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十大误区之八:患上“恐高症” 只买便宜基金
文 本刊记者 陈婷
误区:不少投资者都有一种“恐高症”,在基金投资上表现为不愿介入高净值基金,总觉得要买便宜的基金心里才踏实。
“基民”老刘选基金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只买便宜的,不买贵的。而所谓便宜的,老刘想当然认为是净值低。因此,老刘专门挑了一只分红后净值回复到1元左右的基金,买了10万元。
可是,没过几天,赶上了大盘调整,老刘看着已经涨到1.20元的基金节节下跌到了1.05元左右,在担心股市可能“崩盘”的恐惧下,老刘“果断”地排队去银行办了赎回。
随着大盘的企稳,老刘判断这下崩盘的可能性没了,还是要买基金投资。老刘认为,那些净值1块多、2块多的基金实在太贵,买了不合适,净值低的基金不但划算,而且安全,不会往下掉多少,于是精心挑了一只9毛多的基金杀入。
可是,老刘换了基金后不久,却发现自己抛弃的那只基金不但很快回到原来的价位,而且很快创出新高。而自己精心挑的这只“便宜”基金,却温吞吞跌跌涨涨,净值增长缓慢。老刘仔细算了一下,算上申购赎回的手续费,几个月下来,买基金并没有赚到什么钱。看着周围的人都赚了不少,老刘不禁懊恼。
基金无所谓贵贱
像老刘这样患有“恐高症”的基民并不在少数。
一方面,他们觉得同样的资金投入,“便宜的”基金可以买到更多的份额,以后涨上去了获利可以更多;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已经很便宜”了的基金,即便未来行情不好,也没有多少下跌的空间。
那么,买到更多基金份额真的能赚更多钱吗?
其实不然。
假设都用10万元买了净值分别为1元和2元的A、B两只基金,忽略交易费用,A基金能买10万份,B基金能买5万份。
如果一段时间后,两只基金都涨了10%,那么A基金净值为1元×110%×10万份=11万元,B基金净值为:2元×110%×5万份=11万元。
可见,两只基金最终赚到的钱是一样的。基金赚钱多少,与基金份额无关,只跟净值增长率有关。
可以说,买便宜的基金能买到更多份额、可以赚更多钱,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误区。很多人专挑9毛多、或是1元的拆分基金,就是这种心理在作祟,而拆分类基金产品的营销也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一心理。
换一个角度看,选择基金更重要的是选择基金未来的赚钱能力,要选择运作投资能力强的基金管理团队。过去净值高的基金,反而说明这个团队在过去的时间里交了一份让持有人满意的答卷,把自己的资金交给这样的团队管理为什么会不放心呢?
此外,有的基民认为,基金净值高的会有回调的风险,净值低的则相对安全。
其实,基金净值和股票价格是两个概念、两个运行模式。基金净值高绝不是可以卖掉这支基金的理由。
新基金或是拆分到1元的基金,虽然便宜,绝对不是高价值的原始股,新基金开放后赶上市场不好,而跌破1元到9毛、8毛的比比皆是,甚至4毛、5毛的都有。而已经涨到2元的老基金,虽然“小贵”,但也许还可以涨到3元、4元、5元甚至更高。这样的情形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已经经历到了。
因为基金不是股票,不像股票那样存在一个合理的“市盈率”,高价基金同样会有继续向上成长的潜力。国外就有很多基金,其净值十多年来一直往上走,像这样的基金,其实任何时候买都是“便宜”的。相反,长期处于“便宜”状态的基金反而有可能是因为其持续增长能力匮乏的表现,而背后的根本问题则有可能出在投资研究能力上。
还有不少投资者以炒股票的操作策略来投资基金,认为这样能够提高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但从现实来说,通过波段操作来增加基金投资收益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判断何时在高位卖出和何时在低位买进都是极不容易的,加之还有不菲的费用。在实际的事例 中,极少有投资基金搞波段操作连续获得成功的人。
只买好的 不怕贵的
选择什么样的基金,一定要仔细分析比较,结合市场环境进行,而不能简单地以基金净值的高低作为选择标准,否则投资会有损失。
一定要记住,买基金买得是基金的投资赚钱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不是基金本身的价格高低。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应更多关注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如何,而不是仅仅盯着价格的高低。单位净值很高的“贵”的基金,只要其投资管理能力强,未来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会太差,相应的投资风险也不会太高。
另一方面,如果以炒股的心态来频繁买卖基金,投资者经常会面临“踏空”的危险,往往在赎回基金后发现基金净值仍在稳步持续攀升而后悔不迭。对于那些业绩优秀而稳定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坚定持有,大可不必做波段操作。
“只买好的,不怕贵的”,这才是投资基金的正确思维。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