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经历调控措施的修整和两会期间舆论炮轰的洗礼,伴随着春季的到来,低迷了几个月的房地产,似乎又开始迎来新一轮上涨。
据相关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自3月中旬起,不约而同开始出现成交反弹,价格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上升。深圳不少房子价格跟去年相比,甚至已经上涨30%以上。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曾饱含深情地提出,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在跟网友的交流中,总理还颇有同感地感叹,“我也知道蜗居的滋味”。
可是,现实的走势和政府的表态,却让老百姓迷惑不解。到底,中央调控房价的政策,在下面执行时遇到了什么阻力?到底是谁在跟中央对着干?
在这些猜想背后,隐藏着不少人的极端想法,有些人认为,面对如此狂热的楼市,政府应该出狠招严厉打压;也有些人认为,房产市场应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由单位和政府给居民提供住房保障。
目前不断远离百姓的房地产市场,其存在的问题和隐忧,确实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时候。地方政府越来越倚重拍卖地皮,推高房价带来的经济“繁荣”,是在寅吃卯粮,肯定是不能持续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待房产问题,还应跳出房价高低,冷静地思考中国目前的楼市现状。其实房产问题,是中国很多其他问题的缩影,大多是因为政府职责和市场行为没有理清,改革不到位造成的。由此导致很多人又有意无意地希望回到改革之前的道路上,并希望政府能更多地介入其中解决问题。
拿目前的房地产现状来分析,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不完全规范、不完全市场化、充满灰色和黑幕交易的地方,太多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介入其中,承担着财政增收、GDP增长、城市改造等重任,如此境况下,如何去实行真正的调控?
在目前经济结构转型刚刚开始,金融危机阴影还未散去,中国经济复苏还不稳定,房地产在GDP中占比很大的形势下,谁也没有这个气魄和胆量,试图通过打压的方式,让这个行业处于直线下跌和萎靡不振的状态。因为由此引发的更多问题,是不可预料的。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发展问题,更是一种政治需要。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再来分析政府的调控措施。首先,我们在认识上就存在误区,由市场行为造成的高企房价,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政府调控的主要目标,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保障房。廉租保障房相当于一个底线,它可以在一个相当的范围内,给贫困居民提供住所,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
可目前各地的保障房建设却不尽如人意。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去年10月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也刊文透露,因一些地方财政状况紧张,2009年全国实物廉租住房建设任务完成尚未过半。
在政府基本职责没做到的情况下,又试图指望它去干涉市场的正常行为,把房价打压下来,就会导致政府扭曲调控目标,随意使用调控工具。
如果我们客观分析,会发现目前房产价格,是由很多客观因素造成的,比如天量信贷、通胀预期、投资渠道狭窄等,也有很多是由刚性需求造成的,而且确实有很多人具备这个购买力。在一些有钱人看来,目前的房价不算太高,他们还希望多买几套房子,对于这样的需求,我们不应该去限制。
有些学者建议政府出狠招,其实不外乎征收物业税和遗产税,干涉二手房正常交易等。可是,这些政策出来,房地产的原本弊端并没有解决,反而为政府征税提供了借口,最终结果是加重居民负担。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面对高企的房价,我们首先要问,政府尽到自身职责了吗?在一些根本问题没理清之前,先不要急着从社会再捞一次利益。
作者系青年学者、资深财经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