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现在正在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从实体经济看,2011年将开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深化,我国经济在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将实现突破,使中国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一过程必然创造出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货币体系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始提速,境外人民币使用范围和流通途径不断扩展,无疑将给中国的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业务机会。
但要充分把握住这些机遇,中国的商业银行并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金融创新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滞后于西方金融,中国银行业必须大力推进原创性、攻坚性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第一,走体制创新之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过去以投资和出口为支撑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从过多的依赖于加工、制造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转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此,中国的金融业也必须通过体制创新来进一步发展消费型、服务型的金融。这要求银行业必须从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的经营模式,转向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民生,服务于消费的新型发展模式。
第二,走国际发展之路。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言,国际化是谋求更大增长空间,分享全球经济成果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对客户全球化发展进行跟踪服务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工商银行坚持新兴与成熟市场、新设与收购并举的境外机构布局战略,目前已经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4个境外机构,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全球经营网络基本成型。直至目前,工行的每一家海外机构都是盈利的。2007-2009年工行境外机构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中间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7%。
第三,走综合发展之路。这次金融危机证明,全功能银行模式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以及更稳定持续的利润增长能力,比单一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现出更多的优越性。
目前工商银行已经通过收购和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方式,进入了牌照类投行、基金、保险、租赁等金融服务领域,形成了跨市场、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下一步工商银行还将开展保险、信托、资产管理、资产服务的业务领域的综合经营探索,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格局。
(本报记者丁玉萍整理)
作者:丁玉萍
(责任编辑:乔瑞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