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康险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保费收入增长极其缓慢,业务占比再次出现下滑。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今年2月份,全市寿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7.52亿元,同比微增2.03%;健康险占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5.3%,同比下降约1个百分点。
而健康管理则被寄予保险公司厚望,希望能以此带动健康险实现谷底反弹。
沪健康险陷入低谷
沪上至少14家寿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呈现负增长,尤以中资寿险公司降幅明显。其中,平安人寿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减少32%、太保寿险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减少24%、人保健康减少40%、人保寿险减少23%、天安人寿减少50%、正德人寿减少55%、合众人寿减少48%。
新华人寿、泰康人寿、金盛人寿、长生人寿和瑞泰人寿等少数保险公司健康险保费增幅较大。其中金盛人寿同比增长202%、泰康人寿同比增长93%、长生人寿同比增长23%、新华人寿同比增长68%。
健康险业务已成为上海寿险市场“调结构”过程中的短板。保险公司相关产品创新缓慢,更阻碍健康险业务增长。在近期面市的新产品中,用以提高规模保费的分红险产品扎堆上市,只有少数健康险新品亮相,如太平人寿财富全球医疗保险。
险企止步高赔付率
与保费收入增长缓慢形成鲜明对比,1至2月,上海寿险公司健康险赔款金额2.48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市寿险公司赔款总金额的16%。
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人保健康上海分公司前2个月赔款支出达2170万元,约是该公司当月健康险保费收入的133%。
原昆仑健康险筹备组主要负责人、好人生国际健康产业集团总裁汤子欧表示,保险公司健康险业务风险需经过积累、恶化到爆发这3个阶段,因此尽管健康险保费收入增幅减缓,却不能降低该业务累计风险的爆发。
目前寿险公司多以销售主导为发展路线,导致健康险核心风险管理能力缺失。尤其是作为健康险主营业务的医疗险,更是长期陷入亏损的境地。因此,健康险无法成为保险公司发展初期的主要业务。
健康管理重担在肩
面对瓶颈,出路何在?多数保险公司寄希望于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目前,保险公司健康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在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和医疗费用补偿的过程中,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或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作,进行的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管理。
“健康管理对降低健康险赔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好人生在实践中发现,经过干预的客户,年门诊医疗费用下降16%;未经过干预的客户,年门诊医疗费用上升4.8%。 ”汤子欧如是解释健康管理带来的实际效果。
与保险公司现行健康管理模式略有区别的是,健康风险管理是从保险公司设计产品开始,贯穿销售和服务整个过程。通过对医疗消费主体进行有效干预,部分控制健康险经营风险,使保险公司放手敢做健康险业务。
扩大覆盖面是关键
随着新医改步伐的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全社会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将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包括瑞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先后与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试点建立了一批健康服务咨询机构,为部分医疗对象提供健康管理和院外病患管理服务,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看好第三方健康咨询机构的发展,保险资金相继抛出收购或入股的橄榄枝。对此,汤子欧认为,目前,扩大健康管理覆盖面是第一步,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是第二步。不过保险资金进入之后,经营重点将会转向某一特定群体,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据悉,在寻求差异化竞争过程中,有不少中小型寿险公司注意到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优势。通过客户资源、医疗资源和风险管理优势的整合,形成一个共同的发展平台,为健康险重整旗鼓打开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