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家信托公司负责人认为,《通知》不仅想限制银行将信贷资产腾挪到“表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改变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中的弱势地位。改变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自主管理类信托业务。
堵上信贷“出表”漏洞
12月23日,记者获得银监会日前正式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这意味着,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理财产品,受让本行信贷资产,从而实现将贷款移到资产负债表外的途径,从此将被堵上。
此前,这样的信贷腾挪非常盛行,业内普遍估计1到2万亿的实际信贷规模“失踪”在央行的统计之外。
一家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认为,《通知》限制表外信贷,迫使原本“失踪”的信贷“入表”,是银监会控制明年信贷规模的手段之一,因为信贷在“表内”,就必须面对资本充足率的硬约束。
但是,一家国有大行的机构业务部负责人透露,《通知》并没有限制死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实现信贷“出表”,只是操作上必须两家银行联手,更为复杂。
具体办法是,两家银行私下协议,互相“捧场”。如一家银行发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购买另一家银行的信贷资产,另一家银行作为“回报”,也对等地操作一笔,从而两家银行都分别实现将一笔信贷资产转到“表外”。
该人士还表示,即便是正在筹备的银行间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建立起来,这种路径也不会被银行放弃。银行间转让信贷,一种是受让方“买断”信贷资产,卖出方虽然实现了“出表”,但是受让方必须“入表”,会消耗资本充足率。一种是“回购”,卖出方承诺卖出信贷资产后一定时期将信贷资产买回,虽然受让方没有“入表”,但是卖出方没有实现“出表”。
相比之下,两家银行联手操作信贷资产转让类信托理财产品,虽然程序较复杂,但能够实现参与的银行都能实现一笔信贷资产“出表”。
力推自主管理
一家信托公司负责人认为,《通知》不仅想限制银行将信贷资产腾挪到“表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改变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中的弱势地位。改变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自主管理类信托业务,即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在信托资产管理中拥有主导地位,承担产品设计、项目筛选、投资决策及实施等实质管理和决策职责。
他说,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理财产品,受让本行信贷资产的模式,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表面上虽然增长较快,但是收益很低,一般仅为信托资产的千分之一左右。
这种模式现在被《通知》叫停,一家信托公司的研究部负责人认为,即便以后存在两家银行互相“捧场”,发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对倒”信贷的可能,信托公司的收益也有望提高,因为按照《通知》的规定,信托公司将不能将资产管理职能委托给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通知》规定:“在银信合作受让银行信贷资产、票据资产以及发放信托贷款等融资类业务中,信托公司不得将资产管理职能委托给资产出让方或理财产品发行银行。”
以往的合作模式中,信托公司将资产管理职能委托给银行,信托公司的贡献很低,报酬就低。现在要自主管理信托资产,贡献更大,收益也有望提高。
但是该人士也担忧,在银行自己发行银信理财产品受让本行信贷资产的模式下,银行拿出的一般是优质的信贷资产,现在银行要将信贷资产卖给本行以外的理财客户,可能没有动力拿出优质信贷资产,这就需要信托公司真正做好尽职调查,同时提高自己的资产管理能力。
事实上,《通知》所说的自主管理,也不仅是针对信贷资产转让类信托理财产品中的信贷资产管理,还提出“信托公司应加强产品研发和投资管理团队建设,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信托产品,切实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为商业银行高端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积极推动银信合作向高端市场发展。”前述信托公司研究部人士认为,银监会是想推动信托公司设计出更多预期收益高的产品对接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