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严厉,只有更严厉。”房产调控政策越来越严厉,但政策和市场博弈的结果会如何?没有人能够言之凿凿地作出预测。“美国人生病,全世界吃药。”美联储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的定量宽松计划出台,引来各国一片批评指责声音。美联储印钞票,全球通胀的上升正越来
越令人担忧,大宗商品涨价、
农产品涨价、生活必需品涨价——那么,房子不涨价吗?即使有人拍胸脯担保房子不涨价,老百姓会相信吗?
问题是,房产新政一道道地出来,调控之下还要不要买房卖房?该怎么买房怎么卖房?这是值得慎重掂量和仔细盘算的。
【32岁外企技术高管 陈先生】 新政频繁出台,改善住房计划“暂缓” 我是山东人,我太太是江苏人,一起来上海发展3年后,我们将老家的婚房卖掉后,于2008年年初首付七成,在上海南站附近购买了一套不足60平米的两室学区房,可自打2007年儿子出生后,我父母和我岳父母轮流过来帮带孩子,第一套房明显太小不够住。
英明的太太早前就有筹划,我家必须购买两套住房,以满足双方父母不定期来沪探视使用。当初购买学区房用的是我的公积金,完成置业计划的一半,太太计划在闵行阳光美景城购置一套更大些的寓所,用她的公积金并享受首套购房利率优惠。学区房可留给双方老人轮流居住,将来也可以作为儿子的老婆本。尽管我俩收入尚可,可从2008年起房价一路飞涨,再购置一大套压力很大,第二套房的计划一再顺延,为了凑够第二套房的首付,我悄悄将家里储蓄的大半投入股市,希望提早凑足首付,但事与愿违,一进股市即踏上漫漫熊途,即使经过了今年的红十月,我的股票离保本还有段距离,瞒着太太做这事的我如坐针毡。幸好今年以来房地产新政频繁出台,太太为一直萦绕心头的二套房计划愈来愈纠结:近期房价是稳定了,可如今首套购房认户不认人了,物价也在上涨,儿子在长大,早教、营养费用在增加……公积金第二套房的贷款利率也上涨了,即使我们的储蓄没有进股市,闵行较好地段的100平米住宅50%的首付也很难筹出。在确定近期购房无望的情况下,我给老婆去了一封QQ体的申请书:
“亲爱的LP,我们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不断出台房产新政与我家的改善家庭住房计划有冲突,家庭成员(我和三岁的儿子)决定将改善住房计划暂时搁置,将投资计划提前,我们把购房还是租房的选择交给您来决定!你可以选择购房不租房,但是我们必须温馨提醒你,即便你选择了购房,由于我们将近半数的存款已经投入股市,暂无全款而退迹象,目前我们也没办法付得起50%的首付。”
饱受了太太一顿温柔绵掌的几天后,我们迅速在阳光美景城以5000元/月的价格租了套140平米精装修公寓,同时我们的二室学区房以3000元/月的价格出租了出去。对我家来说,二套房购买计划只能择时而动,老天保佑牛市继续,保佑房价稳定到我们凑足50%首付的那天。
记者 孙琪 整理
【刚从加拿大探亲回来的李小姐】 担心犹豫中,考虑是否去海外购房 近期,国家对房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越来越大,预期未来国内房价的上升空间会很小。传闻中,上海还有房产税或物业税的出台,吓死我了!这些天,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卖掉普陀区的一套二室一厅住房,然后去加拿大买一套乡村别墅。
虽然在加拿大只待了一个月时间,但我对那边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气息印象特别好,总想有机会到那边常住。于是,在加拿大买房的念头油然而生。无论是房价还是生活质量,都是选择那边更理想。但问题是,我近阶段还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把房子买到加拿大毕竟不方便。不仅没法居住,还不好管理。要知道加拿大对业主的要求是很高的,草坪是不能没有人修理的。正因为如此,我还在焦灼地犹豫中。
上海不久前出台了每个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的规定,我认为这个没什么不合理的,但心里也有一种担心:这样一来,有钱人都跑到国外去购房和居住了,岂不是造成我国资本外流?让外国人享用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了吗? 记者 薄继东 整理
【努力攒钱的程先生】 刚需购房,房贷严控不应“一刀切” 我大学毕业已经工作快10年了,一直不停地在攒钱,为的就是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其实,我的购房要求真的很低,平时主要关注松江、嘉定、闵行和宝山这些外环外的郊区楼盘,反正只要离地铁线近一点就可以,至于市中心的楼盘连去看的勇气也没有。
原本我以为房贷严控政策只是针对炒房的投资客,其实不然。房贷严控不断升级而且“一刀切”,让属于刚性需求类型的普通自住客也跟着“倒霉”。比方说吧,我现在手头上好不容易攒了40万左右,原本作为首付应该够了,但是新规定说首套房贷的首付比例从两成提高到三成,让我这样的工薪阶层从哪里再凑10多万?另外,首套房贷的利率优惠幅度也从7折缩减到85折,这不是拿普通自住客“开刀”吗?为什么不将二套房贷的利率上浮10%再大幅提高呢?
我仔细研究了有关部委在9月29日出台的楼市二次调控措施,其中提到“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这就说明对于普通自住客和炒房投资客应该区别对待,不能将这两者混淆起来都“一棍子打下去”。而且最新的政策也没有说首套房贷不能给予利率7折优惠,那么银行凭什么“急吼吼”地取消呢?
记者 徐可奇 整理
【公司白领张女士】 “受伤”不浅,为女儿择校的计划泡汤了 虽然我从不炒房,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应该不算政策打击的那种人,但是三套房停贷的政策还是让我“受伤”不浅。
五年前,我们把婚房安在了宝山,虽然离市区远了些,但也只有那儿的房价还能承受。但后来,随着女儿的出生和长大,我发现房价低的确是有原因的,周边的教育资源真是糟糕,五年来一直没什么进步。
听了同事的意见后,我想在闸北区实验小学附近买套小面积的学区房,一来学校口碑不错,二来又在我单位附近,方便上下课接送。但是那儿的小房型实在太紧俏了,所以只能在中介那儿先挂号排个队,就买那种一室户老公房,大概130万左右,咬咬牙贷款80万还能买得动。
可没想到,限购令加限贷令一出,我彻底熄火了,因为我名下已经有两套房子了。第一套是我和爸妈三个人共有房子,就是娘家的房子,以前哪有几套房这个概念,父母当然想在房产证上加上我的名字,现在我父母就住在这套房子里。第二套就是宝山的婚房,我和老公结婚时一起买下的。
这两套都是自住的,一边住着父母,一边住着自己,没有一套炒房,可又不能卖。而我自己一下子又拿不出130万现金,真是无计可施。其实也不是我自己非要再买房,还不是被孩子的教育问题给逼的嘛,现在这计划算是泡汤了。可是谁能告诉我,市中心和外环线偏远区域,教育质量的巨大差距,什么时候才能解决?
丁艳芳 整理
【国企职员徐先生】 如果没有新政,房价一定在呼呼往上蹿 今年以来,“最严厉”这个词我听到了很多次。每次出台的调控政策都是“最严厉”的,但是每次政策出来以后,市场有反应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感觉大家都越来越“疲”了。就好像生病了吃药一样,第一次吃点药马上见效;第二次药量加了,效果却减淡了;第三次再用药,虽然下的药更猛了,病人却好像产生了抗药性,没啥大的反应了。
不过,如果要说这些“最严厉”的调控政策没用,倒也不尽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今年没有这么多的“最严厉”的调控政策,现在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如果没有这一浪接一浪的调控政策,房价恐怕还在呼呼地往上蹿,大家的胆子会越来越大,这半年时间过去,原来三万的房子恐怕已经涨到了五万,而且,如果涨得这么迅速,恐怕跟进的人还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调控政策,估计现在会是房价涨得最最闹猛的时候呢。
不过,虽然暂时遏制住了房价疯涨的势头,这些“最严厉”的调控政策还是没有达到很多人的期望值:让房价回落到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看着居高不下的房价,我常常想,原来有钱的人这么多!这么多的钱在楼市里不出来,还有很多人守在外面伺机杀进去,要想让房价回到老百姓的承受范围内,调控政策恐怕还任重道远啊。
现在房产税这把政策利剑又悬在上空了,套用一个流行的句式:“没有最严厉,只有更严厉。”恐怕政策和市场的这个博弈,还要长久地进行下去。
记者 吴华 整理 (来源:上海青年报)
(责任编辑:乔瑞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