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复苏,寿险市场走过了2009年的业务大调整的阵痛期。记者从业内多家保险公司获悉,他们在今年仍然会进行“铺机构”的战略,而由此带来的一个话题便是,可预期市场仍会出现一场“挖角潮”和“跳槽潮”。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对优秀代理人实现员工持股计划的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压力要小许多,很多代理人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跳槽”成本,员工持股计划“金手铐”的作用开始陆续显现。
代理人跳槽原因纷繁复杂,有行业本身的原因,比如保险行业人才储备不足,新开业保险公司激进变形的“聘才”策略,代理人制度缺乏约束力,保险公司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等等。特别是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一味寻求保费规模,普遍采用“短平快”的路线,大肆“聘才”,这是引起大规模跳槽的主要原因。除了行业本身的原因,跳槽还有业务员自身的原因,例如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短期利益的驱使、晋升空间受限等。
然而,代理人在跳槽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理性因素,盲目跟风严重。在平日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虽说代理人跳槽的个人意愿总是往高处走,但事实上,甲公司若干人流入乙公司的同时,乙公司也有人正在“仰慕”甲公司而提出辞职。这一现象反映出,不少代理人在“跳槽”时是比较盲目的,而且这种频繁跳槽会引发很多恶果,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公司稳定持续经营;对于代理人而言,不能接受健全的长期培训,而且“跳槽”后往往需要从零开始;对于客户而言,购买的保单成了“孤儿单”,不能享受正常的保单服务。
2004年平安香港上市后,在平安员工持股的巨大想象空间影响下,保险业掀起了一股员工持股的热潮,国寿、泰康、民生、合众、阳光、信泰等公司纷纷推出相关持股方案,虽然后来由于政策转向,导致国寿、民生退股,信泰等流产,但成功股改的一些公司如泰康、合众等都成功发行了员工持有计划,其中还有很多业务人员也得到了该类计划。
而正是这些公司的代理人,在“挖角风”和“跳槽风”面前,显得格外冷静。以合众人寿为例,自2006年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根据规定众多代理人获得了股权。若如该公司官方所说,争取在2015年实现上市的话,若参考当年平安员工持股计划,相信届时有相当不错的收益;但是如果这些持股的代理人跳槽了,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持股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