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十大误区之七:先子女后家长 投保计划本末倒置
文 本刊记者 张安立
误区: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自身缺乏必要的保险保障,却给尚无收入能力的子女购买了大量的保险。
老同学秦飞和太太都在IT行业任职,两人收入水平相当,月均8000元左右。不久前,他们的宝宝满1周岁了,这个“一脉单传”的小家伙可真是全家人的宝贝。别的不说,单从父母为他买的保险就足以见得。
秦飞说,孩子刚出生时他们就接到很多保险公司的电话,有的推荐寿险,有的介绍健康险,对保险不甚了解的他们一直迷迷糊糊团团转。“那时候觉得这家讲得挺有道理,那家说得也不错,最后一来二去就买了很多”。如今,一年花在宝宝身上的保费就要六七千多元,包括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现在又有保险公司打电话给我介绍教育金保险,说要从小给孩子储备教育金,我也觉得蛮有道理的,应该会考虑吧。”
如果真像秦飞所说,再为孩子投保一份教育险,那么估计每年的保费就要万元了。而这对用心良苦的父母本身却没有什么保险保障。秦飞和太太除了有社保之外,单位还提供了门急诊医疗险,每年5000元以内的门急诊治疗费可以报销,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我们两个身体都不错,买保险不是浪费钱嘛,倒是宝宝体质弱,要多些保护。”
保险的作用是出险后提供经济帮助
秦飞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们对父爱、母爱有了更切实的体会,不过这也道出了广大父母的投保误区——孩子先于自己、重于自己。
保险的作用其实并不是防范风险、抵抗灾难,而是在风险过后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换言之,投保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只能为出险后的家庭经济提供一定帮助。
从保险的这一作用出发,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家庭支柱”才是最需要保障的人。因为家庭支柱一旦倒下,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将是最大的,此时整个家庭就需要借助保险来“恢复元气”。而除非你的孩子是童星,为家庭财富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不然,过多地为孩子投保而忽视自身保障并不科学。
可以说,父母先为自己投保再考虑子女并非“自私”、“无情”,而是一种理智的责任心的体现。只有自身保障充分了,子女未来的生活才能有所依靠。
家庭顶梁柱最该买保险
就以秦飞家为例,他和太太支撑起一个三口之家,两者的作用相当,因此任何一方生病、意外或是其他事故都会给家庭经济造成影响。所以,两人应该先为自己投保,且保险配置上不应有太大差距。
在为宝宝投保教育金保险前,28岁的他们不妨先为自己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附加意外医疗险、定期寿险和健康保险,如医疗费用型、医疗补贴型产品,等到经济基础再牢固一些,还可以考虑重大疾病险等等。
目前的家庭经济尚在起步阶段,保障型的产品(不返本)较储蓄型的更为合适一些,因为同样的保险金额、保障能力,前者的保费会便宜许多。而万能险、投连险、养老险、护理险等产品都需要比较丰厚的财力支持,可以暂不考虑。
保险金额的确定因人而异,传统的有家庭需求法:保险金额=最后支出+家庭五年内生活费用+教育基金+未缴贷款+其他应支付款项。可以看出,这种方面将家庭负债和五年内的开支全部涵盖在内。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各个家庭还应从需求、保费支付能力等出发订出保额。
虽然宝宝现在体质较弱,又是全家的希望,但从经济角度考虑,出险后对家庭财富的影响很小,因此只要适当配置一些保险即可,无需追求“全覆盖”。
一般儿童最需要投保的是意外险和医疗险,同样以保障型为宜。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而一些儿童常见疾病也会给父母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所以做好这两方面的保障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单位给予的补充福利计划,将自己的子女纳入团体保障计划中。为意外、医疗开支降压。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