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保监局公布了2009年中介市场的相关情况:截至2009年末,上海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92家,尽管相比2008年末增加9家,但中介的日子并不好过,保险代理亏损,中小经纪发展步伐艰难。
随着车险、非车险业务最高手续费的框定,以及相关监管规定对专业中介机构最低注册资本金大幅提升的新要求,沪上多家经纪、代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 “严冬”期已经到来。
代理机构整体沦陷
2009年上海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全年亏损516.56万元。沪上某保险代理公司负责人坦言,车险市场的中介手续费变化是保险代理机构大面积陷入亏损的最主要原因。
2008年8月,上海第三份“车险自律公约”出台,公约规定各保险机构必须严格执行“15+4”的手续费标准,即商业车险15%和交强险4%的代理手续费率上限,并且增加了相关的自律惩处措施。而与此同时,备受保险公司推崇的电话车险走向市场,拥有在7折基础上再优惠15%的幅度。多位中介人士认为,手续费的限定、电话直销渠道的建立,让代理机构在车险业务上再无任何优势可言。
在2007年获批电话车险牌照的平安财险,2009年通过电话渠道的全国保费收入就达到42亿元。而相比之下,沪上最大的车险代理机构显得命途多舛。由于经营亏损,市场上一度传出从众车险倒闭退市的传闻,最终沪上另一家车险代理巨头车盟将其并购。车盟的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如果目前有车险中介说他们做车险赚钱了,那是很虚伪的;即使说打平了,也需要很大勇气。 ”
不仅是手续费的限定影响了业务来源,而后推行的“见费出单”在杜绝中介私自截留保费的同时,“收费、出单、送单”的新模式也使得中介车险业务增加了额外的物流成本。
上海保监局数据显示,2009年末上海兼业代理车行数量比2008年末少了29家。 “过去兼业代理车行的数量像雨后的春笋,每年会有大量的递增,而去年不增反而减少了。 ”上述代理机构负责人认为,兼业代理机构也在明显感受到车险业务的经营困境。
该负责人表示,由于代理公司90%以上业务都来自车险,因而车险手续费的限定,对他们而言可谓是影响巨大。 “起初还能勉强维持,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几乎就没有了业务收入。 ”
此外,一位熟悉中介市场的人士表示,为拉到企业客户的业务,代理公司多会牺牲利润,暗中返点返利。而手续费限定后,代理公司的费用操作空间被进一步被压缩,这也是导致他们亏损的重要原因。
经纪公司贫富悬殊
根据保监局的数据,上海保险经纪法人机构全年营业收入5.98亿元,实现盈利8533.58万元。尽管经纪机构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但有保险经纪公司人士认为,盈利的只属于一部分有强大股东背景的企业,而更多的经纪公司感觉到的是越发困难的市场环境。
某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保险经纪行业排名前30名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拥有大型国有企业股东的显赫背景。 “长安经纪去年前三季度全国业务收入就达到3.86亿元,一家企业就占了整个保险经纪业17.01%的份额,为什么?因为整个电力系统的保险都由它一家在做。 ”保监会网站显示,长安经纪拥有包括各省电力公司等近40家国有大型企业股东。注册资本达2.29亿元,远远高出保监会规定经纪机构的1000万元标准。
“上海地区也是如此,排名靠前的东大经纪,股东方不乏隶属上海国资委的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锦江集团、长江航运这类重量级的股东。 ”该人士表示,由于股东资源的突出,这些经纪公司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更容易获取大型企业和重大工程的保险项目,盈利的也往往都是这类经纪公司。
而对那些缺少股东背景的中小经纪而言,盈利却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原先有一家做出口的重庆企业客户,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去年产品订单急剧下降,后来连整条生产线都停下了,今年产品责任险的续保怕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沪上一家保险经纪的负责人向本刊叹起了苦经。不仅仅是产品责任险,该负责人表示,由于金融危机下造船行业深受波及,以往收入中很大一笔的船建险业务也没了着落。此外由于企业的不景气,如企财险、雇主责任险等需求也大为减少。
除了受到阴影未散的金融风暴,行业自律等政策因素也使得经纪公司需要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2009年11月,继“车险自律公约”后,上海地区又签订了“非车险自律公约”,约定了非车险以外的财产险业务,中介手续费或者佣金支付标准最高上限为15%。
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过去的业务收入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佣金收入超过15%。而这在业内也只处于中等水平,其他经纪机构的佣金比例是有过之而不及。 15%佣金标准的限定,让经纪公司盈利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渺茫。
“严冬”风险与机遇并存
一位中介人士认为,车险行业的多年连续亏损,部分财产险公司经营不善,保险中介则被认为是产生混乱的重要环节。
监管机构开始重拳出击。2009年9月,保监会下发了 《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同一月里,有关代理、经纪、公估机构的3个监管规定又相继出台,大幅提升了专业中介的最低注册资本;与此同时,地方行业协会也纷纷响应,制定了相关自律公约,从经济层面上进行规范限制。“这可以说是一种信号,监管部门要整治规范中介市场。中介市场面临洗牌,‘严冬’期已经到来。”该人士如是表述。
对此,一些中小中介公司的负责人显示出了极大的担忧,沪上某代理公司负责人表示,没有强势的股东背景,也缺少风投的青睐,面临越来越困难的盈利环境和最低注册资本金的新要求,或许真的要转个行业谋发展了。
相比之下,上海东大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衣建峰则显得较为乐观,“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那些不适应市场环境的中介机构将由此退出市场,而剩下的中介机构相信会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衣建峰认为,金融危机、行业监管限制对每家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要从自身入手,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的商业竞争能力,提升品牌价值。衣建峰表示,东大将重点加强标准化服务,将客户接洽、风险评估、市场招标等每一个步骤严格管理。同时,控制成本支出,压缩不必要的办公费用。积极挖掘内部资源,适时将有潜质的后勤人员提到一线支持业务。
对此,本刊顾问、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钟明也指出,现在颁布的一些规定正是为了改变以往发展中不合理的地方,更加规范经营,使整个中介市场走向盈利的方向。业务下降,资产规模下降,只说明那些不规范的、不具竞争力的中介公司逐渐退出了市场。真正合规经营的、有资金实力的中介机构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