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收藏

藏品暴利仅次于军火 赝品泛滥投资如何擦亮眼睛

来源:《卓越理财》
2010年10月15日06:34

  中国收藏界的文物鉴赏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称“目前收藏界赝品、假货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到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程度。”

  收藏界刮起“黑”旋风

  文/左力

  除了股票、房地产,还有哪个投资市场的人多钱多?恐怕非收藏莫属。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收藏爱好者达7000万人。

  国际著名艺评家、云峰画苑董事长郭浩满认为,直到2000年以后,国内收藏家才开始增多,其中礼品市场还占了相当部分。到2003年,市场出现转折,艺术品投资收藏兴起。2005年,国内收藏市场出现第一次高潮,一年内上升一两倍。但是,在收藏热的同时,造假卖假的暗流开始涌现。除了造假,收藏界里还有大量游资推高藏品价格的现象,投机成风,专家造假等。

  对于中国收藏行业里的造假成风,中国收藏界的文物鉴赏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深有体会:“目前收藏界赝品、假货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到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程度。此前我作为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的专家组成员,曾经参加过三、四十个城市的群众性收藏品鉴定活动,接触过数量以十万计的群众,经手过约六十万件藏品,其中赝品达到58万件以上,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单从玉玺收藏也能看出赝品“猖獗”:2006年至2009年,拍卖行拍出的乾隆玉玺多达100方,然而,事实上,从皇室外流到民间的乾隆玉玺仅3方。

  “其实文物造假、高仿在中国是自古有之的一个产业,但是不可否认,从历史上来看,当今社会是文物造假、高仿最为鼎盛的时期。”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表示。

  现代造假技术尤为精湛,很能迷惑普通收藏者,即便是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古书画鉴定专家杨臣彬,1952年开始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一呆56年,专研中国古书画,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敢说对古书画鉴定有多么精通,因为“在这个造假疯狂的年代,需格外谨慎,这一行水太深”。

  实际上,在收藏行业里,造假已渐成产业化之势,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固定的集散地。据称,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产于辽宁地区;仿制良渚玉大部分产于江浙一带;仿制齐家文化玉器则主要集中于甘肃;战国、汉代玉器则是河南、安徽等地区最盛。

  收藏里的陷阱多,不少藏家都交过“学费”。不少人因为收藏而吃亏,有的还为此弄得倾家荡产、卖房离婚。有一位华侨,一辈子收藏了大批元青花,后来经专家“会诊”,全是仿的,上千万投资打了水漂。

  藏家上当受骗,一方面跟收藏者心态不成熟、收藏知识与经验不足有关,容易被“捡漏”的可能性所诱惑。另一方面,也跟专家或机构的诚信有关。李彦君也认为,相应专家鉴定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文物造假形成“产业链”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中国应该建立完善的鉴定专家队伍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假拍卖、假专家等现象。

  插排:文物造假、高仿在中国是自古有之的一个产业,但是不可否认,从历史上来看,当今社会是文物造假、高仿最为鼎盛的时期。

  赝品市场:一条贪婪的寄生虫

  文/本刊记者 康旭

  近年来,艺术品投资市场走红大江南北,哪怕股市楼市双低迷,风景这边独好。然而,造假行业也前所未有的发展起来,让卖家得意买家愁。

  在2010春季嘉德拍卖会,张大千一幅泼彩作品《爱痕湖》拍出1.008亿元的天价。名人书画转手几次之后,就产生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巨额利润,难怪有人惊呼“艺术品暴利仅次于军火”。

  利令智昏,而暴利之下必不太平。有人煞费苦心地制造字画、玉器、陶瓷的赝品,以假乱真来牟利;有人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一掷千金,最后购得一堆假画假玉,苦不堪言。

  赝品横行伤人心

  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高回报以鱼目混珠的高风险为代价。对于古玩书画中的真品,有人认为只占百分之五,有人认为只占百分之一,有人认为只占万分之一。同时,高仿品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高超,有时鉴定专家都难辨真假。

  目前,大洋彼岸的英国国家美术馆正在举办一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艺术品展览。国家美术馆向来收藏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它现在向公众展示的40件“前世界名画”全是赝品,而曾经却被该馆当成了宝贝。鉴定专家通过X光探测、色素分析、木材的年轮分析等技术,才最终揭开这场惊天骗局。

  英国国家美术馆拥有处于时代尖端的技术也有博闻多识的鉴定专家,曾经也被假画蒙蔽住了,更别说行业经验不足的普通投资者了。

  吴冠中《池塘》赝品油画一事在收藏界和拍卖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上海一投资者在拍卖会上花230万巨款购买吴冠中画作《池塘》,拍得画作后有人质疑可能有假,后来主人带着油画找到吴冠中先生,吴冠中认定该画系伪作并在外裱玻璃上题写“此画非我所作”。

  一心投资艺术品,偏偏出手就是赝品的案例已经见怪不怪,并不是缺少火眼金星,可恨造假者的招数层出不穷,极尽作假手段。

  造假作伪招数多

  字画造假成本低廉的方法便是用茶水熏蒸。将字画熏黄,令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看上去经历了岁月的沉淀。

  字画作假有常见几种方法:勾描线条,着色填墨——用纸或绢覆于字画原作上,用细碳条或尖铅笔双勾描下线条轮廓,如果是书法,即在空心中填墨;若是绘画,则按线条轮廓对照原作模仿着色;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利用残破字画或无款字画,采取挖、洗、添、改、移等各种手段,将无款作品变成有款作品,将近代作品改成古代作品,将一般作品改成名家作品;临摹伪造,鱼目混珠——仿品字画在我国流传已久,有同时代的仿品,也有后人仿古人的伪品,如明代沈周、仇英和清代郑板桥、王石谷,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本人在世时就有模仿品,仿得像的传到后世很难辨别真伪。

  而瓷器的鉴赏没有书画那般细致难捉摸,在古玩市场上很畅销,赝品也是最多的。因为瓷器造假最容易,一些造假手法让人真假难辨。

  首先按照古代瓷器的样子做出一个新瓷,但是新瓷表明很光亮,光泽咄咄逼人,作假的第一步是消光。用化学药品浸蚀、用含有油类的软布打磨、放在泥土中浸泡、放在烟火旁熏烤的方法都可以去掉瓷器新光。剩下的就是做旧:用人尿加消毒液,将瓷器泡进去。泡半年后,洗掉瓷器本身的颜色,最后在去釉的瓷器上画出古色古香的图案、喷出仿古的釉色。一番加工,就产生了仿古瓷器的赝品。

  玉器的最假方法也不断翻新,但主要用烟火薰、用带颜色的水煮、硝酸腐蚀的办法来“作古”,还有用胶水涂在玉器上,然后深埋黄土中,一段时间后,玉上生出黄土锈,非常像挖掘出来的“古玉”。

  揭开造假行业链

  做一幅假画,造一件假瓷器,这还是只是冰山一角。当无数的艺术赝品汇集成为一个文物交易市场,当一批有一批的赝品贩卖者走街串巷得兜售,一个庞大的艺术品造假行业悄然成形。

  北京市潘家园市场是国内著名的古玩玉器聚散地,客人可以跟店主直接订货,店主会在厂子里定做,工厂还有技术研发人员。景德镇的陶瓷享誉全世界后,景德镇的窑火大烧特烧起来,经营高仿品的瓷商们把精美陶瓷出口到海外,后来就莫名其妙有些产品被当做文物出席国际拍卖市场上……

  有专家说,从文物仿制、运输、到最终的销售,艺术品造假的产业链条现在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收藏品市场俨然滋生了一条贪婪的寄生虫。

  古玩市场有个千年不变的行规:买假不退。这一不合理的行规更是助长了制假造假的嚣张气焰。而目前国家法律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去保障文物购买者的利益。因此近十几年来,要求对收藏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进行打假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亮。

  也有专家呼吁中国需要完善专家队伍建设。只有专家体系完善了,投资者才能放心去购买,也能从假文物流通的各个环节上遏制规范。

  为了维护正常的艺术品流通与收藏的市场,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建立一部完整统一的艺术法或艺术市场法,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已经迫在眉睫。

  插排:有专家说,从文物仿制、运输、到最终的销售,艺术品造假的产业链条现在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收藏品市场俨然滋生了一条贪婪的寄生虫。

  游资爆炒藏品价格

  文/本刊记者 冯娜娜

  导语:珠宝玉石圆润天成、珠宝市场繁华璀璨,那些繁华背后谁在造就市场的疯狂?

  根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资料,2000年到2009年,翡翠平均每年涨价幅度大概18%,而2010年年初至今,翡翠已经涨了30%,远远超过往年涨幅,像玻璃种、冰种、蛋清种这样的高档翡翠,半年内价格上涨了两三倍,以略带色的冰种翡翠手镯为例,年初时价格才5—6万元/只,现在价格已涨至10多万元/只。3年前的寿山石印章才40万,现在一枚寿山石印章的市场价已达到200万,涨了4倍;而纯粹的田黄石50克现在也卖到了40万的高价,另据了解,原来只需3000多元就能买到的玉镯,如今价格到了5000多元;以前5000多元一件的玉石摆件,现价已经达到8000多元……正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所以,在玉石市场上,上世纪80年代价值几百元的和田玉籽料,目前售价已飙升到几百万元。

  据了解,并非只有珠宝玉石的价格在节节攀高。自从2003年开始,先是中国书画大幅上涨,紧随其后的是明清官窑瓷器。2005年以后,中国油画开始大幅上涨,同时新工白玉和白玉原料也出现了火爆的行情。而翡翠上演的疯涨是从2009年年初开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推高珠宝玉石的市场价格?价格上涨的背后到底是资源稀缺还是人为操作?

  原料:洛阳为之纸贵

  自然资源的稀缺是一个重要的价格刺激因素。“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玉龙喀什河出产的和田玉,现在已经挖到了河床地下三尺,可以挖的越来越少。”据了解,人们最初是在河边拣拾或到河水中捞取籽料,慢慢发展到从河谷阶地的沙砾中人工挖掘籽料,然而,前些年人们开始用上了大型挖掘机,在“掘地三尺”般地掠夺性挖掘后,玉龙喀什河流域中下游目前已经到了无籽料可挖的境地。“不要说指甲大的玉石,就是连米粒大的也都给挖出来了。”不止和田玉,其他的珠宝玉石也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不加节制的挖掘,可采量急剧下降。

  那么,除了自然资源稀缺的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推动其价格的飙升?

  游资:推动价格虚高

  行业专家说,游资介入推高市场价格是主要因素。

  “我认为,近段时间价格上涨,还与游资炒作有关系。”在各地做玉石经销的台湾商人林先生说,因股市不景气、楼市调控政策出台,大量游资挺进玉石市场。尽管现在无法掌握游资炒玉的具体数据,但此前有消息说,今年以来,仅是转战到缅甸玉石市场的中国游资就约有30亿元。这些游资主要来自于山西的煤商、广东的中小房地产商以及福建和浙江温州等地的商人,他们瞄准的主要是缅甸的玉石原石,动辄花上亿元买货。另据了解,今年1—6月,缅甸的原石玉价已上涨三成以上,涨价风已蔓延到国内玉石成品市场,并拉高了新疆和田玉等各类玉石产品价格。

  原料价格的暴涨直接影响了珠宝玉器的工艺品加工,工艺品厂商说,现在的玉石工艺品加工厂,目前正面临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某商人正是瞅准这一时机,花费巨资购进了大量缅甸的翡翠、玉石工艺品,看准了行情投资了几千万元进行囤玉,而随着价格的快速攀升,商人在随后只卖出了四分之一的量,便收回了全部成本。

  投机者的豪赌

  云南腾冲一商人介绍说,今年以来玉石涨价呈现的特点是,“越是高端的玉石,价格涨得越高。1000块钱的,涨幅只有10%。1万块钱的,现在1万8都买不到。”一位在瑞丽经营翡翠生意的商人说,对近来翡翠价格暴涨情况他是深有感触。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在1个月前,一块翡翠弥勒挂件在我们这里卖出了3万元,而不到10天,我的一位朋友买到一块质地相同,但个头稍小的同样题材的挂件,却不得不花去4万元。”

  从今年缅甸公盘的成交情况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量行外游资的疯狂注入,差不多有一半参与毛料交易的都是生面孔,主要来自山西、广东、浙江等地。“本来内行人估价1万元的赌石,现在有的人就敢花3万元购买,跟抢货似的,虽然石商趁机抬高了价格,但没想到买家追价追得更凶。和去年相比,料子的数量不变、质量不变,而成交额却从40亿元增加到了80亿元。”“以前的玉石投资大多是个人行为,现在已经是集团行为了。”种种现象说明,现在珠宝玉石的价格已经是非理性上涨,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只是国民基于收藏兴趣的“小赌怡情”倒是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扩充到组团性质的“大赌成风”,则不仅需要投机者的经验、眼力和魄力,更需要投机者备足银子,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投机的乐趣,亦可以让自己的资本在一圈“击鼓传花”之后,实现自身资本的递增。

  插排:如果只是国民基于收藏兴趣的“小赌怡情”倒是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扩充到组团性质的“大赌成风”,则不仅需要投机者的经验、眼力和魄力。

  链接:30亿游资挺进缅甸爆炒翡翠

  缅甸当地政府举办的玉石原料拍卖会,原计划5000人参加,结果到了8000多人,2000平方米的洽谈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普通话、缅甸语、英语,各种语言此起彼伏。

  据了解,参与拍卖会者九成是华人,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有一半是生面孔,这些首次入市者出手豪爽,有的人根本不看玉质,好像每块石头里都藏着宝玉似的。一位来自福建的客商,一下子就要了一块价值1000多万元的原玉石头。据说,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做过玉石生意,只是去年8月股市最高峰时成功出逃,赚了一大笔钱,后来股市不景气,楼市又被打压,听说玉石生意好赚,于是就跑到缅甸买石头了。

  所谓“行家” 利欲熏心

  文/杨阳 左力

  造假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在收藏界中,造假亦被大多数人熟知,然而,人们对于那些拍卖行、鉴定师、专家帮忙一起造假或许了解的就相对少一些。

  拍卖行里“妖怪”多

  8月,收藏家最有名的一件事是“《砥柱铭》拍卖做局说”。 2010年6月3日,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举行的春拍中,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这一成交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新记录。

  此前的最高成交纪录是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创造的约2.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同样在北京保利以1.69亿元成交的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

  但是4.368亿元成交的《砥柱铭》被媒体质疑为“假拍”、“拍假”,真实成交价为8000万元。不过几天后,保利拍卖公司就出示《砥柱铭》的纳税发票,澄清了假拍传闻。

  收藏圈里的人都知道,拍卖市场“假拍”早已有之,且长期盛行,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过假拍的传闻。资深艺术品市场评论家谢春彦说假拍的作用在于,一是拍卖行可以扬名做广告,吸引更多的客户;二是卖家可以制造虚假拍卖纪录拉高出货。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夏叶子先生在《艺术品投资》一书中曾写到,某些“聪明”的年轻艺术家,发现了一条成名的捷径,那就是通过拍卖公司的拍卖会进行市场炒作。他们雇人充当买主,在拍卖场上轮番叫价、最后自己签单买下,抬高自己作品的“定价”,以便在今后的销售之中获得良好的回报。有了身价,自然不吝啬付给拍卖行的手续费。

  有时候,拍品虽然是真品,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的投资功能,拍卖行为了卖个好价钱,预先安排好“托儿”举牌,最后在“你争我抢”中争购竞求。拍品卖个好价钱,拍卖行会名利双收。一般拍卖行的收费标准是按成交价扣除10%佣金、1%保险费、3%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及每件100-1000元不等的图录宣传费。成交价越高,拍卖行的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而且卖家也会很乐意和他们合作。有时,当买家是上级领导机构或是自己的亲属时,拍卖行也可能与买家串通一气,坑害卖家。 

  为达成交易,有些拍卖公司还会迁就买卖双方“暗箱操作”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虚增成交价。具体做法是,三方包括委托方、买受方、拍卖公司在内事先约定“真实”成交价和“真实”佣金,比如约定拍品的落槌价为1000万元,再加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为1100万元。此后,拍卖就进入了表演阶段,拍卖师会再虚叫到1800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变成1980万元。但是这个价钱是给别人看的,不会按这个价钱进行结算。

  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拍到假货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拍卖公司,有一条“惯例”:艺术品拍卖,不保真伪。在拍卖会现场,竞拍者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拍品的真伪由个人鉴定。因此有些拍卖行就会“知假拍假”。

  为此,收藏圈里的人,经常说拍卖场上“妖怪多”。正是因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丛生,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 《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这是我国拍卖行业发展近20年来的第一部行业标准。

  专家鉴定里“水分”多

  普通人在收藏时,喜欢找行家“掌眼”。但是眼下,在古玩收藏品市场,不乏被经济驱使的“办证专家”、“速成”专家、以及“为假作证”的鉴定专家。

  在利益的面前,有时真专家也会变成假专家。据媒体报道,一位业内人士称,某名家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自述,他在市场中看中一件瓷器精品,为了低价得到它,便故意贬降其工艺和价值,以其专家身份影响藏家判断,却暗中请人出面购买,最终如愿以偿。

  震惊全国收藏界的海南“翡翠原石”大案主角——海南省收藏家协会原副会长冯所标,就是这样的人。他被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屡屡以专家身份,做出假鉴定结果。甚至参与假物买卖,于与人合谋,购买价物件,并给出假鉴定结果,高价卖给收藏爱好者以骗取钱财。在“翡翠原石”案中,冯坐标与人合谋,将一块根本不属于玉石类的钠长透闪石岩以180万元的高价卖给张某。

  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认为,目前收藏市场有四类专家在给大家添乱。“理论型专家”,文物知识很丰厚,但“眼力”不行,看不准;“老好人专家”,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好好好”,全是真的;“极左专家”,则宁错杀不放过,一律否定;“腐败型专家”,不但“眼力”不行,人品更不好,只要给钱就开证书,还明码标价。

  因为收藏市场火爆,那些“速成”专家也纷纷登场。他们行事则更为离谱。那些从鉴定师速成班走出来的速成专家,将教科书上的鉴定技巧生搬硬套,对着一物件品头论足。

  在收藏江湖里行走了20多年的淘宝人戴正龙说,行业的规矩是,请“专家”来鉴定,人家收几千元的鉴定费,假的都给你说成真的。但真正国家级发证的古玩专家没有多少。他举例,曾经有一老头,花了100元钱在地摊上买了一个“官窑”瓷盘后,请戴正龙鉴别,凭着多年的经验,戴正龙直接就告诉他这是个假货。但能花100元买到一个仿古工艺品,还是值得的。但老头不服气,花了200元的鉴定费,请了一个云南鉴宝“专家”鉴定。专家告诉他,这是一个国宝级的东西,价值在50至80万元,没过多久,“专家”又让老头交8万元,据说可以帮他带瓷盘到北京拍卖。当然,最后没有拍卖出去。“一个一百元买的假古玩,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七八万。” ”

  其实,鉴定专家很难速成,原因在于:在鉴定方面若想有很高造诣,那么,仅仅靠培训班的教授技巧是不行的。他们还需要见过大量的藏品珍品,从中细细品味琢磨,识其宝,知其奇,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将珍玩研究通透。既如此,方可磨其眼力,以达到专家水平。

  而且只有在其精通的领域内,专家才是真正的“专家”。术业有专攻,今天的鉴定领域出现了众多的细分门类,倘若隔行跨业去做鉴定,“看走眼”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798艺术区“亚洲艺术中心”经理李宜霖就以书画收藏鉴定专家为例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鉴定古画者,必须对每个朝代的背景、书画风格、甚至画家的诗词都要精通才能做鉴定。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面对艺术品越来越高昂的价格,和鱼龙混杂的市场,收藏者要想把鉴定的活儿完全假手于人是不现实的。

  插排:一位业内人士称,某名家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自述,他在市场中看中一件瓷器精品,为了低价得到它,便故意贬降其工艺和价值,以其专家身份影响藏家判断,却暗中请人出面购买,最终如愿以偿。

  穿越历史的风尘

  文/王晓宝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用此诗句来形容那些兢兢业业的收藏家再合适不过了。藏家怎样才能寻到真品吗?关键在于你是否具有拨开历史风尘的学识和眼力。

  古玩地摊上国宝级文物还是有的,能不能捡到漏儿,要看你所学的古玩知识、市场实战经验和眼力了,就怕你不识货。笔者从小就酷爱中国历史文化,于2008年就开始加入收藏界并投资收藏品,目前已经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专门从事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元代瓷器、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瓷器以及清代雍乾瓷器和高古玉器(史前,滦河文化玉器)的研究与收藏。

  不过起初,笔者收藏时也常被古玩小贩和伪专家骗,此后便刻苦钻研。在与一些专家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和收获了不少知识。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搞收藏更应如此。收藏者贵在自立,初学者若能以人人为我师的态度勤学古玩知识,用心刻苦钻研,具备充足的鉴别古玩的知识和市场实战经验,一样可以成为专家。

  珍贵的藏品

  笔者的收藏里有件珍品——明宣德釉里红梵文出戟盖罐,它出自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此罐是在一位常摆地摊的古玩商贩家里发现的,当时笔者一眼就发现它为真品,只花了1300元就收入囊中。

  让我们来细看一下,该罐通体纹饰用釉里红绘制,腹部上肩处有八只对称的出戟轮片,每只轮片上均画莲纹。腹正中画莲纹和梵文,造型独特,是佛教做道场的时候使用的礼器,瓷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罐内底心和盖内心写有五个汉字篆书“大德吉祥场”,意思是能够消灾去难,吉祥如意。大概是窑温偏高,罐内部釉里红发色暗红。稍有飞红和晕散现象。

  此罐目前在国内只发现几个,最著名的青花的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该器题材一样,俗话说青花为贵,釉里红为最。此罐釉面为青白釉,釉下气泡疏朗明亮。此罐胎体厚重。器底露胎处可见火石红及胡麻点,胎足手感平滑。综合该器特征判断,此器应属宣德早期器物。因为釉里红烧造难度大,窑温不容易掌控,成品率极低,故有釉里红千窑出一宝之说,此类器属宫廷御用器或佛教用法器,在民间难得一窥,弥足珍贵。

  当然了,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好眼力,就算真品摆在眼前,你识辨不出,亦是无可奈何。因而建议初涉收藏之人,多学少买。并不是所有文物都具备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多学习百益而无一害。

  不得不说,藏家对专家也应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否则便落入了另一个陷阱。有一种专家是眼力和学识不够,在市场上鱼目混珠。还有一种是商业专家,拿谁的钱,给谁鉴定,毫无职业道德。

  有的人没有研究过真品文物,听过几场专家的演讲,参观过几次馆藏品,就以为自己取到了真经。而且,在收藏界,眼力有高低,经验有深浅。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位专家都不可能知之所有;即便他学富五车,在中国历史文化面前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例如,现在举世闻名的“四川三星堆文明”,藏家和农民发现文物之初,曾经被专家封杀、冷落了30年之久,初见到文物时专家都说是赝品,刻意腻造的;30年后随着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证明了一切,又被专家们给平反了。

  藏家秘籍

  其实,文物真正的内涵是代表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文物)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它包括了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生活、等等。用金钱衡量文物是最庸俗的。在从事文物收藏过程中,要广学、兼学理论知识结和实践知识,就可避免交学费。

  想要少走弯路,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一要熟悉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二要有深厚的古玩实践知识(指古玩市场和一线实战经验,并非单指书面知识,纸上谈兵);

  三要有良好的心态,意思指“戒贪”。妄想和心魔是初学收藏者的最大障碍,也是大多数收藏者的通病;

  四是决不可“利令智昏”,就是说为了钱不能什么文物都买(尤其是出土文物和被盗文物)、也不能什么文物都卖,更不能随便把文物卖给外国人。一些重要的文物最好捐给国家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文物的最好归宿。只有博物馆才能更好的保护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只有博物馆才能让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五要记住“兼学则明,偏信则暗”,反之,若只迷信一个专家,就永远都不会进步;

  六,求学不择人,忌论资排辈、忌迷信和崇拜某一位专家;

  七,古玩这一行当,要么就别介入,要么就苦学,而且要学精;

  八,不要轻信某些媒体或某些权威专家所公布的某些文物的存世数量,否则就永远走不出那些伪专家画的圈;

  九,搞收藏,切忌听故事,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综合判断;十,一定要以民族历史文化为起点作为学习、研究和收藏,凡事把经济利益作为起点和目标的收藏者不会有成果的;

  十一,读古玩书籍要图字结合认真反复地看,不要像幼儿园小朋友看画片那样一翻而过,否则学不到真知识;

  十二,要多学少买,不是什么文物都有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物以稀为贵,又以精为最。

  搞投资收藏要走精品路线,不求数量多,只求藏品精。切记,古玩这一行吃的是眼力饭!

  插排:物以稀为贵,又以精为最。搞投资收藏要走精品路线,不求数量多,只求藏品精。

  TIPS:

  古玩这一行的水很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你若具备深厚的古玩知识和经验,不但在古玩市场可以捡到漏,就算是在拍卖行你也可以捡到漏。希望藏家要牢记,古玩这一行当,要么就刻苦认真的学,要么就别介入。多学、多实践少买就是了。再告诉你个捷径:在古玩市场买古玩的时候,老的当新的买,真的当假的买,这样即便买到赝品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失落感。在此向藏友们介绍几部古玩电视剧《人生几度秋凉》、《五月槐花香》、《雾里看花》、以及纪录片《台北故宫》。也可到《中统古董文物馆》网站的“古瓷器”馆查看即可。

  投资者如何擦亮眼睛

  文/关月之

  导语:正确的收藏心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风险意识都很重要。

  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热让很多人跃跃欲试,然而我们不能只是看到这些表面赚钱的热闹现象,而不去深入探究为什么他们能成功赚钱。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进军这个市场以前,所有投资者都要先擦亮眼睛。

  良好心态至关重要

  都说保持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而任何的不理智都有可能成为投资失败的导火索,在艺术收藏的领域里,保持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收藏之路充满着惊喜,也充满着苦涩。一旦踏上了这条路,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便会与收藏者相伴始终。

  所谓的良好心态,就是积极的、理性的投资心态。在投资中,投资者要理性的分析要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投资中的风险等等诸多因素。那些侥幸的,盲目乐观或过于谨慎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投资心理。

  首先,保持一颗平常心。

  收藏需要热情与理性的和谐,热而不狂,迷而不痴十分重要。藏家应该具有淡泊素质,也就是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可浮躁,更不能不切实际、想入非非。捡漏最能体现藏家的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是一剂精神鸦片。它最容易撩动内心的浮躁,让你产生以最小付出获取最大利益的奢望,而在物欲面前迷失自我。

  从客观上说,投资收藏品只能以自己的财力、精力、爱好为出发点进行收藏活动,以平常心待之,有取有舍,量力而行。其实,收藏的意义不仅限于价值的考量,而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藏品的历史价值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上。通过对藏品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文化的田野里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找到民族传统与精神的脉搏;更能拂去岁月的尘埃,让史籍记载的故事与细节鲜活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每一件藏品面前,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心平气和地去把玩、细细去品味。

  其次,学会在收藏中找到快乐。

  收藏无止境,乐在追求中。歌德说过:“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其实收藏本身的过程赋予了投资者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所以投资者做收藏应该更多的从兴趣出发,学会把收藏与兴趣快乐相结合,这样才会乐此不疲,心情愉快。

  香港著名陶瓷收藏家,《天下收藏》栏目的人气鉴赏嘉宾翟健民先生在谈到艺术品收藏心态时说,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已经与中国古陶瓷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正是出于这份感情和喜爱才逐步开始收藏的。翟健民认为,艺术品收藏和别的投资很不一样,并不能完全当作一种投资,当然也不必过于理性而片面强调艺术品的商品属性,它很大程度上还是要有兴趣喜好作为基础的。真正投入到这个领域的人,多数还是因为爱好艺术品,收藏的乐趣不只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专业知识不可或缺

  投身股市,比的是看谁慧眼识“真股”,倘若你总能发现蓝筹股和黑马,钞票就会流向你的口袋。反之,股价就会跌破你的嘴脸。古玩市场也一样,比的是“眼力”。你的眼力好,奇货珍品经常走进你的宝库。反之,你会与珍品永世无缘。因此,古玩市场里到处是“捡漏”与“走眼”的故事。

  作为一个成功的收藏者,系统的历史、民俗、文学、考古、工艺美术和社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收藏需要具备“慧眼”,这种“慧眼”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而是日积月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后才可能具备的。只有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提高鉴藏水平。

  从事收藏应做到眼勤,多看多学;腿勤,多跑多问;脑勤,多思多想。

  首先,要学会取经于典籍,以书为师。大量阅读收藏类书籍、报刊和浏览收藏类网站,尤其是要选择一些权威性著作精读、细读。其次,要取经于真品,学会以物为师。不少收藏专家指出,仅仅只是学习相关理论是不够的,练就一双鉴宝的慧眼还需和真品古玩"亲密接触"。经常到博物馆、文物商店、古玩店、画廊、地摊和拍卖会,接触实物,增加感性认识,把书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鲜活的内容,牢记在脑海里。最后,还要加强与藏友和专家的交流,做到以友为师。共同分享收藏知识和心得非常重要,藏友不论年龄长幼,职位高低,能者为师,有疑虑和不懂的地方,虚心向朋友求教。文博专家对收藏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古玩商贩对藏品的识别能力和对行情的把握,藏友对某项收藏的知识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

  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它没有捷径可走。真正有心从事收藏活动的人士,只有潜心研究鉴赏知识,了解市场动态、行情,才能懂得对繁杂的古旧物品有所甄别取弃,才能侥幸少花冤枉的学费。

  收藏风险不可不防

  收藏市场纷繁复杂,有淘宝的机会,也有重重的陷阱,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投资者还必须加深对艺术品市场足够了解,有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这其中最基本的包括政策法规的风险,操作失误的风险和套利的风险。

  政策法规的风险。文物商品是特殊商品,我国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文物保护法》。它对馆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都有具体的界定,尤其是对文物的收藏和流通所作出的相关具体规定,应引起市场参与者的重视。例如《文物保护法》明令禁止买卖出土文物,地下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但这一条被许多人视而不见。尽管有的出土文物经济价值不大,买卖价钱相当低廉,但这事情的严肃性不属于经济范畴。

  操作失误的风险。就一般的古玩收藏爱好者而言,操作失误是指以真品的价格买了仿造品,或是以高出市场的价格买了真品。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可能随着需求的变化,获得某些补偿、回报。而前者却只能使你亏损,回本无望。古玩收藏作为理财手段,具体由专业人士操作,在操作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尚且难免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供需要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回报预期无法兑现,更何况不具有专业鉴赏知识,对市场操作认识肤浅的爱好者,参与买卖古玩操作失误的风险就尤其明显了。

  套利的风险。客观地讲,古玩市场毕竟是一个不健全、有待完善的交易市场。买与卖者之间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地交易较大程度上都要看参与者对市场的参与和认知程度。

  许多专家提醒,投资收藏品存在“高风险”。参与者必须提前对这些风险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切忌盲目进入市场。

  插排:投资和赌博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赚钱的机率完全可以通过严谨的计算可以估计出来,而赌博赚钱的机率是掷硬币。赌博心态的做收藏,就是不可取的心态。  

>>>更多内容请进搜狐理财 

(责任编辑:陈彦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