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搜狐债券 > 行业动态

政府补贴给力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量将达20只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11月24日09:42

  11月23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杨农透露,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量达到20只,北京、广东、江苏、内蒙古等9个省市区的85家中小企业募集资金55.07亿元。“后续正在运作的还有100多只。”

  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本为发改委首创,并于2007年推出中小企业集合债,

但迄今仅成功发行4只。银行间市场借鉴了中小企业集合债的模式,于2009年11月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尽管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其运作仍非完全市场化,从已有的20只产品来看,地方政府大多提供了牵头组织、补贴利息和担保费等支持。

  由于单只集合票据规模较小,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较大,大金融机构购买集合票据并不积极,制约了流动性的提高。针对此现状,银行等市场成员提出,可由目前的公募发行改为公募和私募并行,并推出中小企业集合可转债,以吸引投资者。

  集合票据为何敌不过集合债

  2007年底,发改委审批的“07深中小债”和“07中关村债”发行,两只集合债均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担保。但银监会此后叫停了银行为企业债提供担保,由于担保缺位,各地政府牵头运作的数十只集合债集体难产。

  “09大连中小债”采用了地方国企担保的模式,“10中关村债”采用了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模式。

  目睹集合债因担保缺位而难产,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09年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时先成立了一个信用增进机构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该公司由数家央企联合出资,注册资本60亿元,拥有“AAA”信用评级。

  但目前看来,集合债发行效率之所以低于集合票据,担保问题并非唯一的原因。

  不少地方政府牵头运作的集合债难以坐等发改委漫长的核准流程,转而到银行间市场发行集合票据。而发改委也有意使集合债和集合票据各形成自己的特色,集合债期限一般更长,如“09大连中小债”和“10中关村债”均为6年期,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多为1-3年期。

  但不管是集合票据还是集合债,其成功发行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助推。多家企业集合发债,需要有牵头人做大量繁琐而具体的协调工作,而且集合发债的综合成本也不见得能够显著低于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往往通过补贴利息、担保费的方式推动。

  以“北京市顺义区中小企业2009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据”为例,7家中小企业集合发债2.65亿元,实际的综合成本为7.06%,而同期银行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为5.31%。顺义区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潘蓉介绍,政府补贴了担保、律师、评级、公证、利息等各项费用共计742.75万元,最终使集合票据的成本由7.06%降至4.26%。

  “成本高主要高在担保费用上,一般是融资额的1.5%-2%,另外还有各种中介费用。”一位已发行集合票据的企业的财务总监表示,优质中小企业参与发集合票据并不完全是为了节省财务费用,还有摆脱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局面的考虑,以及通过引入中介机构规范公司治理、完善财务报表,做一次上市“预演”。

  而银行愿意承销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也不单是为了赚取微薄的承销费,“承销一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工作量与承销一家大型央企的中票,工作量几乎相当。”一位大行投行部负责人认为,银行的考虑是以此为契机,“亲近”中小企业,然后营销存款、贷款、财务顾问等服务。

  私募发行动议

  集合票据推出一年,就成功发行了20只,并带动了后续上百只产品运作,显示了市场参与各方的热情,但集合票据目前的流动性仍然有待提高。

  目前,集合票据的主力投资者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大金融机构购买的热情不高。“主要是单只规模较小,而且评级不是很高,虽然利率略高,但大机构花大力气去研究它并不划算。”一位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坦言。

  流动性欠佳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尽管交易商协会要求发债企业进行较充分的信息披露,但投资者仍对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抱有戒心。“中小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很难反映在信息披露材料上,比如中小企业主的个人品质。”一位股份制行投行部负责人认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实际上最适宜采用私募发行。

  即如果有机构愿意买这几家中小企业集合发的债,主承销商可以协助其定向了解这几家企业的情况,做到双方信息对称。而私募发行也可以简化发债程序和减少信息披露。“有些中小企业不愿意把自己的情况都公之于众,还有的正在申请上市,处于静默期,按规定不能披露企业信息,企业就面临二选一的抉择,而若采用私募发行就可能规避这一冲突。”

  另有市场参与者提出,中小企业经营不确定性较大,而单纯的债券产品,投资者无法博得高收益,因此可考虑设计成中小企业集合可转债。即债券持有者有权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获得发债企业一定的股权。若发债企业中有实现上市者,债券投资者有望靠转股获得较高收益。

  杨农坦言,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当前在制度设计、操作流程、担保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现实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  

(责任编辑:陈彦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