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交易规范极度缺位
并非所有的潜在投资者都为这次打击叫好。
为业界心知肚明的一个事实是,由于目前相关法律的极度缺失,国内一些“地下炒金”公司仍能够较好地规避政策红线,其风险对冲基本曲线进入国际市场,多为做市商模式,其灵活交易是目前国内正规渠道无法比拟的。
因此,即使在去年10月涉案金额近600亿元的浙江世纪黄金大案(在该案中,犯罪嫌疑人自己开发交易平台,与客户进行对赌交易,被判非法经营罪)敲响警钟后,投资人仍难以此为鉴,仍难抗拒“地下炒金”别样的魅力。“一些自认为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愿意选择这种与世界金融市场接轨的模式来提高财富的增长速度。”贾放说。
“这一次,也难说一下子就能打击下去。”威尔鑫首席分析师杨易君坦言,“地下炒金”模式基于市场需求而产生,2007年以前,“地下炒金”的规模远远大于正规渠道的交易量,而即便就目前而言,“地下炒金”的规模与目前正规渠道的交易可能也是平分秋色。
这意味着,“地下炒金”公司利益链盘根错节,若六部委的意见得不到真枪实弹地落实,“地下炒金”短时间内不可能偃旗息鼓。
不过,六部委的发文并没有明确提出打击“地下炒金”的具体步骤。
然而,蒋舒看到,整个文件体现出的基调是发展正规的黄金投资市场,“而有了正规活跃的黄金投资渠道,'地下炒金’的生存空间自然会不断萎缩”。
“这实则是釜底抽薪之道”。他说。
对此,杨易君也持赞同态度,他说,一旦国内由交易所或商业银行将黄金的做市商模式搭建起来,且实行国际上类似的全天候交易时段,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杠杆比例,“地下炒金”模式自然会被逐渐淘汰。
进一步全面开放黄金市场及丰富黄金投资品种是大势所趋。贾放预测,体制外的“地下炒金”终将被抛弃,炒金会走到正规渠道上来,“这是大方向”。“黄金有限而市场无限,希望黄金市场风险降低,让大众可以像交易股票一样买卖黄金。”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