银行要作为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体系的第一批执行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拨贷比等会不会提要求,如何提要求都是不确定性因素。”鲁政委说。

  最新达成的巴塞尔III将资本划分为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4.5%、6%和8%,此外,还加了两个资本缓冲,一个是留存超额资本,建议为2.5%,另一个是逆周期超额资本,建议为0~2.5%,为降低“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还要求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1%的附加资本。三个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最高分别为9.5%、11%和13%,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12%和14%。

  借鉴其思路,银监会目前在讨论,三个资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达到10%、12%和14%,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1%、13%和15%。

  截至2010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和9.5%,高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标准。但是从上市银行的情况来看,部分股份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仅略高于 8%,如果新的资本监管方案提出超额资本要求并将部分股份制银行列为系统性重要银行,融资压力将依然存在。“如果被列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并且要求资本留存缓冲,那么招行融资压力最大。”安信证券称。

  在讨论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的同时,银监会也在讨论新的拨备监管指标,在原有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的基础上,提出贷款损失准备余额比贷款余额之比不低于2.5%,将从2011 年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在2012 年底达标。

  三季度末,上市银行平均拨贷比为2.04%,大型银行为2.48%,股份制银行为1.85%,城商行为1.79%,这一新规给上市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很大的拨备计提压力。“宁波、兴业、中信、深发展压力最大。”国泰君安认为。

  银行转型求解

  翻阅券商发布的2011年银行策略报告,几乎都将“转型”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看到了银行目前收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由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弱小,中国经济主要的融资渠道是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渠道,贷款成为稀缺资源,再加上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利差保护,贷款收益比较高,资本充足率监管也不健全,就造成了银行的增长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的扩张,信贷投放对象以国有大企业、国家投资的大项目为主,收入基本依靠利息收入的发展模式。

  而大多数贷款是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从而形成了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的发展路径,在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升的趋势下,这种发展模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

  “大企业的脱媒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轮在中国的脱媒趋势加速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形式,西方的大企业脱媒表现为更多的依赖直接融资,即依赖发股票发债,中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除了通过直接融资外,还通过另一种形式,通过信托融资。”鲁政委说。

  所谓金融脱媒,就是企业融资对银行依赖程度降低。事实上,银行也越来越感受到这个问题和压力,开始加大对中间业务投入,以实现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鲁认为,贷款方面,银行未来会把精力更多的转向中小企业投放,因为在中小企业面前,与大型企业相比,银行的议价能力更强。

(责任编辑:聂晶)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