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理财大计 > 央行加息 > 独家解读

加息首日债市反应明显 牛熊转折是否来临?

来源:金融时报
2010年10月21日07:00

  记者高国华10月20日早上8时30分,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交易员梁文飞按照惯例来到京城大厦13层的办公室,发现这里的气氛随着央行的突然加息骤然变得紧张而凝重。尽管在前一天的晚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员们已经通过电话、短信互相转告了央行宣布加息的公告,但直

至次日开盘之前,仍然能从各机构晨会交流中感知对于此次加息的超预期及对于后市的迷惑。

  “是否已经进入加息通道”、“中国央行是否连续加息”、“债券市场何去何从”这样的问题成为各大机构一大早晨会的主题。债市交易员们紧张地关注着各关键期限品种的价格,客户经理则紧张地通过电话与各自客户进行沟通,共同商讨对策。对于经历了2008年债市大牛市、2010年小牛市的债券市场来说,这也许意味着牛熊转折的到来。

  上午9点,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正式开始,资金面似乎并没有受到加息的影响,各期限债券品种成交价格基本不变,流动性依然充沛,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稳定在1.6%,7天期限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在1.95%,较上一交易日上涨4个基点。但在利率市场,整条收益曲线却大幅平行上移了20个基点,接近央行加息的幅度。与此同时,3年期央票也迅速被推至2.9%的水平。利率互换市场上各品种上升幅度为30个至50个基点不等,多数品种甚至超过了加息的幅度。同样,受央行加息影响,交易所市场债券品种加速下跌,上交所国债指数大跌0.13%。

  “这样的幅度大大超过以往加息之后市场收益上升的情况。以往曲线在加息之后只上升5个至10个基点,这也许是机构们对于超预期的反应过度,但充分说明市场各方对于债券市场未来走向的悲观情绪,市场整体还未上升到均衡的水平。”梁文飞在与市场同行们沟通后对本报记者表示。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何一峰也表示,不少研究者认为中国进入了加息周期,未来可能出现连续加息的局面,因此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恐慌情绪。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上午收盘,基金、券商自管和大行成为抛盘的主力。实际上,加息对债市的影响在当天上午招标发行的5年期国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央行加息影响,5年期国债招标利率比市场预测的上行了15个至20个基点,国债招标利率的走高也进一步推动市场收益率的进一步上升。截至收盘,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各期限品种上行幅度在20个基点。加息对债市的影响可见一斑,也难怪债券市场气氛紧张。

  与中信证券身处交易一线的交易员紧盯着市场不同,工商银行投行研发中心副处长史晨昱博士和高级分析师刘贵冰整个上午都在开会研讨此次加息对经济走势以及各个微观市场的影响。史晨昱分析认为,加息更多表明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态度,从近期公布的各项数据来看,国内经济呈现出强劲的走势,但通胀有日趋恶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占据CPI统计最大权重的食品价格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也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

  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研究员傅雄广认为,央行加息的理由有以下几个可能:一从目前的情况看,9月份和10月份通胀上行是大概率事件。通胀水平的回落最早也要等到11月份以后,并且是否能有回落以及回落的幅度仍有分歧。二是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以及股市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资产价格的上涨也进一步强化了通胀预期。三是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多的回归利率手段而不是数量手段。

  “总体来看,在短期和长期通胀形势不明朗以及通胀预期逐步增强的情况下,低利率助长了投机的气氛,更不利于通胀预期的管理。因此,央行出于防止资产价格泡沫以及管理通胀预期的需要,采取加息措施也合乎逻辑。”

  在谈及加息是否持续时,史晨昱认为,是否持续加息可能还要依赖未来通货膨胀水平、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国际环境待定。同样,何一峰也认为,年内央行再次加息或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非常小。傅雄广则对记者分析说,即使密集加息的2007年,央行加息的间隔也基本在一个月以上。考虑到此次存款长端利率上调幅度较大,短期内应该不会采取加息措施。如果11月、12月各类食品价格明显回落,通胀下行,那持续加息的压力会减少。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四季度是否能相对更严格的控制信贷,以及明年的信贷额度如何控制。如果明年没有新的信贷额度,那么政策可能回归到采用利率手段来调控经济的手段上来。而如果明年继续控制信贷在今年7.5万亿元左右的规模,那么明年的通胀依然会受到抑制,信贷控制也相对有利于债市。

  刘贵冰认为,此次加息对债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央票发行利率打开了上行空间,央行数量调控规模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二是从以往情况看,持续通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加息预期,将使得机构在考虑资产配置时不得不考虑可能的加息以及由此对债券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债券市场走势构成持续压力。三是不应忽视此次加息可能使得存款由短期向中长期转移,进而影响净利差水平,这一影响可能在2011年逐步显现,考虑到可能继续进行信贷规模管制,这有可能提高商业银行未来增加债券配置比重。

(责任编辑:廖翊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