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孩奴需要经济理性(来源:天津网-假日100天)
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孩奴其实是消费误区叠加出来的。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的学说,育儿行为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准则的。所谓经济理性,就是说人们做事情时要考虑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或效用)的关系,只有当产出大于投入时,才会做出投入的决策。
与此对照,我们的家长应该改变将高经济成本与子女成材画等号的偏颇观念,在抚育子女的实践中优化经济成本。现在我们有不少的父母,自己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全部的成本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使自己的生活水平降低了,没有自我,也没有想到怎么样使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这是一种误区。他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绩好,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他可以牺牲一切,对于孩子来讲,他也很少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把钱都花在孩子书本学习上,很少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另外我们也不要认为,成本越高,钱花得越多就会得到越多的回报,成本实际上和经济回报,或者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并不是成正比的,并不是给孩子投入越高、经济成本越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越有利。一般孩子的父母要更善于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逐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进行一些素质教育,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去投入,这样的话,就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孩奴经济学(来源:天津网-假日100天)
孩子是父母的讨债鬼?时下,80后一代因集体“被孩奴”而心有戚戚。其实,小孩是不是位于家庭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项,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学会理财的技巧和理性投资的观念。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嘛,至少在投资期是可以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这就值。
育儿理财的成本效用手册
育儿减负需理财
听说过房奴、车奴,知道什么是“孩奴”吗?这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新名称,百度上的解释是: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在日益高涨的养育孩子的费用前,“过来人”认为,养孩子有些花费不能省,有些花费可以省且必须省,理财专家则认为,“孩奴”要减负,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育儿观念要通达,另一方面要及早树立理财意识。
针对80后“孩奴”族家庭,有机构作了调查,调查显示,正在进行教育理财的家长不足五分之一,超过八成的家长根本不懂如何进行教育理财。总体来看,对于教育上的财富观,家长们想得少,做得更少。此外,即使进行了教育理财,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财知识,一些家长也很可能是“事倍功半”,费力不小但效果未必好。从调查看,40%的家长选择了自行储蓄,30%的家长倾向于投资理财,仍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没有明确的计划。应该说,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重视了孩子的教育,也开始为此准备教育基金,目前仍有很多家庭把“为孩子存钱”当成准备“教育金”的主渠道。实际上,目前的利率仍是负利率,这也意味着目前给孩子存的钱,从开始存就已经在贬值了。
孩奴背后的消费心理
名牌尿片、进口奶粉、请月嫂、请保姆,一样都不能少,之后择校费、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大学、房子、结婚……《蜗居》里海萍说的“双向收费”算什么,孩子简直就是“无期徒刑”。
但其实,孩奴何尝不是自愿的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流行观点让中国孩子一生下来就成了父母的“讨债鬼”。学别人花大钱将毫无艺术细胞的孩子送去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把话都说不溜的孩子送进“小绅士课堂”、“领袖气质拓展训练营”,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笑话。所以所谓“孩奴”,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夸张杜撰出来的。
“我并不欣赏‘孩奴’这个词语,这牵扯到消费观的问题。别人一年花5000块,孩子也能健康茁壮成长,你什么都用品牌,花几万也不出奇。奴不奴全看消费心理,不买好的只买贵的,肯定比别人多付几倍的代价。”育儿论坛上网友“夜未央”发帖称。
的确,养育孩子也是可以选择的,聪明的家长不妨以平常心采取符合自己经济能力的方式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这样,不但孩子不会因你的过于付出而感到压力,你自己也不必做“孩奴”。比学会理财这门儿技术活儿更重要的是,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提升单位成本的效用更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