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第一个交易日落幕之后,期货市场成交额已跨越100万亿元的历史大关。目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市场。面对成绩值得自豪,但也应当看到,中国期货市场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是期货品种结构不合理。我国虽然已经上市交易了23个期货合约,但是仅限于商品期货,而从世界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期货与期权产品必然是未来期货市场的核心品种,以欧盟、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主要期货交易中心均已完成了由商品期货向金融期货的品种转型。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在完善商品期货品种结构的同时,也应加快如股指、利率及外汇等金融期货品种的推出步伐。
二是期货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我国期货市场仍然是散户占主导,缺乏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尽管近几年来法人开户数量不断上升,但其增速远远小于期市成交量的增速,机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小。目前这种不合理机构加大了期价波动,无法满足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需要。
三是期货公司的经营模式单一。当前我国期货公司仍然只能从事经纪业务,业务结构非常单一,一旦客户减少,资金量有所缩减,公司发展就面临着很大问题;同时,业务结构单一,导致手续费竞争日益激烈,形成恶性竞争局面。而且由于利润微薄的现状使得期货公司中介服务的水平也难以提高。
四是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依然较低。当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开放已经有了一定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期货市场的开放却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过,在全球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格局的背景下,期货市场与期货行业根本无法在其金融业整体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独善其身,开放乃大势所趋。
尽管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中国期货市场的未来是光明的,非常具有潜力的。当前,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量的突破,更需要的是质的飞跃。针对我们目前市场仍然存在的不足,下一步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
一是加大期货品种开发力度,不断满足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加大金融期货品种的开发。推出创业板加大了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通胀预期的日益显现和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波动,充分表明了推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已迫在眉睫。我们一方面要完善商品期货品种以及期权的开发,满足现货企业和现货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期货的开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陆续推出股指、利率以及外汇期货。
二是大力发展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发展机构投资者除了积极引导生产、流通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外,由于期货属于高、精、尖、专的专业化投资产品,需要有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和专业化的人才通过专业化的手段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因此,我国发展期货市场应大力培养期货投资基金这样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其中CTA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是推动期货公司业务模式的转变。随着分类分级监管的正式开展,应当尽快按照分类分级水平,下发创新业务牌照,允许期货公司开展自营、资产管理、期货投资基金等业务,使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真正合法化、透明化,使得期货公司可以规范地开展创新业务,降低运营风险。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推出不仅可以完善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也可以打开期货公司的经营思路。
四是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走出去”、谨慎“请进来”。针对国际市场,考虑到期市的高风险性以及交易因素的复杂性,期货投资者的开放与我国期市渐进式开放的原则应保持一致,坚持逐步开放、先套保后投机、先机构后个人的开放原则。国内市场的开放,可以借鉴证券QFII开放的经验,设立期货QFII,先试点部分品种,再全面推进,但是对额度的控制一定要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跨越100万亿,中国期货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已到了量变转向质变的十字路口。完善期货品种开发、培育优质的期货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以及推动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道。中国期货业何去何从,未来将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决心。(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