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意思看,欧债危机似乎与英国毫无关系。因为英国既不属于欧元区的成员国,也不以欧元作为货币。面对来势汹汹的欧债危机,这对英国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英国政府应当庆幸,索罗斯当年对英镑大举卖空帮了他们的大忙。因为英镑遭遇重创,英国政府与加入欧元区的机会失之交臂。从好的一面来看,欧债危机的爆发似乎充分证明英国对欧元的怀疑态度不无道理。
在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各成员国必须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3%以内。但如今,为了拯救疯狂超支的赤字规模,各成员国不得不采取极为严厉的紧缩措施。在严厉措施的施压下,各国工会与政府的关系也隐约地出现恶化,罢工等集体事件屡见不鲜。
此外,如果英国在2005年加入了欧元区,遵循当时的超低水平利率,那么英国楼市的泡沫可能会吹得更大,最后崩盘也会更加惨烈。
它的邻国爱尔兰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案例。目前,爱尔兰的房价较峰值期已下挫逾三分之一。若不是政府出手及时相救,爱尔兰的银行业者早已通通破产,该国政府债务飙升速度甚至比英国还要快。有一份报告指出,爱尔兰政府今年预算赤字可能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9.8%,因为该国政府承诺大手笔斥资130亿欧元来救助当地的两家银行。
相比之下,英国因为拥有自己独立的货币,货币政策的空间也相对灵活。
但是,欧债危机的逻辑并非如此简单。引发欧元区当前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各国未完全遵守公约,这对于危机发展的影响甚至大过于货币本身存在的缺陷。
让我们看看希腊问题带来的教训。希腊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雄踞13.6%的高位,而英国竟然距离这一水准也不远了。甚至和主权债务评级刚刚被调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比起来,英国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幸的是,英国仍然在敦促别国扩大支出以战胜经济疲弱,而自己本身也债台高筑。国际评级巨头之一的标普已经宣布,维持对英国的“负面”展望,即该国可能丧失AAA的最高债信评级。
相较于英国,另外两个具备加入欧元区资格却没有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情况就好得多。瑞典和丹麦在其他欧洲国家为债务危机人心惶惶之时,自己仍能较为正常地运转,这多亏了其严格地财政纪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瑞典在截至2000年的七年内,将主要预算收支余额改善了13.3个百分点;丹麦也在截至1986年的四年中将预算余额改善了12.3个百分点。
英国可以因为不必被欧元捆绑手脚而感到高兴。但如今没有欧元的束缚,英国还是将自己推入了危险的境地,这显然已经不是货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