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推出国际板的策略选择和配套政策应该是———优选外国上市公司在国际板发行人民币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普通股股票,同时允许将筹集金额兑换外币出境使用
国际板并不稀奇,多地上市早已为国人所熟知,从制度、技术、监管和市场参与者四方面看,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国际板都不存在太大的障碍,有可能在比市场预期更短的时间内实现。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流通这个预设前提下讨论国际板相关问题,则可能铸成大错。近来有关“提款机”、“抽水”、“套利”的坊间热议,已经令人感到一丝隐忧。
须知,引入非本地注册企业上市,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旦实施,根据会计学所谓“永续经营假设”,那就会得到一个长期性的后果,我们绝无理由说,在这些非本地注册企业的存续期间内,包括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在内的一些预设前提还能保持不变。正相反,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当局采取的政策措施看,人民币国际化已呈加速态势,银联卡出海、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国际金融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安排、人民币离岸业务等诸多措施,出发点或有差异,结局则具有共同指向———增加了对人民币的海外需求,进而促成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海外需求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前述若干政策措施的效果目前还不明显。如果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我们的一个中期政策目标,那么,包括推出证券市场国际板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如果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于国于民均为善举。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国际板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维度,有利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对促成国际间的经济和谐也有贡献。
如此,则有关推出国际板的一些具体制度安排就应该重新考量了。首先,上市企业如何选?筹集的资金是否可兑换?有人从全民分享垄断企业利润的角度,主张红筹回归,从估值角度看,红筹股东包括国有大股东也乐意回归国内上市。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考虑到较小的监管冲突和监管成本,可行性就更强。但是,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看,红筹回归与典型意义上的外企筹资的意义大不相同,红筹企业资金运用基本在国内,不需要对从资本市场获取的人民币资金进行任何处理就可直接运用。外企获得人民币,直接用途当然也是补充中国境内营运资本,但其后果之一必然是,将“挤出”部分原先预算由境外调入的外汇资金,在外汇管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兑换汇出境外使用。无论是人民币筹资“挤出”FDI还是换汇出境,均直接减少中国资本项下顺差,短期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调适官方储备合理规模。从长期看,则实现了官方储备对外投资向民间对外投资的部分转化,不仅有利于国际政治压力的化解,即便从储备多样化管理的角度看,也有积极作用。
其次,发行的证券种类一定是普通股吗?一提到交叉上市,通常首先想到的就是普通股。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把拟议中的国际板扩展到普通公司债券或者可转换公司债券,其意义又大不一样。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角度考虑,允许各类非居民经济主体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外国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将会是未来一短时间内可预见的最优政策选择。人民币债券一旦发行,未来的付息和还本均以人民币实施,相当于创造了对人民币的远期需求。如果有一定数量的、有影响力的外国企业成功发行了人民币债券,可以设想,这些企业将成为阻止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天然盟友。如果我们坚持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个经济问题而非政治问题,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它呢?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在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推出国际板的策略选择和配套政策应该是———优选外国上市公司在国际板发行人民币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普通股股票,同时允许将筹集金额兑换外币出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