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最新数据显示,因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规模负增长已经发生转变,截至2009年年末,其保费收入突破45亿元,继续坐稳上海寿险 “探花”位置;但相对于第4名泰康人寿的保费领先优势,已从2008年末的9.2亿元缩小至3.1亿元。
续期发挥滚动效应
多年以来,平安与国寿牢牢把握上海寿险 “状元”和 “榜眼”的座次,因此 “探花”位置的争夺尤其激烈。据上海保监局统计, 2009年上半年,排名上海寿险市场1至3位的分别是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保费收入21.83亿元,同比减少10.8%,排名跌出上海市场“三甲”。
到7月,新华人寿以100万元的微弱优势超越泰康人寿,重回上海寿险市场 “探花”位置。此后,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保费收入领先优势逐月扩大,截至11月底,新华人寿保费收入已经领先第4名2.5亿元。
续期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是拉动新华增长的引擎。
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从去年的7月1日至11月30日,新华人寿个险续期业务收入为1.04亿元,相当于泰康人寿的4.3倍。受此影响,两家公司个险业务收入差距也由半年的1.66亿元,扩大至3.03亿元。
新华人寿较早开始推进银行保险渠道向期缴转型。笔者从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获悉, 2008年,新华人寿上海银行保险期缴业务规模超过4亿元,按照该公司银保13个月94%左右的续期率,今年银保渠道可提供超过3.6亿元的续期业务收入。
就在去年上半年,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在上海地区银保渠道保费收入不相伯仲,分别为18.5亿元和18.2亿元。可11月末,新华人寿凭借续期业务优势,银保保费收入达到35.3亿元,比泰康人寿多2亿元的规模。
团险仍为发展短板
尽管新华人寿在保费规模上取得竞争中的优势,但是团险业务发展缓慢,仍然成为其进一步提高市场排名的短板。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新华人寿团险业务收入1.76亿元,同比减少26.3%。长期险业务减少,是新华人寿团险业务下降的主要原因。 1.35亿元长期团险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净减少7500万元,降幅超过30%。
由于团险渠道发展不景气,因此新华人寿意外险业务也受到影响, 1.5亿元的保费收入,同比减少4.2%。
此消彼长,其竞争对手的团险业务和意外险业务却保持稳定增长。同期,泰康人寿团险业务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5.8%;意外险保费收入近3000万元,同比增长131.9%。
据了解,新华人寿团险渠道并不缺乏品牌业务,如 “银发无忧”老年人综合保险、独生子女保险等。
业内人士表示,好的产品不代表能为保险公司带来业务规模或者经营效益。以 “银发无忧”为例,保障范围年年扩大、保费收入维持不变,且每份保费仅20元,对保险公司利润效益和规模效益的贡献较小。
今年发展或存压力
不过,新华人寿今年或将面临个、团、银渠道的发展困境,以及来自竞争对手强大的增长压力。目前,市场排名靠前的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绝非短期内能够轻易超越的目标对手。
个险渠道压力主要来自增员难。上海个险市场平安人寿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拥有15000人左右稳定的营销员队伍。由于遭遇营销员队伍扩容的困境,新华人寿上海个险业务团队徘徊在2000人的规模,与其他个险传统强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新华人寿作为上海银保渠道的 “一把手”,虽然有庞大的银行网点数量支撑,但身后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都具有发力超越的能力。随着国内日益回暖的资本市场、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旦银行方面业务侧重点发生转变,着力发展银行期缴业务的新华或将陷入围追堵截的局面。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上海团险市场保费收入出现下滑,这也使本不占优的新华团险业务获得间歇的喘息机会。排名紧随其后的泰康人寿和太保寿险,均拥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客户资源,其团险业务收入的快速恢复,将会对处于 “发育期”的新华团险造成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