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层连出调控政策的压制下,今年以来,曾经在2008年、2009年风光无限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开始降温。而这种现象,在今年5月更加明显。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分别为173款、177款,3、4月份虽有所回暖,但受监管措施加大的影响,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近期明显下降。5月前20天银行仅发行了151款投资于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相比4月前20天的发行量减少19.3%。
三大原因
致信贷产品爆发
信贷类理财产品的一般操作模式为,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运用信托计划对应的理财资金,向理财产品发售银行购买信贷资产。来自银联信《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各商业银行共计发行信贷类产品1655款,2009年信贷类产品的发行数量又迈上新高达到了2535款,同比上涨了53.17%。
而这一现象在2009年更是愈发明显。2009年上半年,各金融市场还处于不稳定状态,而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凭借本金安全、收益稳定的特性占据了理财市场主导。到了下半年,在资金趋紧的背景下,银行更是不断通过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曲线自救”。从2009年9月份开始。除10月份外,产品的发行数量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信贷资产类产品的爆发并不是偶然促成,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有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信贷类产品可有效的使存量信贷资产出表,这给商业银行发行信贷类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有意发行这类高收益的产品维护中高端客户;此外,也正因为2009年国内资本市场的风险继续,银行理财在2008年累积了较高的市场人气后,继续主打“稳健”牌,信贷资产类产品的风格是最为符合的。
实施严厉监管
打出政策“组合拳”
信贷类产品在2009年年初的发行量较少,这主要是受08年年底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影响,《指引》中明确规定:银行不得为银信理财合作涉及的信托产品及该信托产品项下财产运用对象等提供任何形式担保。在此之前,银行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中,部分理财产品有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的担保或者后续贷款承诺等,在国开行改制为商业银行以及《指引》推出后,这类担保条款将消失。
同2008年相同,监管层也于2009年年末对信贷资产类产品实施严厉的监管。年底,银监会连发“三文”遏制银信合作的井喷。2009年12月14日,《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对银信合作受让信贷资产、权益类投资和政府平台公司投资提出了规范要求。2009年12月23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时,应保证信贷资产是确定的、可转让的,以合法有效地进行转让或投资。此外,一份名为《关于加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有关事项的通知》也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于近期下发。上述政策“组合拳”表明,监管层对银行之间、银行与信托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模式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表态。
监管层的严控政策终于让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在近期进入寒冬。而随着管理层已经明确今年将把均衡放贷作为监管工作重点,信贷产品又将进入新一轮的自身调整周期之中。
严控信贷产品
风险防范是主因
监管层连续出重手严控信贷资产类产品,主要是出于信贷投放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考虑。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置换了部分贷款,而这些贷款量并不计算在银行的信贷规模中,因此银行的实际贷款量可能很难监测。如在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显示,2009年11月新增贷款为2948亿元。而同期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1600亿元,这部分的天量信贷造成了监管的极大难题。此外,由于信贷资产不得担保,一旦信贷资产出现风险,信托公司作为投资者的代言人不能保全投资者的利益,将也会对银行产品造成冲击。
从2010年1月、2月信贷资产类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确实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目前银监会禁止的是银行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用以回购银行自身存量信贷资产,但并没有禁止信贷类理财产品购买信托贷款,以及其他银行的存量信贷资产,这为信贷类资产在2010年的发展留下了一线生机。
银联信分析师符文忠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09年银信合作产品投资方向集中于信贷资产,而对其他领域涉及较少。不论是顺应市场需求越发多样化的趋势,还是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的需要,均应加大对股权、收益权、物权等非债权领域的拓展力度。在后银信合作时代,理财市场面临创新转型的空前契机,新型银信合作模式也将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