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海产险保费增长出现“马太效应”,平安、太保成为撬动保费增长的主力,占上海财险市场保费增量的75%,而一些小公司则面临失去市场领地的痛苦。以前3季度为例,上海财险市场有保费收入的保险公司达到34家,同比增加3家;保费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27%。不
过,全市同期共有19家公司的保费增速落后市场平均水平,其中有8家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两家公司占75%增量
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成为推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 “大块头”,并实现对人保财险市场份额的超越。其中,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3.7亿元,同比增加14.4亿元,涨幅74.9%;太平洋产险上海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1.8亿元,同比增加10.1亿元,涨幅46.6%。这两家公司合计保费收入增加24.5亿元,占上海财险市场增量的四分之三。
在市场整体高速增长的背后,全市同期还有8家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昔日市场老大,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保费收入30.5亿元,同比下降0.5%,市场份额跌落至第三位。
保费收入减少最多的是中华联合,为了追求实现扭亏为盈而深入调整之后,保费收入降至3.9亿元,同比减少1.1亿元,降幅22.8%。此外,安诚、渤海、安邦、安信的上海分公司也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
市场新军方面,英大财险上海分公司增速较快,保费收入1.1亿元,排名全市财险公司第23位;信达财险上海分公司、紫金财险上海分公司表现平平,保费收入分别1951万元和5327万元。
车险增速决定座次
车险又一次成为上海财险市场座次的主宰者。前3个季度,上海财险公司共计实现车险保费收入85.4亿元,同比增加18.9亿元,其增量相当于财险保费总增量的57.6%。
车险业务市场占有率决定了保险公司在上海财险市场的最终排名。车险市场占有率居前的平安 26.3%、太保23.9%、人保21.5%,恰好也是上海财险市场份额前三甲的座次。
正是凭借电销渠道的排他性优势,保险公司车险业务 “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全市20多家经营车险业务保险公司中,拥有车险电销资格的公司车险增速明显提升。目前,上海地区拥有电销牌照和没有车险电销牌照的公司,车险保费收入的比例已接近82:18。
截至9月30日,平安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6%,太保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5%,阳光同比增长511%,天平同比增长72%,民安同比增长69%,大地同比增长26%,国寿财同比增长19%。不过也有例外的,人保、安邦、渤海3家公司上海车险保费分别减少8%、 34%和31%。
相比之下,只局限于传统渠道发展的财险公司,车险业务增长速度就落后不少。
寻求中介战略联盟
谋求与中介机构建立新的战略联盟,正成为财险公司突围车险电销的新思路。实际上,车险代理机构同样饱受电销渠道的冲击,市场份额占有率和手续费收入比例正在降低。
据上海保监局统计,今年前3个季度,上海汽车销售商实现保费收入32.43亿元,占车险保费总收入的37.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全市1519家车商合计手续费收入4.25亿元,相当于保费收入的13.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某保险公司上海地区负责人表示,虽然没有获准开展车险电销业务,但财险公司绝对不会放弃车险这块阵地,否则意味着放弃增长的动力。
相反,可以借此与同样受制于电销渠道的代理机构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加强车险中介业务发展。
同时,一些专业车险代理机构也在向没有电销牌照的险企抛出橄榄枝。记者在车盟网看到,在上海投保车险,该网站首推的是太平保险的车险方案;在无锡和苏州投保,则首推中华联合的车险方案。
据知情人士透露,电销的快速发展,不仅没能改善车险价格战的状况,反而令这种价格战变得公开化。广大私家车主通过电话购买车险,图的就是价格便宜,至于服务那是之后的事情。而那些车险代理商手中的固定业务,保险公司仍需要通过支付高于对手的手续费才能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